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大学讲义系列的一种,是在作者部分授课内容的基础上撰写的,多是个人研究心得。全书共9章。
第1章辨析分析性(analyticity)相关概念,提出上古汉语是一种典型的隐性综合语言,汉语在历史上隐性综合性特征不断减弱,分析性特征不断增强。
第24章,分别考察量词系统、论元结构、隐性情态表达这三类范畴的历史发展和演变,分属NP、VP和CP三个层次。其演变都体现了汉语从隐性综合型语言向分析型语言转变的趋势。
第58章分别讨论历史语法研究中几个重要的原则和理论。第5章讨论历史语法中的分层原则(Principle of Layering),第6章讨论历史语法中的语体分化原则。第7章和第8章分别讨论了当下历史语法研究中的热门话题:语法化和构式化。
第9章通过实例分析强调,历史语法研究中文献释读与语法分析的关系是紧密的,合则双赢、分必俱损。
古汉语语法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就大的局面而言,从事传统语言文字学的学者,不熟悉也不太关心现代语言学的发展,从事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的学者,不太强调语文学的研究。理想中的语法史研究,语文学和语言学不应分而治之,而应做到互相供给。语法史研究中语文学的考据应着力于挖掘具有语言学理论价值的文献语料,语言学理论的分析应落脚于对具体文献语料更为精确的诠释。这种研究取向可称之为新语文学。这是本书追求的一个目标。
从2015年起,我在浙江大学开设研究生课程汉语历史语法(硕)和汉语语法史(博),本书就是在部分授课内容的基础上撰写的,多是我自己的研究心得。还有一部分内容,思考尚不成熟,就没放进来。
全书共九章。
至第四章,集中从分析性(analyticity)的视角考察汉语语法的演变。分析性的历时演变,不仅是历史语言学、语言类型学等领域的重要议题,更是汉语历史语法研究领域的一项核心课题。近年来,学界围绕汉语分析性的演变展开了热烈讨论,对汉语语法演变的规律多有揭明,大大深化了我们的认知。
章简要梳理汉语分析性演变研究的历程和进展,区分了显性综合与隐性综合、区别性语义与范畴性语义这两组概念,并提出本书关于汉语分析性演变的基本观点:上古汉语是一种典型的隐性综合语言,现代汉语兼具分析与隐性综合的特征;历时来看,汉语的隐性综合性特征不断减弱,分析性特征不断增强;而隐性综合性特征反映了汉语是结构与语用驱动型语言的特点。第二至第四章分别考察了量词系统、论元结构、隐性情态表达这三类范畴的历史发展和演变。其中论元结构以派遣义使为例,隐性情态表达以何以文为类结构为例。这三类范畴分别属于NP、VP 和CP三个句法层次,其演变都体现了汉语从隐性综合型语言向分析型语言转变。
第五至第六章,讨论了历史语法研究中两个重要的原则。第五章讨论历史语法研究中应该注意的分层原则,属于句法层面。主要以汉语介词的从句现象为例,兼及其他。从句现象,从共时层面来说是指某一形式的某种句法行为,只许用于从句层次,不许用于主句或单句层次。从历时层面来说,从句现象是指源头范畴在向目标范畴演进的过程中,有的范畴成员在主句中已经转变为目标范畴的句法行为,但在从句中滞留了其源头范畴的句法行为,这样就形成了某种句法行为只能用于从句、不能用于主句的从句现象。这正是历史语法中分层原则的体现。第六章讨论历史语法研究中应该注意的语体分化原则,属于语用与句法结合的层面。以汉语运动表达(动趋式与路径动词)例,旨在强调,语法表达手段的考察不宜只关注口头语体,也不宜笼统讨论整个语言的类型归属,而应区分不同语体分别考察。不同语体有其特定的存在价值,口头语体代表了语法手段的可及度,而雅正或书面语体则代表了语法手段的延展度;二者在语言演变过程中既不同,又互动。
第七章和第八章分别讨论了当下的热门话题:语法化和构式化。
第七章对语法化研究中语法性这一基础性概念做了辨析和论证。梳理了功能语法和生成语法的讨论,并提出语法性的本质属性是一种关系义(relational significance)。通常所谓语法化中的语法性成分,就是标记为 他类关系义的显性语言符号。语法化就是关系义化(relationalization)。
第八章构式化以越来越为例,展示了构式演变与构式化的判定,演变过程中语义、句法、语音和语用等各方面的变化和互动。同时提出了视觉语体和听觉语体这一对重要的概念,历史语法研究应当注意视觉语体对语言创新与演变的影响。
第九章通过实例分析强调,历史语法研究中文献释读与语法分析的关系是紧密的,合则双赢、分必俱损。科学的历史语法分析需要准确可靠的文献释读,准确可靠的文献释读同样需要科学的历史语法分析。
