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是指与他人交往时表现出的行为、情感、认知模式,如果通俗地理解就是如何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行为总和。《儿童社会性发展与培养》共九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总论(第一、二章),讨论本领域研究的起源、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主体内容(从第三章至第八章),涉及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领域——气质、情绪、社会行为、社会认知、游戏,讨论了其产生、发展、影响因素及培养;第三部分为总结(第九章),在对第二部分内容讨论的基础上,总结社会性发展的一般规律。
郑淑杰,女,1964年出生,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获博士学位。2001—2002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心理学系做访问学者。现任教于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从事心理学的教学、研究和心理咨询工作。讲授的课程主要有发展心理学、儿童社会性发展专题研究;研究的主要领域为儿童社会性发展,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编教材2部、参编教材4部;从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
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社会性及其研究缘起
一 社会性与社会化
二 社会性研究的起源
第二节 社会性的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问题的选择与研究层次
一 研究问题的来源
二 研究的层次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 横断研究
二 纵向追踪研究
三 聚合式交叉设计
第五节 收集资料的方法
一 自然观察
二 个案
三 访谈
四 测量
五 实验
第六节 研究方法的多元取向
一 实证研究的性质与不足
二 研究方法的多元取向
第二章 指导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理论
第一节 儿童社会化的经典理论
一 心理分析理论
二 社会学习理论
三 认知发展理论
第二节 儿童社会化的新理论
一 习性学:现代进化论
二 行为遗传学:个体差异的生物学基础
三 生态系统观:现代环境论
四 现代认知观: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观
第三章 气质
第一节 气质概述
一 托马斯和切斯的研究
二 凯根的研究
三 对气质概念的不同理解
四 气质的稳定与变化
五 气质的测量
六 气质对社会性发展影响的理论分析
第二节 气质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一 气质与同伴关系
二 气质与社交能力、亲社会行为
三 气质与社会适应不良
四 气质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小结
第三节 气质的培养
一 气质的可改变性
二 气质干预的理论分析与研究
三 应对气质的策略
第四章 情绪与依恋
第五章 社会行为
第六章 人际关系
第七章 自我与他人
第八章 游戏
第九章 社会化经验及其结果
后记
第一章 绪论
做事情的方向很重要,在错误的方向走得越远,所犯的错误就越大。教育孩子也存在方向的问题,那就是要明确培养目标。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适”即适应,适应环境者才能生存下去,才有可能发展。培养适应环境的人是教育的基本目标。
人类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部分。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如围海造田、卫星上天、汽车制造等活动,主要是智力活动的结果,即靠智力适应自然环境。学校通过有结构的学科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智力。社会环境指人类生活的直接环境,如家庭、学习条件、劳动组织和其他集体性社团等。社会环境的构成主体是人,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是智力所不及的,心理学将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称为社会性。社会性的获得与发展不是靠间接经验完成的,而主要靠直接经验,在与人互动、交往过程中实现的。
在现实的中国,父母、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成绩和智力,忽视或不重视社会性的培养,以至于出现智力超常但社会性发展滞后而难以适应工作、生活的天才。良好社会性的发展是心理健康的基础,社会性发展不良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早期社会性发展不良往往是后期心理问题出现的先兆。因此,研究儿童社会性发展对于人健康成长、适应现代生活的意义是巨大的。
第一节 社会性及其研究缘起
一 社会性与社会化
社会性是指与他人交往时表现出的行为、情感、认知模式,如果通俗地理解就是如何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行为总和。以往,心理学对人的心理持三分法——认知、情感和意志。而事实上,人的心理活动同时受多种心理成分制约,认知活动同样参与人的社会性活动,所以认知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社会性的研究领域。
谈到社会性就必然要涉及社会化的问题。社会化是指人从生物实体成长为社会实体的过程,个体形成了为其生存环境所认可的行为、情感、认知模式。社会化是指人的社会性形成的过程,社会性是指社会化这一过程的内容与结果。所以,社会性与社会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两者关系紧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