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责任担当教育主题班会》的整体结构、模块划分、编写体例、主要内容的确定都通过了认真研究和反复推敲。编者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进行精心整理,夯实《中职生责任担当教育主题班会》编写的理论基础;同时,认真学习和领会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中职生责任担当的要求,结合中职生责任担当教育的实际,采用了中职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编写,使之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实用性。
《中职生责任担当教育主题班会》是一本为中职生提供自我教育的德育教材,填补了中职生责任担当教育缺乏课程资源指导的空白,丰富了中职生责任担当教育主题班会活动的内容,为增强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效果贡献了力量。
中职生是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力军,培养中职生责任担当意识,不仅能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和发展,而且还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中职生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2008年12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2014年12月,教育部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为此,中等职业学校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把中职生责任担当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职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期和转折期,优秀品德的形成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引导。从家庭角度,父母和长辈的言传身教对中职生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产生重要影响;从学校角度,教师的引领示范和科学指导为中职生责任担当意识的形成导航;从社会角度,良好的社会风气是中职生责任担当意识得以巩固的重要条件,而社会生活和行业实践又是检验中职生责任担当意识的练兵场。因此,家庭、学校、社会对中职生担当意识的培养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有三方的紧密配合,才能最终促进中职生成为具有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就目前来看,学校在培养中职生责任担当意识方面仍然发挥主导作用,中职生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影响相对薄弱。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积极发挥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教育的作用,以加强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为契机,有效开展中职生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活动。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我们在开展中职生社会责任教育实践研究中,积极发挥课程育人功能,编写了《中职生责任担当教育主题班会》。
本书的整体结构、模块划分、编写体例、主要内容的确定都通过了认真研究和反复推敲。编者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进行精心整理,夯实本书编写的理论基础;同时,认真学习和领会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中职生责任担当的要求,结合中职生责任担当教育的实际,采用了中职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编写,使之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实用性。本书是一本为中职生提供自我教育的德育教材,填补了中职生责任担当教育缺乏课程资源指导的空白,丰富了中职生责任担当教育主题班会活动的内容,为增强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效果贡献了力量。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重庆市第二师范学院任运昌教授的悉心指导,他认为本书的价值极高,适用性和针对性较强,是一本值得推广运用的书,同时,他对本书的编写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为我们后期的完善和修改提供了依据。在此,对任运昌教授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
本书在编写和推广运用过程中还得到了西南大学、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市巴南区进修学校以及学校领导和同仁的大力支持,在他们的共同关心和指导下,本书的编写经过了多次修改,并以不同形式进行交流推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此,对全力支持该书编写的单位、领导及同仁表示感谢!我们将带着这份关心继续前行,争取更大的收获。
由于编写经验有限,希望大家在使用过程中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我们以后修订、完善。
第一单元 自我责任担当
第一课 进职校 开启美好新生活
第二课 立规矩 自律培养好习惯
第三课 惜生命 远离隐患保安全
第四课 重学业 一技在手行天下
第五课 护青春 微笑走过花季路
第六课 做准备 求职择业有底气
第二单元 家庭责任担当
第七课 知艰难 感谢父母养育恩
第八课 爱劳动 勤俭朴实学当家
第九课 念亲恩 彼此关爱见真情
第十课 尽孝道 传统美德记心问
第十一课 勤沟通 相互包容共成长
第十二课 友邻里 和睦相处乐融融
第三单元 他人和集体责任担当
第十三课 反欺凌 平安校同共守护
第十四课 守诚信 立身之本莫忘记
第十五课 谢师恩 尊师重教践于行
第十六课 勇担当 班级建设靠大家
第十七课 促团结 凝心聚力添光彩
第十八课 讲文明 知荣知耻树新风
第四单元 社会和国家责任担当
第十九课 存公德 修炼品德提素质
第二十课 行善举 传递爱心弘仁义
第二十一课 懂节俭 珍惜资源护环境
第二十二课 铭历史 牢记使命挑重担
第二十三课 长志气 奋力拼搏强中华
第二十四课 扬美德 凝聚正气展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