关于书名。本书没有取名汉语语法史与汉语历史语法学,主要出于以下考虑。蒋绍愚先生(2015:2)《汉语历史词汇学概要·前言》在辨析汉语词汇史研究与汉语历史词汇学这两个名称时说,汉语词汇史 研究这个名称,范围较广,包括断代词汇研究、专书词汇研究、某些词语演变的研究等;汉语历史词汇的研究还有另一个角度,其侧重点不在词汇史的构建,而偏重于词汇理论方面的探讨,而汉语历史词汇学这个名称,就可以把史的研究和理论的研究都包括在内。我想这大体也适 用于汉语语法史和汉语历史语法学的区分。汉语语法史的侧重 点在语法史的全面描写与构建,如王力先生《汉语语法史》就是典型代表。 本书内容远谈不上是汉语语法史的全面描写与构建,而更侧重于在个案分析的基础上就语法史理论进行专题性探讨。本书也没有取名汉语历史 语法学。这是因为,本书目前所涉及的议题,还不足以对汉语历史语法 理论进行系统性构建。因此,本书暂取现名汉语历史语法。前文已经提到,本书是汉语历史语法和汉语语法史课程讲义的部分内容,希冀将来能够逐渐充实,撰写更具系统性的汉语历史语法学。
梅广先生(2015/2018:16)《上古汉语语法纲要》说:语法学引进中国已有百年历史,古汉语研究亦已形成一个壮大专业的队伍,然而能利用语法学知识以发古汉语之秘的成功案例实不多见。这是一个需要加倍努力的研究方向。我觉得这段话值得引起重视。古汉语语法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就大的局面而言,从事传统语言文字学的学者,不熟悉也不太关心现代语言学的发展,从事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的学者,不太强调语文学的研究。理想中的语法史研究,语文学和语言学不应分而治之,而应做到互相供给。语法史研究中语文学的考据应着力于挖掘具有语言学理论价值的文献语料,语言学理论的分析应落脚于对具体文献语料更为精确的诠释。这种研究取向可称之为新语文学。这是本书追求的一个目标。
本书能够顺利出版,要感谢很多人的帮助和支持。
父母由于工作和身体原因,一直住在山东老家。妻子刘莹博士和岳父岳母承担了大部分家务。是他们的辛勤付出,让我有一段相对完整且不受打扰的时间,可以专心地撰写书稿。书中部分内容还得到了刘莹很好的意见。
汪维辉老师帮我联系出版事宜,促成了本书的出版。
责编郎晶晶老师认真负责,且效率极高。本书的顺利出版,离不开她的热心帮助。
谷雨、金龙、王翠、王炜、杨望龙、张福通等诸位友生费心通读初稿,为本书避免了不少错误。
本书承蒙浙江大学董氏东方文史哲研究奖励基金资助出版。
史文磊于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
2021年6月17日
史文磊(1981),山东昌邑人,博士(南京大学,2010)。现为浙江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博导,仲英青年学者,中文系副系主任,兼任浙江省语言学会副秘书长。曾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20072009)、英国剑桥大学(20152016)访学。主要研究领域为汉语词汇语法史和语言类型学。专著《汉语运动事件词化类型的历时考察》(2014)入选商务印书馆中国语言学文库,在《中国语文》、Linguistics、Studiesin Language、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等期刊发表论文30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212026)、青年项目(20142020;评等:优秀)、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0122015)各1项。曾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青年奖(2020)、浙江省第十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15)、浙江大学十大学术进展(2015)、第十六届中国社会科学院吕叔湘语言学奖二等奖(2012)等奖励。
前 言 …………………………………………………………………1
章 分析性与汉语历史语法 ……………………………………1
