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的是作者近几年的散文随笔。全书由“亲情人间”“故乡风物”“书香盈心”“闲情逸趣”“人物写真”“牧笛短歌”六辑组成,其中有关于乡村故园的依恋、怀念,有关于似水年华的追忆、怅惘,还有关于亲情、友情、爱情的美好向往等。
日常我喜用文字去记录生活,用文字去解读困惑,这不仅仅是文字的整合,更是我情感历程的再现,是岁月更迭中走过的痕迹。多少个日夜,当别人都去游山玩水或者喝酒打牌时,我却“小楼成一统”,一盏灯、一杯茶、一个人,如饥似渴地阅读名家经典著作,或坐在书桌旁、电脑前写文章,自由地在文字中徜徉、跋涉,也在文字中沉迷、陶醉。工作之余,把自己泡在文字里,如行一次阳光的沐浴,感觉通体舒畅。
写文章有乐更有苦,常常熬夜,要耐得住寂寞和孤独,而且还需要毅力,很多时候又不被人理解。像我这样经历和年龄的人,除了工作的繁忙和事业的专注外,这几年又母老迈、妻病去世、孩子上大学等更为现实的问题,心情和思想都是在高度的紧张之中。想来在这种环境下,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坚持写作,靠的是兴趣和乐趣,也有各种动力驱使的原因,其中一点便是通过写文章,使自己的心灵不再荒芜,使每日繁杂却朴素的生活更加充实。
我知道自己的文字很浅显,没有多少理性之光,也没有什么哲思之语,有的是唠唠叨叨,有的是家长里短,但我很用“心”。我喜欢用“心”来写作,像朋友之间促膝而谈,不求闻达,只求真实。我更知道在文学的里,还有许多深邃的思想、写作技巧和更多的知识需要我去学习去探索。在这累并快乐着的文学之路上,我将一如既往始终保持一种激情创作之态,努力打造更多更为用“心”的文字,为这人世间清悦绽放的温暖与美丽不息地讴歌。
王昂,男,曾用笔名王恒、碧草等,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市人,中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师范毕业后从教14载,在教育机关、宣传机关工作13载,现供职于新沂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任、党组成员。工作之余钟情读书、写作,喜用朴实文字记录时光印迹,抒写人生百味。1990年至今先后有《乡村教师》等400余篇100余万字散文、随笔见诸报刊、网媒,并有《唢呐声情》等80多篇散文、杂文等获得全国、省市奖励或被收入各种文集中,2015年6月出版散文集《洋槐花开》。
第一辑
亲情人间
的布鞋
时间都去哪儿了
写给参加“成人礼”的孩子
父亲走了
牵手和你一起走
忙碌的一年
岳母
孩子上大学了
父亲的家风
乡村女教师
在磨难中感受爱的深刻
携手走过生命的寒冬
生命中的暖阳
求医记
此情绵绵无绝期
第二辑
故乡风物
故乡的新年
思念月亮
乡恋
夏荷
姑家的灶房
与收音机相依的日子
北马陵印象
麻雀
枣花
楝子树
老家土灶
马陵山行思
灰喜鹊
苏北的冬
棉是故乡白
故土恋情
温暖的牛哞
腊月风景
骆马湖畔我的家
衣食住行里的故乡
烟雨窑湾
小河弯弯向南流
观一个馆懂一座城
那段不能忘却的记忆
故园木槿
远去的碌碡
诗意田园黄墩村
韭菜滋味长
是家常绿丝瓜
蒲草青青
第三辑
书香盈心
买书
打开记忆的闸门
让书籍成为的
人生当有书卷气
苦乐笔耕
是书香能致远
淘旧书
在书香中行走
……
古稀老人奥运情
大爱撑起生命的蓝天
剪出生命的阳光
醉心牡丹绘天香
苍老
坦诚的刘昆
第六辑
牧笛短歌
面对党旗
春天组歌
与旭日同升
梅颂
春歌
长征
金秋
你是一名建筑工人
献给疫情一线的白衣天使
后记
时间都去哪儿了
默默凝望着躺在医院病床上的父亲,胡须、眉毛都如头发一样,白了,人老了,一切都呈萎缩趋势,唯独胡须、眉毛茂盛得像夏天山沟里的草。嘴瘪下去,颧骨耸起来,眼睛眯缝着,偶尔睁开张望什么时,里面一片混浊,像暴雨后的水坑。父亲的目光除了痛苦、茫然,还掺杂着一些无奈、无助,甚至有一丝求助,每当这时,我赶紧躲开和父亲对视的目光,生怕难以的泪水会夺眶而出。
自入老境,父亲的身体每况愈下,先是腿脚不便,骑了几十年的自行车再也跨不上去了,去年又从床上跌下来,髋骨骨折,卧床几个月好不容易刚能挪步,今春又从椅子上滑落下来,经诊断,乃脑梗塞。由于脑梗塞、脑积水、脑萎缩、高血压、肺感染等众多疾病的侵袭,父亲耳朵聋了,眼睛花了,思维乱了,话说不清楚了,必须俯身到嘴边,才可以猜知他在嘟囔些什么。饭吃得很少,一吃就呛,有吐出来的可能,要靠许多水和营养液维持生命。
白天挂水躺了一天,夜晚的父亲常常焦躁不安是翻来覆去睡不着,不时蹬掉被子,要人给他翻身,要人把他扶坐起来,要人帮他穿上鞋子下地走走。其实他哪能走啊,也许这次跌倒他再也不会如前几次一样能重新站立起来了。身体各项机能的衰退常让父亲尿湿了床单,他却浑然不觉。刚刚侍候完睡下,蒙眬欲睡时又听见他的咳痰憋气声和气喘呻吟声……望着惨白灯光下被病痛折磨得疲顿不堪的父亲,我的心揪在一起,有一种无法形容的痛。
父亲病情未加重之前,对我们兄妹说的多的是,你们赶紧回去,别耽误了工作,好好把家和孩子照顾好。在他看来,他年老生病以后,拖累了我们,影响了我们的工作,耽误了家和孩子,可他并不知道,我们怕的却是他离我们而去,让我们变成没有父亲的孩子,虽然我们已经老大不小了,只要他在,我们永远都是有人呵护的啊。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虽然个子不高,却是家里的顶梁柱,是的代名词,就像一棵大树是默默地用坚实的臂膀为我们遮风挡雨。我们小的时候,一家七八张嘴,年年欠生产队的口粮款。为了少欠一点钱,父亲长年累月拼命劳作。当时父亲在县城粮库里有份工作,不论严寒酷暑,他经常在别人的梦呓声中就骑上车子到离家六十里外的单位上班了,然而一个人的工资在家庭的重负面显得那么微薄。为了补贴家用,他工作之余尤其是病退之后,又种起了地、养起了牛,看着他起早贪黑施肥浇水收种庄稼、顶风冒雨赶牛耕地挑草堆垛时的架势,感觉父亲的生命力多么旺盛觉得他可以一直这样忙碌下去……
然而现实是那样的残酷,就像有位歌手在《时间都去哪儿了》中唱到的:“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不知不觉,父亲步履蹒跚需要拐杖来支撑,再也看不到当年大步流星走路的样子了;吃饭时拿筷子的是颤抖,再也寻不到当年端起酒杯一饮而尽的影子了;说话时吐字不清,再也觅不到当年声如洪钟的踪迹了;更会有下班给我们带小人书、工余骑车带我们赶集、闲暇领孙子们买零食的美好时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