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这本《鲁迅精选两卷集》是专为普通读者,特别是青年学生选编的。鲁迅作品很多,《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就有十八卷,七百五十万字,一般读者没有必要全部都读,那么编选一种精粹的简本,可以满足大多数读者的需求。
《鲁迅精选两卷集》分上下两卷,约五十五万字,所选的都是鲁迅有代表性又比较好读的作品,一共一百二十八篇(首)。分文体编排:上卷收小说二十篇、散文十六篇、散文诗十三篇、旧体诗十一首,下卷收杂文五十一篇、评论十篇、书信七封(另选收许广平致鲁迅信三封),基本上覆盖鲁迅创作的各种类型。
每一文体前面都有简要说明,作品都大致依照发表的先后时序编排(《故事新编》与《朝花夕拾》的选文相对集中)。每篇作品均有题记,简介作品写作和发表的情况,帮助读者领会和欣赏鲁迅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所附注释,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鲁迅全集》注释的基础上有所增删或改动。
在本书出版之前,编者曾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编撰过一本《鲁迅作品精选及讲析》,选目比两卷集更精简,但每篇都附有导读性的讲析。需要参考导读的青少年读者可以选择《鲁迅作品精选及讲析》,而普通读者拥有一套两卷集,也就可以了。
在编撰《鲁迅作品精选及讲析》时,我曾为之写过一篇代序言,论述为什么要读点鲁迅,以及如何读鲁迅,其所表达的基本意思对于两卷集也是适合的,也就部分转录于此,供读者朋友参考。
一百多年来,对中国文化有深入理解的,鲁迅是人。鲁迅的眼光很毒,他是要重新发现中国与中国人。有关中国文化的研究论著很多,但鲁迅作品很特别,是别人无法替代的。他对中国文化的观察和思考,不是书斋里隔岸观火的学问,而是痛切的感受,是从生命体验中总结出来的人生智慧。这和读一些学问家的概论和历史著作之类,是不一样的,功能和感觉都不一样。
现今强调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毫无疑问,这是主心骨,是精神支柱。但传统文化不能照搬,它是在古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有精华,也有糟粕,有不适合现代社会的部分。我们要继承的是精华,是优秀的部分。这就有一个选择和扬弃的问题。读鲁迅,可以认识他了解和分析传统文化的角度与方法,看这位思想家型的文学家是如何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又如何体现在鲁迅的思想与创作里的。我们既要读孔子、孟子,读古代史、现代史,同时也要读点鲁迅,知识结构才比较全面,思想方法也比较辩证。读鲁迅,还可以带给我们对于自身所处文化的真切的体验,克服在文化问题上民粹式愤青式的粗糙思维。
鲁迅对文化的批判性认知,是基于对人性的深透了解,基于对自身思想心理不断的自剖,他的思维是辩证而尖刻的,是不合群也不合作的,有时说的话很难听,但那是知人论世,能让人警醒,换一个角度去打量我们所熟悉的世界。在网络时代,过量的信息冲刷可能会让思维碎片化、平面化,过度娱乐消费的流俗文化,又使人们的精神趋于粗鄙,而鲁迅那种批判性的深度思考,是有助于拯救文化滑坡的。读点鲁迅,让我们的思想变得深邃,精神得到升华,意识更加清醒。
鲁迅不是优雅、平和、休闲的,而是真实、严峻、深邃的。读鲁迅是思想爬坡,并不轻松,甚至费力、难受。从生活化的立场,也许一些人并不喜欢鲁迅,我们读鲁迅也并非模仿鲁迅的脾气或生活,甚至也不必让自己变得尖刻;读鲁迅,是要学习鲁迅的思想方法、他的批判意识,从他那里获取对我们民族历史与现实的清醒认识,激发思想的活力。
