关于我们
书单推荐
新书推荐

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史学基础.世界史名词解释

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史学基础.世界史名词解释

定  价:52 元

        

  • 作者:范玉亮
  • 出版时间:2022/5/1
  • ISBN:9787209137461
  • 出 版 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K0②K1 
  • 页码:
  • 纸张:
  • 版次:1
  • 开本:16开
9
7
1
8
3
7
7
2
4
0
6
9
1
第一章 史前人类 【名词组合】 史前人类 【逻辑提要】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英国博物馆学家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揭示了生物进化的规律。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的血缘家族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群婚制的高级阶段伙婚制是人口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都是人类原始的宗教形式。国内外学者采用分期法,将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结束后的人类的体质发展过程,分为南方古猿、直立人、智人三个阶段。直立人的脑容量明显增大,直立行走姿势已经十分完善。尼安德特人是生活在旧石器时代的早期智人的典型代表,已经会用火,能够制造精美的工具。凯尔特人属于古代型的民族集团,与日耳曼人、斯拉夫人一起被罗马人并称为欧洲的三大蛮族,也是现今欧洲人的代表民族之一。中石器时代是考古学分期中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弓箭的发明是这一时期技术进步的主要标志。青铜时代介于石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在采集经济的基础上发明了农业、畜牧业,史称农业革命或新石器革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大津巴布韦遗址是撒哈拉以南非洲重要的古代文明遗迹,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桑海王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十分发达,在文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维兰诺瓦文化是意大利铁器时代早期的文化,以公元19世纪中期发现于波伦亚附近的维兰诺瓦镇(Villanova)得名。 (1)进化论★★★☆☆ (2)血缘家族★☆☆☆☆ (3)普纳路亚群婚★☆☆☆☆ (4)图腾崇拜(Totem Worship)★★★☆☆ (5)自然崇拜★☆☆☆☆ (6)晚期猿人★☆☆☆☆ (7)尼安德特人(Neanderthal)★☆☆☆☆ (8)凯尔特人(Celts)★☆☆☆☆ (9)中石器时代★☆☆☆☆ (10)青铜时代(Bronze Age)★★★☆☆ (11)氏族★★★☆☆ (12)农业革命(Agricultural Revolution)★★★☆☆ (13)大津巴布韦遗址(Great Zimbabwe Ruins)★☆☆☆☆ (14)桑海王国★☆☆☆☆ (15)维兰诺瓦文化★☆☆☆☆ (1)进化论 ★★★☆☆ 生物物种起源和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公元1859年英国博物馆学家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根据动植物演变的大量科学资料,提出进化过程是变异、遗传和选择三种因素综合作用的自然历史过程,而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生物界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变化的,从而奠定了进化论的基础。公元1871年,达尔文又出版了《人类起源与性的选择》,书中指出人类和现代的类人猿出自共同的祖先。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奠定了自然科学基础,恩格斯称达尔文的进化论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2)血缘家族 ★☆☆☆☆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存在时间大致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随着采集、狩猎经济的发展,在劳动中出现了按年龄分工的现象,促使原始群不断分化,杂交的婚姻形态逐渐被排除,至旧石器时代发展为比较固定的血缘群团。一个血缘家族就是一个集体,一个公社。在血缘家族中,婚姻按班辈划分,所有的兄弟姊妹,包括从兄弟姊妹都互为夫妻,亲子之间的婚姻被禁止。血缘家族的出现标志着原始群开始解体。 真题链接:南京大学2006年世界史真题 (3)普纳路亚群婚 ★☆☆☆☆ 又称伙婚制,是群婚制的后期阶段。在这种婚姻形式下,实行两个集团之间的伙婚,也就是说,甲集团的一切女子属于乙集团的一切男子,乙集团的一切女子属于甲集团的一切男子。这种族外婚是血缘婚姻的一大进步,群婚制的高级形式。因为它不仅排除了不同辈分近亲的性关系,而且也禁止了同胞兄弟姐妹之间的两性关系。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氏族或部落间男女的通婚,创造出在体质和智力上都更加强健的下一代。这不仅是人口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对人口增长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4)图腾崇拜(Totem Worship) ★★★☆☆ 以图腾为标志的原始宗教形式之一。图腾崇拜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图腾一词源于北美印第安人的一种方言,是标志或象征某一群体或个人的一种动物、植物或其他物件。原始人将某种在经济上与自己有密切关系的动植物视为自己的亲属或祖先,或认为氏族成员都起源于某种动植物。图腾崇拜曾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是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反映。 真题链接: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真题;吉林大学2013年历史学基础真题 (5)自然崇拜 ★☆☆☆☆ 原始社会的宗教信仰之一。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极端低下,人们认识能力受限,便把自然界的许多对象或现象人格化或神化,并加以崇拜,祈求其保佑、赐福。