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坤珠逃婚记/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丛书》以说唱形式讲述满族望族的女儿莉坤珠被骗嫁给满族高官的傻儿子,所遭遇的一系列惨不忍睹的苦难,幸得好人相救,逃出虎口。最后受皇封,与汉族青年喜结连理,冲破历代满汉不通婚的禁忌,从而改变了满族固有的婚姻习俗。
《莉坤珠逃婚记》讲述满族王族的女儿莉坤珠被骗嫁给满族高官的儿子,所遭遇的一系列苦难,后来幸得好人相救,逃出虎口,最后受皇封,与汉族青年喜结连理,冲破历代满汉不通婚的禁忌,从而改变了满族固有的婚俗习惯。这段艰苦的爱情终成眷属,让读者不禁捏了一把冷汗,大家都希望看到美好的爱情,也是人们心中向往的,但是总是有各种困难和风险摆在面前,书中对苦难的描写细致入微,让看到此书的人都为之揪心,真心希望能够改变封建保守的婚俗传统,让人们可以自由选择。
满族给孙乌春乌勒本
——《莉坤珠逃婚记》传承概述
富育光
满族给孙乌春乌勒本《莉坤珠逃婚记》,是早年在清代和民国年间,颇有声誉和影响的一部长篇说唱书目。《莉坤珠逃婚记》旧本又称德布达力《姻缘传》,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感人至深,所述故事讲述人擅用小鼓、长弦,夹叙夹唱,随感情之深入,常又糅人生动活泼、惟妙惟肖的老人的怒骂、孩子的啼哭、夫人的柔肠、官宦的色厉内荏的表演,常使听众忽而赞叹甚至拍案惊呼,吸引街巷听众越聚越多,竟达到堵塞过路的行人和车马的场面,都被说部的情节感动,街谈巷议,故在满族民间素有“情书”、“怨书”之称。
《莉坤珠逃婚记》,在清代满族集居的村镇部落,多为满语讲唱。随着该书的影响日深,除在满族中传讲外,而且逐渐传人满汉杂居地区,甚至在汉族等广大听众之中,用汉语说唱《莉坤珠逃婚记》。在北方长期传播过程中,因全书揭示了明末清初盛京及京畿一带各阶层人士鲜为人知的生活画卷。各色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情节奇妙曲折,哀惋动人。特别是全书别具一格,在讲唱中糅入诸多耳熟能详的喻世格言,倍受听众称颂。在诸多满族传统说部中,《莉坤珠逃婚记》尤具亲和力,传诵甚广,深受民众喜闻乐见。满族望族,往年寿诞、婚嫁、生子、合卺等喜宴,常延请名师来舍命题说唱乌勒本,《莉坤珠逃婚记》多为首选满洲书。探索《莉坤珠逃婚记》的书名之所以又呼叫为《姻缘传》,颇有深义。《姻缘传》书名,不知出自何人所撰?从我祖母在世时曾回忆,清末民初在黑龙江省城卜奎即齐齐哈尔,不少满洲望姓讲唱满洲书乌勒本,不仅保留有《莉坤珠逃婚记》的诱人书名,而且多喜欢以《姻缘传》新名,亲昵称呼《莉坤珠逃婚记》旧有的书名。据传,民国年间在黑龙江督军衙门当差的满族上层社会中的郭府家宴中,每发海报开讲《姻缘传》,车水马龙,贵客盈门。人人争听《姻缘传》,其实《姻缘传》就是《莉坤珠逃婚记》。顿时,泛起波澜,在社会上产生不小反响,更进一步激起人们对《莉坤珠逃婚记》的关注。若认真研考《莉坤珠逃婚记》书目的章节和内容,《姻缘传》并未有增加任何新的动人故事和情节,仔细比照并无创新。但认真思索,撰改书名的人,确实动了一番苦心,甚有心计。《莉坤珠逃婚记》和《姻缘传》,虽同是一部满族传统说部给孙乌勒本,但两部书的书名,在社会上所产生的引导取向、所强调、所侧重的角度迥然有别。《莉坤珠逃婚记》着眼点讲述莉坤珠被骗嫁到傻儿家所遭遇的一系列苦难和幸得好人相救,逃出苦海,喜结良缘。《莉坤珠逃婚记》原书名过多显示悲伤、苦难一面。而《姻缘传》突显积极向上一面,则侧重突出莉坤珠全书后部分出虎口,受皇封,与一位汉族小将军喜结连理,突显了民族和睦、满汉通婚的喜讯。
