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启蒙教育经典读本,骈体美文写成的古代知识百科
《幼学琼林》全书分为四卷,按33个类目进行编排,内容涵括了天文地理、社会风俗、典章制度、花木鸟兽等方面,可谓古代文化知识小百科。特别收入清人邹圣脉的增补内容,内容更为充实完善。古人云:“读遍了《幼学》走天下。”阅读本书能帮助读者从多方面了解古代社会,积累中国人需要知道的传统文化基础知识和常用词汇,建立关于古代社会比较全面的认识,为深入学习传统文化奠定基础。全书以对偶的骈体文写成,句式灵活,可供国学初学者品味古文的雕琢对称之美,培养文言文阅读语感。
◎难字注音,难词注义,逐句精译,典故详释,无障碍阅读
本书为“全译解说本”。正文分条列示,后附“译文”和“解说”,“译文”部分以白话文翻译本书正文,“解说”部分对正文中出现的疑难字词注音、注义,对历史背景、典故、地理、职官等进行详略得当的诠释,并对正文大意略作必要的疏通。全书体例基于儿童、青少年等传统文化初学者的阅读习惯和需求进行优化设计,清晰、统一,易于吸收。
◎深入浅出,修订增益,符合国学初学者的学习需求
两位译注者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多年来从事古籍整理、校勘、出版工作,学识深湛。本书三十年前曾经出版,当时即以译文、注释忠于原文,力求深入浅出而受到读者欢迎。本次修订再版时,两位译注者又结合今日读者的需求做了修订和增益,将不合适的注释、解说做了调整和完善。全书不做烦琐考证,以简明扼要的现代释读介绍古代文化知识,注意辨别传统文化的良莠,必要时加以正确的引导,很符合国学初学者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
◎了解古代社会,拓展知识,进阶学习国学启蒙经典
本书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外二种)》《龙文鞭影》组成国学启蒙经典进阶学习的系列读本。进阶学习是古代启蒙教育行之有效的经验,也是今天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可靠路径。包括儿童在内的传统文化初学者,由“三百千”识写汉字、打好基础,再由《幼学琼林》了解古代社会,拓展多方面的知识,形成对古代社会相对全面、体系的认识,后由《龙文鞭影》汲取历史典故,逐步深入。这样可以快速有效地积累传统文化基本知识,培养文言文与诗词阅读语感,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写作技巧、文化水平。
蒙学读物是中国古代儿童接受启蒙教育时的读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重视儿童教育。我们的老师、北京大学中文系倪其心教授对传统蒙学和蒙学经典深有研究。他曾教诲我们,从汉代起,适应普及教育的需要,民间出现并流行着的通俗文化识字课本如《仓颉篇》《急就章》之类,用七言韵语编辑社会生活百科知识,易记易通,利于传播。历代相沿发展,逐渐出现了一批实用、简括、稳定、适宜的儿童启蒙教学课本,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和方法,形成了古代普及文化教育的传统。在今天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这批经过历史淘汰而流传下来的蒙学课本有了新的用途、新的功能,即经过精心细致的整理,加以注释,予以今译,分析评介,可以使其成为普及传统文化知识的读物,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在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下,我们选择经典蒙学著作《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及《龙文鞭影》进行标点、注释和翻译,不仅希望启蒙今天的儿童等低年龄段读者,还希望为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尽一份力。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中国古代以文字浅显、流传广泛著称的三种蒙学读物,所用汉字大多为常用字,识字功能明确,同时言简意丰,让儿童增长见闻知识,初步明白道理。早在明代,教育家吕坤在《社学要略》中便评论说:“先读《三字经》,以习见
闻;《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义理。”三种书各有所长,常常配合使用,相辅相成,为初步学习传统文化奠定基础。
《三字经》的作者尚存争论,一般认为是南宋的王应麟,后世又有所增补。它是从最简单的“人”字教起的识字课本,但全文又从人性本善,论及五行自然、伦理道德、经典子书、历史兴亡、名人榜样,三字一句,朗朗上口,起到对儿童的人生观、世界观初步教育的作用。
《百家姓》是一种姓氏文化的识字教材,编于宋朝,因宋朝皇帝姓赵,故以“赵”姓起首,但著者已不可考。《百家姓》全文收录四百四十个姓氏,可以教会儿童辨识姓氏,使其具备日常社交能力;在给姓氏加上背景注释后,可以了解每个姓氏的起源和著名人物。
《千字文》是今存较早的完整的蒙学教材,编撰者是南朝梁的周兴嗣。此书原是贵族子弟的习字法帖,内容则包含广泛,大体叙述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社会、文化的整体认识,强调学习者应遵循的伦理道德和应具有的品行修养。《千字文》用一千个不重复的字编成四字韵文,每句又意义完整、构思巧妙,所以清代大学者顾炎武称赞它“不独以文传,而又以其巧传”。
相较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和《龙文鞭影》的篇幅增多,知识趋杂。儿童在认识一定汉字的基础上,需要积累各方面的常用知识和写作技巧,此时阅读《幼学琼林》和《龙文鞭影》,可以为之后的精进奠定基础。
