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刚,中国歌剧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青年艺术家。被海外媒体赞誉为中国国宝级艺术家。
他用赋有中国传统艺术的身形唱腔让世界领略了中国之美,用自我魅力弘扬国粹。他以独特的男性视角,完美诠释中国传统女性之美。他一面是平民的代表,另一面却是艺术的化身。时至今日,李玉刚的影响力早已超出了娱乐圈的范畴,延伸到美学、文化、思想等社会各领域,成为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青年一代的文化符号。
这是李玉刚的第二部文化散文集。他在苏州诚心开启了一场寻找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的旅程。他拜访各界文化名人,探访传统手工艺民间作坊、非物质文化遗产,用赋有禅意的优美文字讲述着自己的艺术过往与美学感悟。他说,一只盏、一杯茶、一尊佛像、一段缂丝……是美的展现、是艺术的呈现,也是历史回旋的句读与感叹,当以一颗朝圣之心用文字与图片记录这一路感受与沉淀。
笔墨熏染芳华
所见与所念,与山水留白
贺铸在苏州邂逅佳人,求之不得,写下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唐伯虎在苏州以花为朋,以酒为友,写下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当酒钱。
我在苏州,是哪情哪景?入眼帘映脑海便不能忘怀,于是提笔写下这本《玉见之美二》,我想:
是旗袍摇曳的姑苏风情;是蚕丝缠绵的姑苏脉络;
是昆曲评弹的姑苏身段;是园林古镇的姑苏眉眼。
承蒙时光抬爱,让我用北方人的视角记录了江南的梦境,以博友朋闲暇一赏,以供自己暮年回望。
序
对于苏州,我不是过客,而是归人。不知为什么,我的生命和它会有那么多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对于吴江,是冥冥之中的机遇。
在吴江的太湖之滨,伫立着一所太湖大学堂。
它由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创立。南怀瑾先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极的传播者,精通儒、释、道等多种典籍,名播遐迩。
很多年前我读过南怀瑾先生的《易经杂说》,从那时起,我就无数次地冒出想要寻找和拜访南师的想法,可是这个愿望一直没有实现。直到苏州有了一处旗袍小镇(现在更名盛家厍老街),那时我受邀成为旗袍小镇的文化大使,这个愿望才与现实不期而遇。
南怀瑾先生曾经说过:凡事我但尽心,成功不必在我。这句话对我影响极大,我深深地知道:在传统文化的领域中,我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践行者,无论这条路有多么地难走,我是多么地人微言轻,都要用一生的努力去耕耘。
苏州吴江,既是南北文明交汇的重地,在历史上,各种文化也都极其兴盛,作为寻找和挖掘传统文化之场,这里必不可少。
每当夜深人静,内心中升腾起些许困顿,甚至是难过无助的时候,都会想回吴江走一走。因为那里有一群志同道合、醉心于传统文化的朋友,有穷其一生都挖掘不完的江南文化,也有一位逝去的师者,用毕生经历和心血,搭建了一座灯塔,为当今的我们照亮归途。当然,那里还有以我名字命名的玉空间。俨然,吴江已经成为了我心中的第二故乡。
于是,我心生涟漪,想用北方人的笔触,去认真地写写苏州、说说吴江。
李玉刚
2020.5.26
后 记
山水一程,浮生一记
林徽因说,爱上一座城,也许是为城里的一道生动风景,为一段青梅往事,为一座熟悉老宅,或许,仅仅为这座城。
有时在想,我为什么爱上了苏州?
是粉墙黛瓦,青石古巷,垂柳桃花,流水木船,一入眼就难以招架?
是咿呀评弹,水磨昆腔,吴侬软语在耳边厮磨,如同《从前慢》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
是观前清风,太湖明月,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诗情画意?
似乎都是,似乎也都不准确。
总之,苏州是不动声色地,就让我留恋难返了。
出身北方小城的我,更多的时间是长居北京。我对北京有着复杂的情感,这里的平台、人才、机遇等,都是得天独厚不可替代的。但是北京之外,浮沉半世,总想有一处悠然自得的栖心之所。
三生花草梦苏州。那里的旗袍女子太摇曳,那里的丝绸锦缎太华美,那里的古镇园林太风流,那里的评弹昆曲太缠绵……
苏州,它唤醒了我的江南才子梦。也是内因外缘的际会,因缘俱足,便水到渠成了。
偏偏,苏州把风雅事落成家常事,就像于戏腔亢处落腔简净,于风月浪漫处细水长流。
或许前生与江南结缘,今生苏州一个水袖起落,便让我生出些许痴念:
太湖相扶看南雪,我与梅花共白头。
于是,有了这本《玉见之美二》。
把我所见之姑苏模样,摄与你们;
把我所闻之吴江情境,说与你们。
山水一程,浮生一记。
我期待着,每走一程祖国的大好河山,便用我的笔、我的情,记录之、呈现之、分享之。
渺我浮生行进,脚步丈量华夏山水,心念践行中国文化。
李玉刚,青年艺术家,中国歌剧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员。
他将传统戏曲艺术辅以当代时尚包装,以独特的男性视角,完美诠释女性舞台艺术。他将传统文化和当代艺术相融合,在古与今、雅与俗之间寻找平衡点,塑造了独特的东方美学。
在他的作品中,不但有传统文化的底蕴、当代艺术的风雅,更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文化追求。他让传统文化更具流行性和时代感,唤醒大众的传统情怀和民族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