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篇彝族题材的散文集。以回忆的笔触,大体每篇书写一个代表性的彝族人物,如作为彝族强人的祖辈,深受彝族文化熏染的兄长,害羞的母亲,在新旧时代遭遇完全不同人生的彝族祭师、欧婆婆,等等。通过写人,写出了彝族的文化、风情,也写出了彝族社会几十年间的变迁。作品写人叙事真切自然,转圜自如,笔调看似轻松,淡然云烟下却展现出一列列厚重起伏的历史山峦。
冯良,1963年生,四川凉山人。1984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系,1987年开始发表作品,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藏学出版社原副总编辑。著有长篇小说《西南边》《西藏物语》《秦娥》、散文集《彝娘汉老子》等。
凉山少年 /1
喜德县 /37
沙,沙马拉达的沙 /67
害羞的民族 /97
有名气的人 /123
彝娘汉老子 /145
病故的老阿牛 /167
一个苏尼 /189
欧婆婆传 /215
我家表姐不用说也是彝族,而且好喝酒。
和一般好酒者一样,喝得晕乎乎时,她的话就多了。她风趣、机智,即使醉了,本性也不改,好像更有长进,真的像俗话形容的那样,舌头像抹了油,滑溜得很,逗得听她酒话的人笑得咯咯的。
有一次我们在成都一个小辈子家喝酒。喝到一定程度,我家表姐不用说话又长了。那一次她主讲的是“我们彝族是个害羞的民族”这样的话题。据她说,这个题目和内容均来自于一位彝族文化人,这个人在她上大学那个时段在中央民族大学当老师。
我表姐声称,她不过是在重复那位老师有关彝族性格的一个演讲。
我和我家这位表姐是校友,她虽然大我六七岁,但年级只比我高三级。原因不用说,她被“文革”耽误了。做了一年的校友后,她留校当了老师,我们接触更多了,或者说我是那种被称作跟屁虫的家伙,反正我挺爱跟她这里去那里去的。什么演讲啊演出啊,1980年代初中期简直多得很,思想在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压抑后释放的口子像蜂窝一样密。可有关“我们彝族是害羞的民族”这个题目的演讲我没有听过。我问了很多同时期的彝族校友,他们也没听到过。这就奇怪了,不可能只有她一个人听到过呀?信不信由你,她这样对我说。那就姑且信之吧。
有关这个题目的演讲是这样开头的:
“我们彝族是个害羞的民族,为什么呢?”下面她讲道,公公和儿媳妇坐在锅庄的两边做所谓的对话,两个人要交流的事其实很简单:晚饭吃什么?可凑巧的是,媳妇的婆婆不在,公公的儿子也不在,否则的话,不用费什么周折,只要婆婆去和儿媳或者儿子去和公公直接对话就行了。但真是不凑巧,这两个人当时都不在场,而晚饭到底吃什么是必须定下来的,否则岂不要饿肚皮吗!于是公公问:“锅庄呀,晚上我们吃啥子呢?”媳妇答:“锅庄呀,晚上我们吃洋芋坨坨和荞粑粑。”两个人显然是通过眼前相隔着他们的锅庄在一问一答。
讲到这里,我表姐又来反问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当然她又自己回答说,因为我们彝族是个害羞的民族。作为一个害羞的民族,公公和儿媳是不能直接对话的。我家表姐说。
在讲述的过程中,我家表姐充分发挥了她可能具备的表演才能,语气呀手上的动作呀都多得很,尤其她把“我们彝族是个害羞的民族”和“为什么”挂在嘴上,一咏三叹的重复了又重复,模仿的又是彝族人说汉话时半洋半土的风格,简直笑死人了。
像一般有幽默细胞的人一样,在别人笑得死去活来时,我家表姐不仅不笑,还很端庄,在那里不断重复“我们彝族是个害羞的民族”什么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