一些年轻朋友不喜欢鲁迅,也因为语言的隔膜。鲁迅写作的年代刚开始倡导白话文,他的文章有些文白夹杂,是时代的印记,但也是有意为之。鲁迅不愿意俯就过于平直的白话,宁可保留一些文言的因素,加上那种迂回曲折的句式和游弋的语感,所表达的含义往往是复杂而多面向的,更能体现鲁迅思想的张力。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就会觉得鲁迅的作品难读。但理解鲁迅式语言表达的风格,尽量读懂读进去了,就能体味到它的特别、有味。在充斥周遭的四平八稳的八股文风中,在到处可见的夸张虚假的广告式语言漩涡中,读点鲁迅,会豁然开朗,有所超拔,甚至还能从鲁迅那里吸取语言运用的灵感,学会想问题与写文章。作为当代中国人,如果没有读过几种鲁迅的书,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
其实,在中学语文课上我们已经读过鲁迅的一些文章,有了一些印象。有一种说法是中学生一怕写作文,二怕周树人。可见,应试式的相对刻板的语文教学,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败坏了我们阅读鲁迅的胃口。这种对鲁迅敬而远之的印象,应该得到改变,而且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于鲁迅这份重要的精神遗产,我们会越来越体会到它的分量。
近年来社会上有一种观点认为,鲁迅批判传统文化,附和激进的思潮,造成传统文化在五四的断裂。鲁迅便被贬斥为全盘否定传统的一个代表。
这观点表面上看似乎不无根据。鲁迅的确是对传统文化批判深刻、攻打猛烈的人之一。他对传统的批判是采取决绝的态度,很偏激。他甚至曾经用这样义无反顾的语气来表示: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华盖集·忽然想到》)鲁迅的偏激不只是感情的表达,也是一种思想策略。
不能否认,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鲁迅的确常采取与惯常思维不同的逆反质询。这可能让人震撼、惊愕,却又顿觉清醒,思路洞开:从来如此,便对么?这是《狂人日记》中的话,其实也是鲁迅式的质疑。对普通人来说理所当然、司空见惯的事情,或者场面上的官样文章,到鲁迅那里,就有疑问和反思,还可能有独特的发现。鲁迅对传统首先采取的是怀疑的态度,他常常另辟一种眼光,透入历史的本质去重新思考评判。鲁迅有意用这种逆反式的评判去警醒人们,挣脱被传统习惯所捆绑的思维定式,揭示历史上被遮蔽的真实,正视传统文化中不适于时代发展的腐朽成分。
如果不领会鲁迅的这种批判的意图和姿态,就可能以为鲁迅太片面和。问题是如何理解鲁迅说那些偏激的话时的语境。鲁迅不是写学术论文,他是写小说、散文和杂文,往往采用批判式的文学的表达。传统文化当然有精华也有糟粕,不宜笼统褒贬,但当传统作为一个整体,仍然严重牵绊着中国社会进步时,要冲破传统的铁屋子,觉醒奋起,就不能不采取断然的态度,大声呐喊。这大概就是五四启蒙主义往往表现得有些激进、有些矫枉过正的历史理由,也是文化转型期的一种常见现象。我们应当理解鲁迅的偏激。
而且从实际内容看,鲁迅所反对和坚决批判的,主要是传统文化中那些封建性、落后性的东西,是专制主义制度和文化,包括存天理、灭人欲的假道学,以及种种使国民精神愚昧、麻木、迷信的那些糟粕。要剥掉这些缠绕在我们民族躯体上鳞甲上千年的沉重的旧物,若没有果断的措施和决心,恋恋不舍,优柔寡断,那谈何容易。
鲁迅毕生(特别是前期)都致力于国民性批判,这种批判是带有社会心理剖析的性质,而且往往注目于普通常见的生活现象。例如鲁迅对看客心态的揭示,就很能说明鲁迅批判国民性的苦心和特色。鲁迅写得多的,就是这种世态炎凉,人心麻木。人们隔岸观火,玩味、欣赏别人的苦难,是如同看戏。而只会看戏、做戏的民族是可悲的。这也是鲁迅批判国民性时反复关注的问题。有人以为鲁迅贬低了民族的自信心,这是因为不理解鲁迅的用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