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是著名的世界佛教圣地、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地、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现象是地理科学野外实习实践的良好场所。
《五台山乡土地理与实习基地建设》在总结五台山乡土地理的基础上,对五台山建设地理科学实习基地进行了研究。上篇对五台山区域的乡土地理进行了总结,下篇对实习基地进行了设计,既有综合的特征概况,又有专门的分类描述。
《五台山乡土地理与实习基地建设》中包含了作者多篇关于五台山的科研成果,将其编排为实习内容,是科研与教学的结合。
《五台山乡土地理与实习基地建设》可为高等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生态学专业或旅游管理专业选择野外实习基地提供参考,也可作为广大地学爱好者、旅游爱好者、五台山地区考察以及五台山研究者的参考用书。
十年前,为完善忻州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拙著《管涔山乡土地理研究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出版,为“两山一谷”实习基地的建设迈出了第一步。何时能够出版“五台山实习基地建设”教学用书,一直是自己的一个心愿。然而,当我涉入对五台山的深入研究时,被五台山的博大精深与丰富多彩所惊讶!这是一座神奇的大山,一座神秘的大山,一座神圣的大山!它头顶着无数瑰丽的光环,是世界佛教圣地、文殊信仰中心、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地、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山中有亚高山草甸保护区、臭冷杉省级自然保护区,有金矿、铁矿、铜矿以及稀缺的钼矿。五座高大耸立的平顶状高峰,巍然屹立,是太行之巅、华北屋脊。大自然形成的清凉胜境,造就了流传近两千年的佛国圣地,理所当然成为四大佛教圣地之首。同时,也形成僧俗共荣、汉藏共存、显密共生,多元文化融合,儒释道齐聚一山的独特地方文化景观。巨大的海拔高差,从北台顶3061.1m到滹沱河最低处海拔624m,竟然有2400m之多,形成了完整的山地垂直带谱,成为生物多样性的宝地。特别是海拔2500m以上的高寒山地景观,形成典型的冰缘地貌,成为青藏高原的微缩版本,是中国东部难得的冰缘地貌景观遗存地区。无论是自然地理现象还是人文地理景观,五台山所保存的独特性和典型性,当之无愧成为理想的实习基地。因此,作者怀着敬畏之心、崇拜之心,静下心来,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了十年研究,才敢对五台山实习基地建设进行一次全面总结,以无愧于这座神圣的大山。
十年间,作者游走于五台山的大山里,徜徉在浩渺的文献资料内,潜心于五台山的深入研究中,先后完成了多项研究课题,简述如后:①以五台山地质为研究对象,展开了五台山及其邻区的区域地质演化研究,梳理了五台山及其邻区陆壳演化特征,在深入理解五台山特殊地质地貌形成机理的基础上,完成了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出版了《五台山及其邻区陆壳演化特征研究》。②以五台山自然遗产资源为研究对象,展开了五台山自然遗产资源的形成与保护研究,完成了山西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五台山自然遗产资源的形成与保护研究”,发表了《五台山文化景观遗产的特点与保护对策》学术论文。③以五台山矿产开发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铁矿开采对土壤环境的影响,指导研究生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五台山铁矿开采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及生态风险评价》,并发表了两篇学术论文《五台山北麓土壤重金属富集特征及其污染程度》和《五台山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潜在生态风险评价》。④以五台山自然地理为研究主题,组建了“地表过程与资源环境研究团队”,带领10多位年轻教师展开五台山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研究,研究方向涉及五台山生态系统功能与生物多样性、五台山森林群落构建机制、五台山土壤碳循环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五台山亚高山草甸退化机理及修复措施等多个方面。⑤以五台山丰富的旅游资源展开“研学旅游”研究,与北京知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合作完成“五台山研学旅行产品开发”项目,完善了两条研学旅行精品线路,培养了三批共计30多名大学生研学导师。⑥以五台山台顶生态修复为主题,完成了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委托的《五台山台顶生态修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⑦为山西臭冷杉省级自然保护区提供科研服务,带领团队完成了“山西臭冷杉省级保护区大型植物监测固定样地建设”项目,提交了《山西臭冷杉省级自然保护区本底资源调查报告》和《山西臭冷杉省级保护区大型植物监测固定样地建设及监测报告》。⑧在五台山中台、西台展开五台山亚高山草甸生态监测与保护的研究,编制了《五台山亚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监测实施方案》,协助五台山国有林局建成占地2000亩(1亩=666.67m2)的“五台山亚高山草甸生态保护与修复示范基地”,进行亚高山草甸的长期跟踪监测研究。