《幼学琼林》最初叫《幼学须知》,又有《成语考》《故事寻源》等名称,明末程登吉编撰,清代邹圣脉进行增补。其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社会风俗、典章制度、艺术文化、花木鸟兽、名物技艺等多方面,涵括了古代社会的常用词汇和基本知识,大致相当于古代知
识百科。全书分为四卷,按类编排,每一类别中,首先阐述概念,进而介绍相关的常识、常用词汇,最后讲述有关的历史故事,其内容之广博、知识之全面、故事之有趣,非常符合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在文体方面,《幼学琼林》的句子字数长短不等,都是对偶的,这在古时候是为学习写作文章提供的基础训练,在今天则可供品味古文的雕琢对称之美。
《龙文鞭影》是一部以文史典故为主要内容的蒙学读本。其雏形《蒙养故事》由明代萧良有编成,明末清初杨臣诤将其补充订正为《龙文鞭影》,至清代刘有廉又为之删改增益。书名的寓意指“龙文,良马也,见鞭影则疾驰,不俟驱策而后腾骧也”,意为儿童读后,自己就知道上进。其突出特点是典故数量多、覆盖面广。全书收录了自上古时期到唐宋元明的上千个历史故事,种类齐全,不局限于传统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其中文史典故占比较大,注重故事性、趣味性、文学性,在文体上则四字一句,按平水韵编排,对诗歌写作进行启蒙。阅读此书,可以了解历史知识,积累文学素材,提高写作水平。
进阶学习是古代启蒙教育行之有效的经验,也是今天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可靠路径。包括儿童在内的传统文化初学者,由《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识写汉字、打好基础,由《幼学琼林》了解古代社会,由《龙文鞭影》汲取历史典故,逐步深入,可以快速有效地积累传统文化基本知识,培养文言文与诗词阅读语感,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写作技巧、文化水平。
蒙学教育需要经典的教材,也离不开优秀的教法。古代的儿童教育者根据当时的学生和教材情况,总结出很多教学经验和方法,对今天引导儿童和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仍有作用。为此我们还选译了清人石天基的《训蒙辑要》和王筠的《教童子法》两种蒙学教法专著,以供参考。
启蒙书首先是识字书,讲究简单易学,像《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的本文,长的一千多字,短的只有几百字,在古代,书中的字义主要依靠塾师讲解。自清代以来,这些蒙学教材也出现带注释的版本,而加上注释,它们更适合作为传统文化的普及读物
来阅读。我们对这几部书,就选取或参考古人的注本及近人相关研究,根据每部书的不同特点,运用不同的整理方法,做了翻译和注释,总的思路是不做烦琐考证,而是以这几本书为依托,古今文本对照,以简明扼要的现代释读介绍古代文化知识。
本系列读物曾于三十年前出版,后浪出版公司认为这套书对于今天的读者仍有价值,提议再版。考虑到读者阅读习惯与需求的变化,在后浪同仁的支持下,本次新版做了相应的修订,完善了注释、解说,版式上也进行了必要的调整、规范和升级。
倪其心老师曾告诫我们,蒙学读本不同于文学著作,其实质为抽象的文字、成语词条的联缀。蒙学读本能否成为可读的读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理者的知识水平和表达能力。如今再版,我们铭记师训,尽量使译文、注释忠于原文,保证知识的准确性、语言符合现代表达和语法规范,力求深入浅出,生动有趣,特别注意辨别传统文化的良莠,必要时加以正确的引导,让读者获得健康有益的阅读体验。希望读者对书中可能出现的错误不吝指正。
译注者
卷一
天文………………………………………………… 1
地舆……………………………………………… 12
岁时……………………………………………… 26
朝廷……………………………………………… 40
文臣……………………………………………… 47
武职……………………………………………… 63
卷二
祖孙父子…………………………………………… 75
兄弟……………………………………………… 87
夫妇……………………………………………… 96
叔侄……………………………………………… 104
师生……………………………………………… 109
朋友宾主…………………………………………… 115
婚姻……………………………………………… 128
妇女……………………………………………… 136
外戚……………………………………………… 149
老幼寿诞…………………………………………… 155
身体……………………………………………… 166
衣服……………………………………………… 185
卷三
人事……………………………………………… 197
饮食……………………………………………… 234
宫室……………………………………………… 246
器用……………………………………………… 256
珍宝……………………………………………… 269
贫富……………………………………………… 282
疾病死丧…………………………………………… 291
卷四
文事……………………………………………… 309
科第……………………………………………… 326
制作……………………………………………… 335
技艺……………………………………………… 343
讼狱……………………………………………… 351
释道鬼神…………………………………………… 359
鸟兽……………………………………………… 372
花木……………………………………………… 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