1.1 引言 ……………………………………………………………2
1.2 汉语分析性研究简述 …………………………………………4
1.3 显性综合与隐性综合 …………………………………………11
1.4 区别性语义与范畴性语义 ……………………………………16
1.5 总结与讨论 ……………………………………………………24
第二章 量词系统的形成与发展 ……………………………………27
2.1 引言 ……………………………………………………………28
2.2 句法驱动说 ……………………………………………………31
2.3 韵律驱动说 ……………………………………………………39
2.4 认知功能说 …………………………………………………43
2.5 区分三对概念 …………………………………………………48
2.6 汉语量词涌现之谜新探 ………………………………………49
2.7 汉语量词构式的前身 …………………………………………67
2.8 从语用到语法的扩展 …………………………………………69
2.9 总结与讨论 ……………………………………………………71
第三章 论元结构的发展与演变 ……………………………………73
3.1 引言 ……………………………………………………………74
3.2 《左传》《战国策》派遣义使用法比较 …………75
3.3 分析与讨论 ……………………………………………………86
3.4 进一步的思考 …………………………………………………93
第四章 情态表达的发展与演变 ……………………………………95
4.1 引言 ……………………………………………………………96
4.2 何以 X 为的语义 ………………………………………97
4.3 结构变异与语义继承 …………………………………………109
4.4 总结与讨论 ……………………………………………………117
第五章 分层原则与汉语历史语法 …………………………………119
5.1 引言 ……………………………………………………………120
5.2 介词表现出的从句现象 ………………………………………122
5.3 相关问题的讨论 ………………………………………………142
5.4 总结与讨论 ……………………………………………………144
第六章 语体分化与汉语历史语法 …………………………………149
6.1 引言 ……………………………………………………………150
6.2 运动表达类型及其语法手段 …………………………………152
6.3 词化结构分布倾向 ……………………………………………154
6.4 语义要素分布倾向 ……………………………………………163
6.5 语体分化导致语法手段的倾向性差异 ………………………169
6.6 哪种语体代表语言的面貌和演变方向 ………………………171
6.7 总结与讨论 ……………………………………………………174
第七章 语法化理论与汉语历史语法 ………………………………175
7.1 引言 ……………………………………………………………176
7.2 功能语法对语法化及语法性的讨论 …………………………178
7.3 使用理论对语法化及语法性的讨论 …………………………190
7.4 生成语法对语法化及语法性的研究 …………………………199
7.5 语法化及语法性之我见 ………………………………………208
7.6 总结与讨论 ……………………………………………………217
第八章 构式化理论与汉语历史语法 ………………………………219
8.1 引言 ……………………………………………………………220
8.2 越来越的始见年代 ………………………………………222
8.3 越来越的构式化机制 ……………………………………225
8.4 越来越的构式化与构式演变进程 ………………………238
8.5 越来越构式化之后的拆用现象及其语体限制 …………246
8.6 总结与讨论 ……………………………………………………254
第九章 历史语法分析与文献释读 …………………………………255
9.1 引言 ……………………………………………………………256
9.2 《论语·子罕》平地………………………………………257
9.3 《三朝北盟会编》问过界事 ………………………………262
9.4 敦煌卷子掘 ………………………………………………264
9.5 总结与讨论 ……………………………………………………276
参考文献 ………………………………………………………………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