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文人士大夫趣味的理论化形态,我们通常熟知的那些古代文论范畴,诸如气、神、韵、妙、味、骨等等,莫不与文人士大夫的趣味密切关联,都可视为后者的话语表征。中国现当代文论发展则与现代知识分子趣味有着密切关联,是现代以来中国人“图存救亡、振兴中华”主导精神在文论话语上的显现。因此,探讨中国文论史的发展演变也就是探讨中国文人士大夫乃至现代人文知识分子的趣味演变史。
中国文学史的编撰已有百多年的历史,先后出版著作多种。那么现在为什么还要主持编撰一套10卷的“中国分类文学史”丛书呢?应该说,这与文学艺术理论中的类型学有关,也与我国文学史编撰的现状有关。
文学艺术类型实际指的是文艺的样态及其本质的区别。西方从古希腊即对文艺有类型的划分,如古希腊神话有关九位缪斯女神掌管九种艺术的传说,其缪斯体系即包含音乐、诗、舞蹈(以及悲剧、喜剧——它们当时是诗下面的两种体裁)等划分。后来雅典的智者派提出了一种艺术分类方法,即以有益或产生快感为标准,将艺术划分为有益的艺术与产生快感的艺术。柏拉图关于艺术的分类涉及多种不同的标准和视角,影响较大的一种,是他在《理想国》中的如下划分:“我说关于每件东西都有三种技艺:应用,制造,摹仿。”在《智者篇》对话里,柏拉图则把技艺(艺术)分为“厚生学”和“创造学”,前者指“利用自然中存在之物的技艺”,后者则指“创造自然中不存在之物的艺术”。这种分类,大体以艺术对事物的关系为原则。而在《智者篇》中,柏拉图又把艺术分成创造事物的和创造影像的两大类,并进一步把创造影像的艺术再分为二:一类是再现原物外貌,保持适当的色彩和比例;另一类是不管原物的外貌,依靠虚构、变形、幻觉改变它的比例和颜色。此外,柏拉图还提出过其他一些艺术分类的主张,如他把艺术分为基于计算的艺术(如音乐)和基于普通经验的艺术。他对诗(泛指文学)的次一级的体裁划分也进行了开创性的探讨,如他在《理想国》中就划分了诗的三种体裁:单纯叙述、模仿以及这二者的结合。这为后世文学的三分法(抒情诗、戏剧诗、叙事诗)打下了基础。
后来,亚里士多德总结了古希腊的艺术理论,认为艺术作为人类的一种活动,与自然相区别。人类的活动有三种,即认识、实践行动和创造。艺术乃创造。创造不同于认识和实践,在于它能生产产品。另外,亚里士多德也并不认为一切创造都是艺术,而只有“自觉的和以知识为基础的创造”才是艺术。这样就把那些基于本能、一般经验和技能的生产从艺术中区分出来。当然,亚里士多德所谓的艺术,仍是广义的技艺,不是近代所谓的艺术。不过,亚里士多德提出一个实质上已非常接近于近代“美的艺术”的概念,即所谓“模仿的艺术”:包括绘画、雕刻,也包括音乐、诗以及悲剧、喜剧等等。在艺术分类上,亚里士多德沿用了柏拉图的原则,即以艺术对自然的关系为原则,划分为补充自然的艺术和模仿自然的艺术。另外,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一章中,从“模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的方式不同”来给“诗的艺术”进行再划分。他的艺术分类学说实际包含三个不同的标准:第一,媒介或材料的标准;第二,对象或题材的标准;第三,叙述、模仿的方式标准(即把诗区分为叙事、抒情、戏剧三大类别)。西方文艺理论家后来还有时间的艺术(如诗歌、小说)和空间的艺术(如雕塑、绘画、戏剧、舞蹈)等不同视角为标准的划分。
我国古代的文艺理论家对当时的文学也有不同标准的分类,如《毛诗序》对古代诗歌的“风”“雅”“颂”的分类标准,做如下解释:“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日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它主要从作品的内容来划分诗类。陆机的《文赋》则这样论述其时的文体:“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他的分类虽兼及作品内容,却主要基于作品风格。刘勰的《文心雕龙》把那时的文类分为诗、乐府、赋、颂赞、祝盟、铭箴、诔碑、哀吊、杂文、谐、史传、诸子、论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对、书记等二十类。他的分类标准显然不一,但已分得非常细致。现代新文学产生后,以审美的特质来划分文学与非文学,历史上的许多文体便不再被认为是文学了。可见文学艺术的分类由来已久,体现了不同时代人们对文学艺术的样态及其本质的认识。文学艺术由于构成要素的差异和结构方式的不同,产生的功能也不一样,不同类型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消亡都与一定的历史时代的条件相联系,因而,文艺理论家基于自己时代的认识,根据不同的标准原则加以不同的分类,也是很自然的。