《莉坤珠逃婚记》或称《姻缘传》,在传承中各满族诸姓又有诸多丰富和发展。本说部所以深受广大听众喜爱,广为传讲,在当年是富有一定的时代意义的。究其原因,是全书反映了一个重大主题。本书时代背景,大约产生于1644年清顺治皇帝由盛京迁都燕京,大清王朝取代前明,定鼎中原,首部满族传统说唱乌勒本,在满族众多的传统说部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地位。它首先以说唱文学的形式,揭示了清王朝推翻前明崇祯王朝之后创建大清帝国,在社会治安、民生、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和睦所做出的重要政绩。可以说它是清入主中原后,首部产生于满族诸姓民众中富有重要历史文化记忆价值的传统说唱乌勒本,因而在满族众多的传统说部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和影响,载人民族文学史册。在满族固有的民间婚俗中,从金以来满族及其先世女真人,为保持自身的民族文化特姓,历来都是主张和提倡“旗民不交产”。就是满族及其先民女真人历来不与汉人等外族通婚,其子女均在族内非同哈喇(姓氏)中相互婚配,藉以保持本民族的性格、精神、习俗的纯洁性。所以,在满族婚姻组合中始终出现血亲联姻的“姑表亲”婚姻形式。姑表亲,又称姑舅亲,即兄妹(姐弟)的子女,互称姑舅兄弟姐妹。俗语说:“姑舅亲,辈辈亲,打折骨头,连着筋”。在主观上加强了氏族的凝聚力。这种古俗一直延续到清初。满族人最早只同蒙古人通婚,这在清代自努尔哈赤起便与蒙古科尔沁部建立联姻关系。尽管如此,满洲从来不与强大的汉族人通婚,已经成为严格的族规。凡违者,必遭本氏族律条的严惩。但是,自进入顺治朝初年,满洲八旗军旅进入广阔的中原,呈现出少数的满洲八旗直接与浩如烟海的汉族等诸民族民众朝夕生息的严峻局面。年轻的顺治帝受其母孝庄皇太后的训诲,迅即改变了历代满洲除蒙古人之外不与汉族等外族人通婚的严格禁忌,而积极倡导满洲人与汉人通婚,极大地改变了满族固有的婚俗传统习惯。然而改变祖宗之制,确遇种种抵触。孝庄文皇后则极力游说倡导,主张满洲皇帝进入燕京,定鼎中原,已不再是单独的满洲皇上,而是承继前明政权成为中原诸民族之圣君。堪称中原大国之圣君,就该五族融合,互称兄弟,倡兴男女通婚,兄弟相亲,和睦一体,大清国方能国运昌盛,万民永享安居乐业。清顺治五年戊子八月颁诏满汉通婚。谕礼部日:“方今天下一家,满汉官民皆朕臣子。欲其各相亲睦,莫若使之缔结婚姻。自后满汉官民,有欲联姻好之,听之。”在孝庄文皇后的极力训示和倡导之下,年仅冲龄的顺治福临皇帝深受启迪,忠实践行乃母之志,不仅在顺治初年遵母训颁圣旨倡导满汉通婚,而且自己身体力行,选娶汉女为妃。当时,在社会上产生重大影响,民间产生许多满汉通婚故事,广在民间流传。《莉坤珠逃婚记》便是在这种政治背景下,在民间对孝庄皇太后母仪天下所倡导的仁爱思想的高扬而构思形成的满族传统说部故事,颇有纪念意义。正因如此,《莉坤珠逃婚记》在民间妇孺之中热烈流传,深得人心,处处传来许多满汉通婚的福音。《莉坤珠逃婚记》从清末以后直至民国以来,在黑龙江瑷珲地区满族诸姓耆老中流传颇为广泛,影响深广,堪称清末以来中国北方满族口述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说唱艺术佳作。