崇拜的对象通常是日、月、星、山、河、土地、石头、火等。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和发展,人们对土地、水和太阳的崇拜特别流行,并出现相应的仪式和神话。在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时期,自然崇拜的某些对象被赋予社会性,自然神演化为人格化的社会神,如日神、水神、土地神,并开始为剥削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 (6)晚期猿人 ★☆☆☆☆ 即生存在距今约170万年至20万年前的直立人。直立人的化石分布在欧亚非三洲,中国发现的直立人有北京人、元谋人和蓝田人,此外还有德国的海德堡人,摩洛哥的毛里坦人等。直立人头骨扁平,大脑明显增大,脑容量的增大是直立人体质进步的最大特点,其下肢结构与人类十分相似,表明原始人类发展到这一阶段直立行走的姿势已经十分完善。直立人居天然洞穴,懂得使用和制作打制石器,以采集、渔猎为生,会用火。 真题链接: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世界通史真题 (7)尼安德特人(Neanderthal) ★☆☆☆☆ 旧石器时代的史前人类,是早期智人的典型代表。尼安德特人生活在距今大约20万年至3万年前,由于其骸骨最早在德国西北部的尼安德特河流域被发现,故名。尼安德特人的外貌特征与猿十分相似,但脑容量跟现代人相差无几,甚至有的还要大些。尼安德特人长得粗壮结实,体型和身高与现代的因纽特人差不多,会用火,已经能够制造相当精致的工具。尼安德特人的遗迹从中东到英国,南至地中海的北端甚至远至西伯利亚都有所发现,但是关于其与现代人的关系等还有待论证。 (8)凯尔特人(Celts) ★☆☆☆☆ 公元前2000年活动在西欧的一些有着共同的文化和语言(拉丁文)特质的有亲缘关系的民族的统称。罗马帝国时期凯尔特人与日耳曼人、斯拉夫人一起被罗马人并称为欧洲的三大蛮族,也是现今欧洲人的代表民族之一。凯尔特人属于古代型的民族集团,当今欧洲已经不存在一个完整的凯尔特单一民族,有的只是作为古凯尔特人后裔的,依然使用凯尔特语族某种方言的民族,如爱尔兰人、盖尔人、威尔士人、布列塔尼人等。 (9)中石器时代 ★☆☆☆☆ 考古学分期中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距今约1.5万年至1万年。这一时代的基本特征是:人类依然过着采集渔猎的经济生活,人们发明了弓箭、渔矛、渔网等打猎工具以及独木舟,会建造房屋,开始驯养狗、羊和猪,已经进入了氏族社会。弓箭的制造促进了狩猎的发展,是原始社会技术显著进步的一个标志。中石器时代的文化,在欧洲南部以法国、西班牙的阿齐尔文化为代表,中国的中石器文化以黄河流域的遗存比较重要。 (10)青铜时代(Bronze Age) ★★★☆☆ 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青铜时代介于石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青铜一般是红铜和锡或铅的合金。与石器时代相比,青铜器具的使用对于提高社会生产力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各个地区的青铜时代的开始时期前后不一。约在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埃及等地最早进入青铜时代。中国的青铜时代大约相当于文献记载的夏、商、周以至春秋时期,大体上与奴隶制社会形态相始终。 真题链接: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中国史基础真题 (11)氏族 ★★★☆☆ 氏族是人类早期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基层单位。氏族由实际的或被认为有血缘关系的人组成,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并贯穿新石器时代始终。氏族往往是内向型的,其成员可以互相通婚,并用纹章或其他标志来表明他们是一个独立的氏族。氏族社会初期,氏族首领往往由年长的妇女担任,但在新石器时代末期逐渐过渡为父系氏族主导。在父系氏族社会中,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成果有所剩余,私有财产开始萌芽。贫富悬殊的变化导致阶级产生,氏族社会走向瓦解,逐渐过渡到阶级社会。 真题链接:西南大学2022年世界通史真题 (12)农业革命(Agricultural Revolution) ★★★☆☆ 新石器时代人类在采集经济的基础上发明了农业、畜牧业,史称农业革命或新石器革命。世界上主要的三个早期农耕文明在西亚、东亚(包括南亚)和中南美洲。西亚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发源地,也是大麦、小麦、小扁豆等栽培作物的原产地。东亚地区的早期农业发源地主要分布在中国、印度和泰国,中国黄河中上游、长江中下游很早就种植粟和水稻。中南美洲则是玉米、豆类等作物的原产地。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使得人类的经济从旧石器时代以采集、狩猎为基础的攫取性经济转变成为以农业、畜牧业为基础的生产性经济,使得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也为之后的社会变革奠定了物质基础。 (13)大津巴布韦遗址(Great Zimbabwe Ruins) ★☆☆☆☆ 撒哈拉以南非洲大陆最重要的古代遗迹。大津巴布韦遗址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其代表的古代非洲文明,被称为“津巴布韦文化”。大津巴布韦遗址是古代南部非洲国家莫诺莫塔帕帝国的首都,位于哈拉雷以南约300公里处,总面积达720公顷。大津巴布韦遗址共由90多万块花岗石砌造而成,是11~16世纪当地修那人文明的杰作,也是南部非洲在中世纪时重要的贸易中心,石块连接未用任何黏合物,至今仍坚固挺拔,宏伟壮观。 (14)桑海古国 ★☆☆☆☆ 西非古国,公元9世纪桑海人建立的国家。桑海国定都加奥城,也叫加奥古国,曾依附于马里。公元15世纪桑尼·阿里在位时期国力可同马里对峙,继任者穆罕默德·杜尔在位时期不断向外扩张,桑海版图达到最大。已经从部落联盟进入封建社会的桑海王国在阿斯基亚大帝执政时加强了中央集权,文化教育发达,国家昌盛。桑海称雄仅有百余年。16世纪末由于摩洛哥人入侵和奴隶起义,桑海解体。 (15)维兰诺瓦文化 ★☆☆☆☆ 意大利铁器时代早期的文化(公元前1000~前500年)。以公元19世纪中期发现于波伦亚附近的维兰诺瓦镇(Villanova)得名。公元前1世纪初期分布于意大利北部和中部的一片地区,居民在意大利最先使用铁器,从事农牧业生活。维兰诺瓦文化与特拉马拉文化习俗相似,亦有火葬而将骨灰置于罐中的习俗,后来逐渐向意大利南部推进。 真题链接:南开大学2021年725世界历史(历史学院)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您的姓名   验证码: 图片看不清?点击重新得到验证码
留言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