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书单推荐
新书推荐

道德乌托邦的历史嬗变

道德乌托邦的历史嬗变

定  价:40 元

        

  • 作者:沈慧芳 著
  • 出版时间:2011/1/1
  • ISBN:9787500492689
  • 出 版 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D091.6 
  • 页码:285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9
7
4
8
9
7
2
5
6
0
8
0
9
    乌托邦既是对美好社会的设计,又表达了对不合理现实的批判和超越。在中国思想史上,先秦时期的儒墨道各家在对现实批判中都体现了一种乌托邦精神。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乌托邦精神又表现在不满于现实的士人的超世追求、主张改革的政治家和儒家学者的政治理想以及农民反对封建现实的追求中,然而乌托邦又常常体现为一种道德理想主义的情怀。
    “乌托邦”一词出自16世纪英国思想家托马斯·莫尔的同名小说,本义是不存在的地方,即“乌有之邦”。后来乌托邦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术语,一是指与现实社会不同的、消除了痛苦与邪恶的、充满公平与和谐的理想社会设计或描绘;二是指在对理想社会追求中体现出来的对现实社会批判的超越精神。在乌托邦中体现出来的批判精神有以下几个特点:它反映着主体对社会的判断和改变现实的历史使命感;它以理想为参照系对现实社会进行考量和批判;它以知识、智慧、洞察力、想象力构建美好的社会境界。美国学者乔·奥·赫茨勒在《乌托邦思想史》中说:“历史上不时总会有一些天才、先知、新思想的宣扬者、真理的预言者、极其热情的理论家,他们是超越时代的人,独树一帜的杰出先锋。他们认识到有可能创造人类更美好的幸福,便要求扫除当前社会和道德的弊病,与他们的时代决裂,摈弃旧的传统与宗教、政治偏见,清除那些阻挠他们前进、使他们不得自由的种种遗产,摆脱‘现行的’陈词滥调,超越他们所处的时代,宣讲一些为群众难以理解的东西,重新创造一个世界。”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您的姓名   验证码: 图片看不清?点击重新得到验证码
留言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