本篇满族给孙乌春乌勒本《莉坤珠逃婚记》即《姻缘传》遗稿,最初传人便是我的祖母郭霍洛·美容,是她将本家族传诵的《莉坤珠逃婚记》即《姻缘传》,于清光绪年间随嫁由卜奎即省城齐齐哈尔带到瑷珲大五家子托克索,并多次在我富察氏阖族及外族、外屯噶珊唱讲过,从此在瑷珲当地传播开来。1946年春祖母病逝,《莉坤珠逃婚记》即《姻缘传》由二姑父张石头和父亲富希陆承继下来。我从小便深受奶奶和父辈们的影响,很小也喜欢听讲和学说《莉坤珠逃婚记》。我家原由祖上传流的《莉坤珠逃婚记》即《姻缘传》手抄本,本为满汉文对译撰写本,因匪患于民国年间散失,成为全族的一大憾事。祖母在世时常殷嘱我姑父和众叔辈们,延请通晓满文的色夫们,能够及早修复已失去的《莉坤珠逃婚记》即《姻缘传》手抄稿。本族不能丢失《莉坤珠逃婚记》即《姻缘传》,这是记述历史的重要子弟书和育人课本。然而,阖族终因生活诸事所累,都没有能够抽空静下心来从事《莉坤珠逃婚记》即《姻缘传》手抄稿的复制。一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吉林省社会科学院老院长佟冬先生的极力组织下,我赴黑龙江故乡调查与整理满族传统说部《萨大人传》。沉睡经年的《莉坤珠逃婚记》即《姻缘传》等一批满族传统说部,从此也被正式列入了抢救与整理的拟议之中。这期间,先父富希陆先生有暇时便回忆和撰写说部唱本,1980年先父病逝,未完成的零散书稿由我大妹夫叶福巨和大妹富倩华收藏。2007年前后,我主要致力于《萨大人传》、《东海沉冤录》等多部满族传统说部的讲述与整理,近些年在荆文礼同志的热心鼓励下,才投入了《莉坤珠逃婚记》即《姻缘传》资料的汇集与讲述,2013年春完稿,交文礼进一步修润出版。我讲述之《莉坤珠逃婚记》即《姻缘传》,完全依据先父生前所留遗稿的荟萃和整理,并有诸多情节系我自幼学说说部《莉坤珠逃婚记》,和平日聆听祖母、父亲和二姑父讲唱《莉坤珠逃婚记》,刻记人心的许多发自感人肺腑的时代生活细节,遂使全书保持了《莉坤珠逃婚记》的原汁原貌,耐人寻味,尤使全书具有保存和传承价值。为了保持原说部的满语特征,我邀请通晓满语言口语的宋熙东,多次赴黑龙江省孙吴县沿江乡四季屯村,拜访86岁高龄的何世环老人,用满语讲唱老人年轻时在下马场村听过著名满族说书人祁世和老人用满语诵唱讲述的《莉坤珠逃婚记》,书名叫《耶钦哈哈吉》。熙东很辛苦,认真采访记录,确实做了许多满语方言的热心考证和采录工作。可惜,因年代过久,何世环老人仅能追述概略。为使读者更多了解满族传统说部的民间传承信息,本书将采访满语与汉译原件,亦一并收录出版。
2013年6月2日
满族给孙乌春乌勒本——《莉坤珠逃婚记》传承概述
引歌
巴彦福晋生下的沙里甘居叫莉坤珠
九辆喜车接走莉坤珠
嫁个畏根门都浑
挣出黑暗盼光明
大团圆
附件一:《耶钦哈哈吉的故事》汉文翻译
附件二:得不大利的故事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