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气贺泽保规以深厚的学养、简洁的笔触,极为传神地勾勒出武则天的传奇人生。武氏以女性的身份,从后宫争宠走向外朝掌权,利用残酷的权谋与冷静的计算,击垮政敌,逐步登上权力的。她以强悍的个人魅力与政治手腕,坚定地排除朝野对于女性从政的抵抗与干扰,首当其冲的是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太宗朝老臣们的抵制,接着是李勣之孙李敬业的叛乱以及唐室宗亲人物的零星起兵,终都被武后各个击破,反对者们忙于招架,毫无还手之力。与此同时,武后致力于培植自己的政治势力,逐步确立自己的政治基础。经过三十五年的苦心经营,终于公元690年登上帝位,中国历史由此开始迈入了的女皇时代。
唐这一王朝拥有完备统治机构的同时,轻易允许了武后这位女性皇帝的登场。原因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唐朝的基础性特质,即容许、承认个人人际关系、恩宠关系这一体制上的松弛;另一方面是在北族影响下和魏晋以来的时代氛围中形成的女性的强悍之气。这一点不同于汉代以前的古代世界,也不同于宋代以后君主独裁制确立的时代。因此,进入体制被规定至细节、个人不能以独立人格活动的时代,武后这种人便不能存在了。
本书是日本著名隋唐史学者气贺泽保规撰写的武则天传。初版为1996年日本白帝社中国历史人物选丛书之一,后于2016年由作者本人修订并收入日本讲谈社学术文库,2018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引进中文版权,2021年4月正式出版。
关于武后的传记很多,对其评价也走向不同的,有奸妇、恶女、冷酷、篡唐的贬低,也有女杰、政治家、改革者的赞誉,以强烈个性铭刻于历史长河中的武后,死后也在肯定与否定的夹缝中摇摆不定。作者力图避免这些观念与判断,立足于《资治通鉴》、新旧《唐书》等基本史料,尽可能地用心还原客观史实,以此来描绘则天武后的形象。同时,对于武则天的出生时间、对感业寺出家的质疑等皆有精彩的分析与解说,这是本书的学术底蕴。
则天武后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为什么这一时期能够出现如此刚烈、强韧、有存在感的女性?如何理解为这样的女性提供了活动空间的唐代及当时的社会?气贺泽保规带着这样的问题试着追溯了武后的一生,有意识地将她与她生存的时代一起提取出来。本书从唐王朝兴起的隋末之乱说起,太宗朝的动向也占据相当的篇幅,且极力对当时的政治与社会状况进行说明,均与这一意识有关,这是本书具备的格局和视野。
本书在史学研究的严谨基础上,更多了一层文学性的表达。在史料解读中,与武则天对谈,进入她的世界,深入她的内心、感受她心灵的波动,合理填补史料的空白。这种同情之理解,不仅让读者看到武则天那血雨腥风的登基之路,更让读者体会到强悍残酷背后的孤独与苍凉,这是本书动人的地方。
《则天武后》绪论
气贺泽保规
则天武后是为激昂地走过中国历史,登上时代的女性。
她虚岁十四进入唐朝第二代皇帝太宗的后宫(大内),太宗死后成为其子、第三代皇帝高宗的皇后,终做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女皇帝,开创了自己的王朝武周朝。世称武周革命。这波澜壮阔的一生,同时也是她在不知餍足的权力欲支配下,凭借坚定信念和才智与诸旧势力及根深蒂固的儒家观念等作斗争,并逐一战胜它们的轨迹。
武后是一位强大的女性,于无路之地开路,始终坚持贯彻自己的意志,所经之处,牺牲者的尸体如同被砍倒的草木一般,累累横陈。其中不仅有她的政敌,还包括血脉相连的亲人。到底有多少人曝尸眼前啊!她在进行这些活动时,有时冷静得眉头都不皱一下,有时又毫不掩饰愤怒之情。在这种强烈的个性面前,男人们被耍得团团转,无可奈何地被各个击破。与此同时,反过来又产生一股被她吸引、为她驱使的新势力。
