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象群迁移的时候
沈石溪
1980年,我发表了我的第一篇动物小说《象群迁移的时候》。这个小说讲述了一群野象因受地震的惊扰向国境迁移而引发的故事。为了把象群引到另一个自然保护区,人们围追堵截,用了很多震慑性的办法,却没有起到什么好的效果。
2020年,一群野象离开西双版纳保护区,漫无目的地向北寻找新的栖息地。在象群“北迁”的日子里,人们有序地从自己的家园退出,远远地无声观望,注视这次漫长的动物迁徙。这个由十几头野象组成的小集体,白天寻找无人打扰的林间、空地休息,夜晚则开始穿越人类居住的村庄,在农田中徒步。近半个世纪过去了,人类的活动无可避免地与自然、与自然界中的动植物产生交集。从肆无忌惮地以人类的意念和行为改造自然,到用平等的眼光注视这些和人类分享一个星球的生命体,人类对待自然、对待世界的方式更多了些许敬畏之心。
我是从云南开始我的写作道路的。我故事中的背景、人物、动物、情绪乃至细节,皆来自同一个精神家园和灵感来源。大自然赐予我以无尽的写作源泉,给我启迪,也教我学会保持敬畏。我常羡慕孩子们,他们是天然的情绪感知者,又是最容易亲近大自然的一群人。我看孩子们的文字,也常受到相似的震动。在每一个孩子的笔下,一切生灵的生存与毁灭,一件最渺小不过的个体事件,都有着令人讶异的活力和奇思妙想,可以唤醒最惊心动魄的情感,调动最丰沛的生命力,从而展现一个在大自然的召唤下不断走向自我丰富的精神世界。
这本小集子就是如此。跨越整个2020,到2021,孩子们用近百篇略显稚嫩的文字,使不屈不挠、自我追逐的生命之光显现。自然、社会、家人、朋友,和日常生活相关的每一个细小的情绪、事件,成为构筑孩子精神世界和生命境界成长不可或缺的一环。这其中闪烁的点点思想火花,正如一切人类在一切时代对真理、对崇高、对美好渴求的初生火苗。
别林斯基说过,人思想的成长有两个源泉:自然和书籍。与自然相处的经验是一笔很重要的财富,尤其对孩子而言。我们的孩子,不管未来会不会成为作家,选择走哪一条职业道路,总是会遇到如何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怎么用诗意的、真善美的眼光来看待世界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所有的成年人都需要向孩子学习。“春天森林的律动,胜过一切圣贤的教导”(华兹华斯),大自然是帮助塑造孩子未来、成就潜在人格的老师。孩子在大自然中感受其赋予的力量,在与大自然的血肉联系中体悟精神文化的财富,在对大自然真实的探究体验中生发对生活、对世界个体化的思考,他们的心胸就会变得辽阔、独立和自省,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被建构地更为完满。这是孩子与自然互相发现的真谛。
孩子们在对大自然无穷的现象和无限的美的感性体悟中,学会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习得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更获得可贵的理性生长的泉源。他们更要在持续的文学的阅读和写作中不断滋养自然所赋予自我的成长经验,保存和发展来之不易的理性之思,使之成为激发潜能、激发自我学习的内驱力。自然在无声中塑造着孩子的精神世界,并推动着孩子以“有声”的方式向外传达着它内在习焉不察的信息。因而,孩子开始使用手中的笔,去重新领悟现象的丰裕,重新鉴赏大自然以及其中的人身上所显示的生命极富变化的形式及成长,去重新反省诸如存在、生命、幸福、痛苦等个人的、社会的生命意义与目标,去重新敬畏即有世界无可凌越的伟大,最终在无穷的现象和无限的美中走向发现自我的精神之旅。
童年和自然,是文学传统最正宗的老师。通过文学的创作,人的精神世界被延展,被隐喻和搁置的理想与愿望因文学的契机而得以喷发和迸射。文学不是“无用”之物,相反,它是甜美而“有用”的。它伴随着螺旋上升的自我发现、自我提升的过程,指向着更高级的情感和心灵的满足。我们笔下的故事一旦开始讲述,那些传递爱的文字就会给予我们永久的力量。即便是那些关于生命残忍破灭的故事,也可以转化为爱的教育,使我们习得爱的能力,最终获得未来的所有财富。
拿出你的笔吧,去体会大自然中的美,去创造精神的梦,去仔细聆听内心的声音,去记下自我巨变过程中每一个幼稚、苦闷、踉跄的时刻。因为这终将会给你们以希望和信心,成为你的一部分,使你变得丰富而完整。像为迷途的象群,在长长的归家之途,撒满蘸了盐水的嫩竹子和野芭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