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源于心中的挚爱
(编者序)
刘晓露
冯骥才先生在《我心中的文学》一文中曾写道:我写了各种各样的作品,至今不知哪一种属于我自己的。有的偏于哲理,有的侧重抒情,有的伤感,有的戏谑,我竟觉得都是自己伤感才是我的气质?快乐才是我的化身?我是深思还是即兴的?我怎么忽而古代忽而现代?忽而异国情调忽而乡土风味?我好比瞎子摸象,这一下摸到坚实粗壮的腿,另一下摸到又大又软的耳朵,再一下摸到无比锋利的牙。哪个都像我,哪个又都不是。有人问我风格,我笑着说,这不是我关心的事。我全力要做的,是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读者。风格不仅仅是作品的外貌,它是复杂又和谐的一个整体。
这是冯骥才先生对于自己作品的描述,精准而生动。作为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体裁多样,小说、散文、随笔、评论等均有涉猎,并取得骄人的成绩;题材广泛,社会、历史、文化,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小景,林林总总,皆可入文;风格各异,那些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文字,随着内容的不同,时而庄重严谨,时而诙谐幽默,时而细腻清雅……不一而足,但都恰到好处。格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冯骥才先生还是才华斐然的画家、多年来一直在为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而奔走呼吁的学者和活动家,在他的作品中,那份天然的艺术感染力、鲜明强烈的责任感显得尤为突出。因此,笔者在选编冯骥才作品时,内心是欣喜的,因为相信。相信正在展阅此书的中学生朋友们,会从中受益良多收获的不仅仅是阅读能力、写作水平等语文素养的提升;还有更广阔的视野、更独立的思考、更深沉的情怀,而这,也许是同学们成长中更宝贵的财富。
冯骥才作品中学生典藏版共两册,收录冯骥才先生的文章一百一十余篇,为《绿色的手杖》和《精神的殿堂》。
《绿色的手杖》四辑,内容分别为时光说、奇人志、大师像、讲演录。时光说,顾名思义为叙事文章,文字真挚朴实。这里有作者童年时期的有趣经历,有人生旅途中的各种况味,有温馨甜蜜的亲情时刻……那些散落在岁月烟尘中的故事,被时间赋予意义,有了悠长的韵味。奇人志,讲述身怀绝技的俗世奇人,带来的是另一番阅读感受。冯骥才先生用干脆、简练、机灵,具有中国古典文学色彩,如评书般节奏明快又接地气的语言,抖出一个个精彩纷呈的包袱,亮出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形象。奇人们性格鲜明,做派特异,有着令人瞠目的本领,无不堪称传奇般的存在。平淡的尘世因他们而增添几许缤纷。大师像,同样是写人物,风格却与奇人志截然不同。内容厚重深沉,文笔庄严优美。梵高、莫扎特、普希金、托尔斯泰、莎士比亚、安徒生……冯骥才先生怀着的虔敬的心情和饱满的情感,细细品析着这些在西方文学艺术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他们坎坷的命运、曲折的经历、杰出的成就,令人不由得百感交集,唏嘘扼腕。讲演录,选入的是冯骥才先生在抢救民间文化遗产过程中的演讲以及专为学生们做的讲座,属实用类文体,在此要特别地为中学生朋友们介绍并推荐。如何开门见山地提出观点,进而进行清晰的阐释,接着条分缕析地陈述事件经过,后给出中肯的建议和未来的方向,甚至具体的行动步骤……这是一套思维的训练,是同学们尤需掌握的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今天和未来的学习与工作中,这种能力会益发重要。而本辑中一篇篇有调查有研究、有立论有实据的文章,无疑是优秀的范文。
《精神的殿堂》五辑,内容分别为景物记、心语斋、文化观、行者吟和域外集。景物记中,大自然中那些动人的影像、奇妙的瞬间、可爱的细节,都来了。四季、天空、夕照、草木、鲜花、飞禽,它们的美丽和独特,被敏感的心捕捉,被勤奋的笔记录。心语斋里,处处是冯骥才先生对日常所见所闻的随感和漫谈。关于故乡、关于灵感、关于时光、关于绘画、关于诗歌,等等,一份体悟一缕思绪一个念头,信笔便拈来,那是对生活的在意与用情。文化观,则集中收录了与文化有关的评论类文章。作为一名充满良知的知识分子,关注文化呼唤文化,是冯骥才先生自觉承担的使命。他在这方面投入了极大的精力,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思考,因此得出很多颇具价值的观点。将之述诸笔端之际,冯骥才先生对祖国乃至整个人类文化遗产的拳拳之忱,跃然纸上。行者吟,聚焦的依然是文化,却不再用犀利的笔锋评说和针砭。那奔赴民间、走向山野、来到雪山之巅的身影……出现在舒缓从容的行文中,在这里,冯骥才先生讲述的是文化背后的故事;而故事传递出来的深意,是坚守、传承和浓浓的情意。域外集,为冯骥才先生在域外旅行、考察时的见闻和心得。他默然肃立于巴黎先贤祠前叩问精神的殿堂何在,久久徘徊在希腊的石头间探寻永恒是什么,仰望维也纳博物馆中的大师杰作沉醉于艺术的星空下……世界原本多彩,而这样的文字,展示的正是远方绚丽的风景。那些多元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等待着匆匆的脚步停下来,等待着开放的心灵去体察和拥抱。
依然是《我心中的文学》,冯骥才先生在谈及作家应当具备的素质时提及:……要对大千世界充满好奇心,要对千形万态事物所独具的细节异常敏感……诚然如是。综观冯骥才先生的作品,无论风格如何迥别,但每一篇,我们都能从中看到他对世界始终如一的激情与热望,探索与求知;每一行文字,我们都能读出他对人、事、物敏锐的感知和觉察,传神的描摹与刻画。好奇心、敏感力这是好文章诞生的前提,是好作家的素质;而它们的产生,一定是源于心中的挚爱。挚爱人间景致,挚爱万物风情,挚爱历史文化科学艺术,挚爱这千疮百孔又千姿百态的的世界。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怀揣满满的爱,那么,手中的妙笔也会生出花朵,心灵亦会变得轻快而丰盈吧。
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愿同学们文字铿锵,人生芬芳,与美好同行。
(作者系山西教育出版社文史读物策划室主任)
冯骥才,祖籍浙江宁波,1942年生于天津,中国当代作家、画家和文化学者。现任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民协名誉主席、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等职。他是伤痕文学代表作家,其文化反思小说在当今文坛影响深远。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已出版各种作品集二百余种。代表作《啊!》《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一百个人的十年》《俗世奇人》《单筒望远镜》《艺术家们》等。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意、日、俄、荷、西、韩、越等十余种文字,在海外出版各种译本五十余种。多次在国内外获奖。他倡导与主持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传统村落保护等文化行为对当代人文中国产生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