则天武后占据权力宝座的时间是在七世纪后半叶至八世纪初,长达几乎半个世纪。其中,后的15年时间(690~705年)是武周政权时期,而此前作为皇后、皇太后的30余年,可谓开创新王朝的准备期。她一边将建立武氏政权的野心藏在心中,坚定地排除异己,一边致力于建构自己的政治基础,正是这一时期对武后的人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顺便一提,此时日本正值天智天皇到天武天皇时期。这一时期,日本从大陆引入律令制,谋求确立天皇权力及实现当时的近代化。以天武天皇皇后身份继位的持统天皇,她在位的时间恰好与武后在位的时间吻合。日本和中国在同一时期出现女帝,可以说是一个奇缘。
则天武后成为女帝的首要条件不言而喻是她高宗皇后的身份。但这纵然是重要的契机,却不是决定性的条件。她身为女子,也并非李唐皇室的血脉,且身处男性主导的、堪称权力斗争漩涡的政界。要跨越这些障碍,开创自己的王朝,很明显不是一般女性可以达成的事业。
那么,她是什么样的人呢?为什么这一时期能够出现如此刚烈、强韧、有存在感的女性?如何理解为这样的女性提供了活动空间的唐代及当时的社会?接下来笔者将带着这些问题试着追溯武后的一生。
后世关于武后的评价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极力贬低她的存在。在所举出的淫乱、冷酷、篡唐等种种理由中,被置于批判中心的自然还是身为女性这一点。因为从中国的传统观念来看,此为牝鸡司晨(母鸡报时),无异于逆转世间秩序和天地伦常,是无论如何也不被允许的。基于这一点,有必要将她彻底封锁在高宗皇后的位置上,因而通称她为则天武后或天后。
与此相对,特别是近代以来,出现了对她进行积极评价的动向。开先河者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他提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新解释,即通过武周革命,旧统治阶层关陇集团被新兴山东系势力所取代,从而带动整个社会面貌也发生巨大改变。此后,对她的作用进行肯定评价的呼声逐渐高涨,从这一角度出发,称她为武则天的说法广为流传。
由此可见,以强烈的个性铭刻于历史长河中的武后,即使死后也在肯定与否定的夹缝中摇摆不定,在地下世界亦不得安息。从这个角度来说,笔者如今写下这本书,也是参与了其中一角。
不过,先说明一点,虽说本书称她为则天武后或武后,但绝不能据此片面地断定笔者站在消极评价她的立场上。因为,除了后世的评价问题以外,则天武后这一称呼还是以当时及后世的诸多看法为基础、具有广泛历史性的固定称谓。我想,暂不追究史事和现实,从包容接纳的立场出发,或许更能与她站在同一地平面上对她进行客观评价。
后,关于本书中的称谓,她姓武名曌,是太宗朝的才人,在高宗朝先是昭仪,接着是皇后,还做过短时间的皇太后,终成为皇帝(则天皇帝)。基于此,书中称谓原则上随着立场及前后状况的变化而改变,有武氏、武曌、武才人、武昭仪、武后(则天武后)等多种说法,这一点希望读者谅解。
◆作者简介
(日)气贺泽保规 1943年出生于日本长野县。毕业于京都大学文学部,同校研究生院文学研究科博士课程修了。文学博士。历任日本佛教大学副教授、富山大学教授、明治大学教授。现任东亚历史文化研究所代表,东洋文库研究员。著《府兵制之研究府兵兵士及其社会》《则天武后》,编著《中国佛教石经之研究以房山云居寺石经为中心》《遣隋使所见风景从东亚出发的新视角》等。
◆译者简介
王艳 1995年生,安徽省濉溪县人,本科毕业于天津外国语大学日语专业,现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隋唐史、古代东亚关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