⑨承担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委托的五台山旅游区总体规划专题研究,完成了《五台山地学旅游资源保护利用专题研究》调研报告。⑩完成忻州师范学院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地理科学专业五台山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发表论文《五台山地理科学综合实习基地建设模式探讨》。上述研究成果得益于忻州师范学院长期坚持“五台山研究”为特色的科研方向,使自己能在十年时间专注于五台山的深入研究。十年时间,终于结果,本书就是在吸收、参考大量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自己与团队多年的研究成果,系统梳理出来的野外实习实践指导用书。
十年来,一次次穿梭子五台山区的森林草地中,一次次徘徊在五台山区的崇山峻岭上,经常思考如何才能系统全面地将五台山丰富的自然地理现象和人文地理事项呈现出来,并且深入浅出地应用到教学当中。经过与胡砚秋老师的多次讨论,同时在大量阅读和咨询的基础上,终于形成了本书的编著特点:一是将基础知识和实践应用结合起来,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以乡土地理为主,着重介绍五台山的基础知识,从整体环境角度为读者提供五台山各种地理要素的基本知识;下篇以指导实习应用为主,着重呈现各种专项实习的规划与安排,为学生野外实习提供参考。二是将综合地理和专门地理结合起来,既有五台山的整体特征和概况,也有对五台山不同学科的分类描述,使读者在全面了解五台山的基础上,可以有选择地深入了解五台山不同学科的内容。三是将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注重最新研究成果的展现,注重自身研究的总结,并编排到实习内容中,为学生了解五台山的科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提供素材。
本书是与胡砚秋老师共同撰写的成果,书稿中引用了“地表过程与资源环境研究团队”其他成员多项五台山研究成果的内容,包括陈晓江老师、田志杰老师、罗淑政老师、罗正明老师和张建华老师,在此表示特别感谢!书中还参考了许多资料文献,均已罗列在参考文献中,在此仍然表示深深的感谢!成书过程还斐到五台山文化研究中心赵新平教授、冯大北副教授、赵鹏宇副教授、田秋菊老师、贾富强老师、刘佼老师和郭卫红老师的大力支持,受到地理系余昀副教授、郑茹楠老师、黄志刚老师、侯艳军老师、勾朝阳老师、刘俊老师以及旅游管理系冯文勇教授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感谢研究生王丹丹、高艳珍、李晓在资料收集、野外考察、文字整理中做出的贡献!
本书是由山西省五台山文化生态研究院建设项目、五台山生态和文化旅游学科群与忻州师范学院教学改革创新项目资助完成的,在此表示感谢!
由于作者学术水平有限,书中谬误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十分感谢!
郑庆荣,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1965年5月出生,山西原平市人。忻州师范学院五台山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带头人,地表过程与资源环境研究团队负责人。中国环境学会会员,山西省地质灾害学会会员,山西省科技厅基金项目评审专家。长期致力于自然地理学方面的研究,参与国家项目2项,主持完成省级课题2项,院级课题多项,完成服务社会横向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出版论著3部。
胡砚秋,女,博士,讲师。1990年9月出生,山西忻州人。忻州师范学院学术带头人,从事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研究。
前言
上篇 乡土地理篇
第1章 绪论
1.1 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
1.2 丰富的历史文化景观
1.3 组合型文化景观遗产
第2章 地质与地貌
2.1 地层
2.2 岩浆岩
2.3 构造演变
2.4 地形地貌
第3章 山脉与水系
3.1 五台山的山脉
3.2 五台山的水系
第4章 土壤与植被
4.1 土壤特征
4.2 植被类型
4.3 垂直分带
4.4 植物资源
第5章 气象与气候
5.1 气候特征
5.2 气候资源
第6章 社会与民俗
6.1 历史沿革
6.2 主要城镇
6.3 风俗民情
下篇 实习基地篇
第7章 野外实习与实践概述
7.1 野外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7.2 野外实习实践的基本知识
7.3 野外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
第8章 地质地貌实习与实践
8.1 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方法
8.2 五台山地质实习内容
8.3 五台山地貌实习内容
第9章 土壤地理实习与实践
9.1 土壤野外调查方法
9.2 土壤样品采集实践
9.3 土壤类型分布认识
第10章 植物地理实习与实践
10.1 植物调查的基本方法
10.2 五台山植被类型认识
10.3 五台山重要植物认识
第11章 旅游地学实习与实践
11.1 五台山旅游地学资源现状
11.2 旅游地学实习主题与线路
第12章 实习方案设计与实施
12.1 五台山实习基地优势分析
12.2 五台山实习实践方案设计
12.3 五台山专项实习线路设计
12.4 五台山综合实习线路设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