回顾我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我国文类的划分也从简到繁。从最早的神话、传说和歌谣,后来分离出叙事体的历史记载和各种散文、各种诗歌和赋体,逐渐又产生了小说,后来出现戏剧。到了今天,文学的样态更加多样了。诗歌就分为旧体诗(涵盖唐诗。宋词、元曲)和新体诗(包括自由体和格律体);既有叙事诗,还有抒情诗(包括政治抒情诗、生活抒情诗)以及哲理诗、寓言诗、儿歌等等。小说不但有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小小说)的划分,还有政治小说、推理小说、言情小说、科幻小说、武侠小说、历史小说与历史穿越小说等的区别。散文也分化为叙事、抒情,还分为政治散文、文化散文、杂文和随笔、小品、报告文学、文学传记、回忆录等等。戏剧不仅有传统戏曲,还有话剧、歌剧、哑剧、小品和舞剧,以及新出现的发展快速的电影和电视剧等综合艺术。分类文学史的学术意义,我以为在于文学样态的发展既体现为反映内容的差异,也表现为艺术形式的不同,根本上则是基于历史渊源和时代原因而导致的作品构成要素、结构方式与产生功能的差异。故而文学史研究的深入,对不同文学样态类型的历史发展进行更细致的考察,便成为学术发展的必然。
上册:
绪论
第一章 先秦的文论发展
第一节 概述
一、周代经典中的文论思想
二、诸子的文论思想
第二节 孔子
一、关于诗歌的功能
二、关于诗乐的审美特征
第三节 老庄
一、朴与妙
二、自然
三、言与意
第四节 孟子
一、关于“以意逆志”
二、关于“知人论世”
三、作为儒家说诗的基本原则
第五节 苟子
一、对诗所言之“志”的新阐释
二、诗与“性”、“伪”的关系问题
第六节 《吕氏春秋》
第二章 汉代的文论发展
第一节 概述
一、两汉的政治文化与文学状况
二、两汉文学与文学批评概览
第二节 司马迁
一、“发愤著书”说
二、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
三、“通古今之变”的文学创作观念
四、区分“文学”与“文章”
第三节 刘向
一、重视性情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二、文学应承担起“美刺”的社会功能
三、文学创作应文质并重
四、文学有别于经学
五、推崇文学创作中对神话素材的运用
第四节 扬雄
一、“文必丽靡”与“文以致用”的文学观念
二、文质相副、辞事相称的文质观
三、“言为心声”与“言不尽意”
四、“因循革化”观念下的述作关系
第五节 桓谭
一、小说理论
二、创作技巧
三、文学创作的个性化
四、文学创作与环境
第六节 王充
一、崇尚真实,反对虚妄
二、文为世用
三、反对崇古抑今,提倡独创
四、主张言文一致,通俗易晓
……
第三章 魏晋六朝的文论发展
第四章 隋唐的文论发展
第五章 宋金元的文论发展
下册:
第六章 明代的文论发展
第一节 概述
一、明代前期的政教文论
二、明代中期的复古文论
三、明代后期的多元化文论
第二节 宋濂
一、宋濂的文论思想
二、宋濂文论思想的政治文化语境
三、宋濂对明代文论的影响
第三节 李梦阳
一、李梦阳的文论思想
二、李梦阳与前七子派其他成员的分歧
三、前七子派文学复古运动的影响
第四节 王世贞
一、后七子对前七子的继承
二、王世贞的诗文论思想
三、后七子派诗文复古运动的影响
第五节 李贽
一、李贽的双重人格
二、李贽思想概述
三、李贽的文论思想
四、李贽的时代历史影响
第六节 汤显祖
一、汤显祖文论思想的渊源
二、汤显祖的文论思想
三、汤显祖文论思想的影响
第七节 袁宏道
一、袁宏道的人格特征
二、袁宏道的文论思想
三、“性灵说”与“童心说”的关系
四、袁宏道文论思想的影响
第八节 王骥德
一、嘉靖至万历年间的戏曲理论
二、王骥德的曲论思想
三、王骥德曲论思想的影响
第九节 冯梦龙
一、冯梦龙的情教思想
二、冯梦龙的小说理论
三、冯梦龙的戏曲理论
四、冯梦龙文论思想的影响
……
第七章 清代的文论发展
第八章 近代的文论发展
第九章 现代的文论发展
第十章 当代的文论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