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望闻问切》全面阐述中药的望闻问切理论与实践。上篇侧重于阐述经典理论知识,从《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新修本草》《本草纲目》等有关中药经典著作考证起,对中药的分类、中药药用部位分类、中药的命名、中医的望闻问切、中药的传统性状鉴定、中药的药性功效以及中药的望闻问切等相关方面做了简要的论述。下篇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对“中药的望闻问切”四法之具体运用做了重点阐述,体现“四法”法药的“直观性、朴素性”等特点。将中医的“四诊”与中药的“四法”合参,将有助于指导临床辨识中药和了解应用中药。
医不识药,犹将不识兵!药不应医,犹兵不从将!
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医药院校虽然打造了许多高精尖的现代中医药人才,但由于分科太细,医不识药,药不应医,导致中医和中药缺乏真正的衔接统一;加之近百年来,重医轻药的思想,使中药的发展严重滞后,影响并制约着中医的发展。唇亡齿寒,最终的结果,中医将因中药的传承和创新不足而逐渐消亡。
理论来源于实践,中药的继承和创新,必须紧密结合中医药传统理论、前人的经验总结和现代的临床实践,融会贯通,才能使中药的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和提高。笔者在三十余年的中医药理论研究与实践培训、中药科研、临床中药教学及药事管理等工作中,结合实践经验,总结提炼出“中药望闻问切”,现今整理付梓。撰写此书旨在提供一个全新的、高效的学习方法,供中医药从业人员推导中药药性及中药功效;旨在改变传统眼看、鼻闻、口尝、手摸等方法仅限于鉴别中药的真伪优劣;更在于对广大中医药爱好者中医药知识的普及教育。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全面阐述中药望、闻、问、切。上篇侧重于阐述中医药相关理论知识,从《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新修本草》《本草纲目》《本草备要》等中药经典著作引用起,对自然界的分类、中药的分类、中药药用部位分类、中药的命名、中医望闻问切、中药药性及功效、中药传统性状鉴定等内容做了简要的论述,并初步阐述中药望闻问切产生的理论基础。下篇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对“中药望、闻、问、切”四法之具体运用做了重点阐述,体现“四法”法药的“直观性、朴素性”等特点。所述内容重在运用“望、闻、问、切”四法,调动身体的各个感官,眼看、鼻闻、口尝及手摸,从中药的来源、药用部位和中药的形状、颜色、气味、味道、质地等性状特征(传统认知只是作为鉴别的依据)感知中药,在感官所触及的范围内,直接获取中药的有关信息,按一般规律进行分析归纳,最终综合推断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中药药性及中药功效。
中医药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是中医药永恒的主题,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承的目的,是中医药学继续发展的需求,是中医药新理论、新观点产生的源泉,正确而完善的中医药理论体系,对中医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医“四诊”诊人,中药“四法”法药。掌握“中药望闻问切”,将中医“四诊”与中药“四法”合参,中医中药互根互用,真正做到医药并重,共同发展。
本书稿成,国医大师李济仁先生、徐经世先生、新安胡氏医学胡国俊先生、安徽中医药大学校长彭代银教授等业界前辈不吝赐序,在此表示衷心感谢!成稿期间,福建三明宋纬文老师、云南昆明付敏老师等同仁给予了诸多宝贵建议,在此表示感谢;刊印出版更得到了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局及安徽省中医院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部分章节因内容需要,引用了署名或未署名的有关专家学者之文字论述或图片、数据等,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所列代表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等,以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药学》相关内容为标准。由于资料整理时间仓促和个人水平有限,书中不妥或不足之处,望不吝指正!
朋汤义,男,1966年12月22日生,中国致公党党员。执业中药师,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中国商品学会中药标本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马来西亚亚洲中医技职学院海外医药学顾问,安徽省中医药学会民间医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安徽省中医药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医学会医疗事故(损害)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安徽省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专家库成员。
主要从事中药实践培训、临床中药教学、中药科研、药事管理及中医药理论研究等工作。首次在继承的基础之上,创新性地提出了“中药望闻问切”的理论方法。独著《中药传承游学记》,主编《临床中药汇编》,参编《常用中药饮片炮制与临床应用》等多部中药著作,编审《安徽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9年版),主持多项***、省级基金项目,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自然界的分类
第二节 中药的分类
第三节 中药药用部位分类
第四节 中药的命名
第二章 导论
第一节 中医望闻问切
第二节 中药药性及功效
第三节 中药传统性状鉴定
第三章 中药望闻问切
第一节 中医取象比类
第二节 中药取象比类
第三节 中药望闻问切
下篇 分论
第四章 望,观其形、色
第一节 察看中药的形状
第二节 辨识中药的颜色
第五章 闻,嗅其气味
第一节 芳香或辛辣燥烈之气
第二节 无气味或清凉特异之气
第三节 异香或臭秽之气
第四节 腥膻之气
第六章 问,入门须口尝
第一节 酸味
第二节 苦味
第三节 甘味
第四节 辛味
第五节 咸味
第六节 毒性中药的味道
第七章 切,用手之感觉
第一节 用手抚之
第二节 用手掂之
第三节 用手捏之
第四节 用手捻之
结束语
附录一:历代本草代表性著作
附录二:同名多基原利用中药
附录三:同源不同药用部位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