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优秀微小说的若干特征
《小说选刊》副主编李晓东
《善德武陵杯·全国微小说精品》栏目,是小说选刊杂志社和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合作推出的。每月在全国报纸杂志发表的数以万计的微小说中遴选10~12篇精品佳作,集中呈现给读者,至今已整整五年。这些作品见仁见智、各有千秋,异彩纷呈、各有所胜,不一而足。文无定法,但有常规,优秀的微小说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我总结,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有的可能同时具备多种优点,或者至少居其一。我主要以这本集子中的作品,也就是2019年转载于《小说选刊》中的《善德武陵杯·全国微小说精品》栏目作品为例,进行阐释解读。
一、直面现实,敏锐及时。微小说是小说领域的轻骑兵,兼具文学性和新闻性两大特征。篇幅短小、创作便捷,生活中的新现象、新事物,一点一滴、一人一情,都可以成为微小说创作的灵感触点、取材基点和情节要点。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3月4日下午参加全国政协文艺界社科界联组会议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文学要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践行这一伟大使命,微小说不仅可以承担,而且具有独特优势。2020年春节之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成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在全国上下众志成城防控疫情的战斗中,中国文学没有缺席。在传统的诗歌创作、朗诵催人泪下的同时,微小说作家也纷纷把笔触和情思对准这场前无古人的战役,形成创作热潮,显示了微小说微而不小、见微知著的精神和以业余作者为主体的微小说作家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全部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几千年来中国第一次全面消除贫困,也是世界扶贫史上的里程碑。在这本集子里,三石的《打米糖》以扶贫干部请帮扶对象——“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单身汉老槐给自己手工打两锅米糖,不仅让老槐每天有了几十元的收入,而且使久已消失的传统食品制作技艺重新恢复起来。不长的篇幅,寻常的故事,却包含着提高居民收入、复兴传统文化、发展特色旅游、振兴乡村经济等多层面的内容,且都是当下党和政府大力倡导、积极推行的。刘浪的《拼车》,将关注点集中到“共享经济”氛围下越来越普遍,甚至是时尚的“拼车”现象。但和“心灵鸡汤”式的暖心故事不同,小说直面友谊关系和雇佣关系之间的矛盾,写出了经济利益介入之后人心的微妙变化,每一步都是合理的,甚至理性的,却导致了对二人都无益处的尴尬结局。
二、继承传统,旧事新说。微小说作为一种独立小说体裁兴起,虽然是中国现代文学出现,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但溯其渊源,却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大量存在。著名神话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用微小说的标准来看,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包括一些诗歌,其实也是诗体微小说。比如杜甫的《石壕吏》,白居易的《卖炭翁》,而且写法不同,各有长处,这里试比较分析。《卖炭翁》由远到近,从终南山写起,写了卖炭翁的心理活动,早起赶路,一直到将近中午时光,“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篇幅也用了一大半,冲突才启幕。《石壕吏》却一开头就进入冲突,“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抓人”。《卖炭翁》是全知视角,《石壕吏》是限制视角,从投宿者“听”的角度展开,篇幅主体是老妇人的口述。出色的是,作者把关键细节都点了出来,“吏呼一何怒”,因为这一大声,投宿者被吓醒,才听到妇人的讲述。从现代社会治理层面审视这两篇作品,发现《石壕吏》里的差役尽管“一何怒”,但自始至终没有侵害这一家人,没有伤害年轻的媳妇,没有进屋搜查,说明虽然国家大乱,但基层治理依然合规有效。《卖炭翁》里的宫廷太监却在首都当街抢取民财。因此可以管窥出,为何唐朝可以平息安史之乱,之后却走向衰亡,知道“朝纲废驰”在细节上是怎么体现的。
众所周知的《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当然更是微小说的高峰。因此,在诸文体中,微小说是和中国优秀文学传统衔接最紧密的。中短篇小说中,历史题材作品相对较少,微小说领域却较多。第一部荣获鲁迅文学奖的微小说集——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写的就是清末民初发生在天津的故事。本书中,历史题材也不少,很多还荡漾着传统的传奇气息。
三、意味无穷,回味悠长。微小说篇幅小,但不等于容量小。如何以有限写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让读者掩卷沉思,反复品味,是其成功的重要标志。以此集子中的作品为例,获得2019“善德武陵杯”·全国微小说精品奖一等奖的蔡中锋的《中华神耳》,写了机关秘书张华练就一手通过脚步声就可以准确判断出来者是谁、心事如何的绝活,屡试不爽,大为得意。结果,却听不出自己父亲的脚步声。小说至此打住,留给读者的,是深深的思索。孝乃人伦之本,是什么造成了张华忘记自己的初心呢?现实生活中、自己身边,甚至就是自己,有没有这种情况,是不是这样的人呢?再如,刘国芳的《我们到此结束》,小说以“我们到此结束”结束了,读者的感悟可能还没结束,有的读者估计要捉摸一会儿,才能明白其中的含义。“浪漫邂逅”是多少人幻想的,真的发生了,回忆大约也很“美好”“奇妙”,不料抵不住现实的一点点冲击,两条信息,一条刚收到,一条未发出。内容相同,也属于“心有灵犀”,却映照出此类感情的无比脆弱。“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中国古人对于卓绝歌唱的高度赞誉,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都是意味无穷、回味悠长的例证,也说明这一特征之于优秀文艺作品的重要性。微小说要想“揽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显然不可能,但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却可以使作品升华。
优秀文学作品应包含三个层面,社会生活再现、思想心灵体悟、哲学象征意蕴。能带给人哲理思考的作品,无疑乃其中上品。戴希的《穿袜还是戴帽》,写中国妈妈和美国爸爸围绕孩子穿袜重要还是戴帽重要争执不下,最后离婚。小矛盾造成了大后果,但仅指袜子还是帽子吗?具象后面,是中美两国,甚至东西方文化、思维方式的差异。表面上不同文化交融互补,完美无缺,但深层次里,却如袜子和帽子一般,一个在脚,一个在头,距离遥远啊。
四、以点带面,小中见大。“微小说”有很多别名,微型小说、小小说、一支烟小说、掌上小说、闪小说,等等,重点指向只有一个,就是篇幅短小,通常每篇不超过1500字。亚里士多德《诗学》给悲剧下定义时说,“是对有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摹仿”,长度,是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微小说字数少,容量受限,不可能表现广泛的、具有大时间跨度和复杂内容的事件,通常是撷取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叙写一事一物,但小说的元素必须有,而且优秀的微小说,其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责任和使命同样要履行。因此,以点带面、小中见大,就成了必由之路。
在吴建的《奶奶的小木船》中,两位行将就木的老人,其被外人不可理解的举动,却带出一段进军海南岛、解放全中国的历史大事,以及数十年不曾改变的纯真爱情、真挚战友情。作品读来让人仿佛回到数十年前烽火连天的岁月。而小木船载着布鞋顺河而下的意象,牵引着读者的思绪和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黄标的《抢镜头》有点黑色幽默。“八项规定”出台之后,县里的张局长第一次坐公共汽车回老家,引起了父母、大伯、村里乡亲普遍的担忧,以为他出事了。张局长只好“抢镜头”上电视新闻,用这种方式“告诉乡亲们,我真的没事儿”。“国民性”问题,是鲁迅等现代文学大家关心的问题,但直到现在,“改造国民性”的任务依然任重而道远。
五、峰回路转,曲折有致。世界短篇小说三大家——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各有所长,其中“欧·亨利式的结尾”尤其为中国微小说作家所喜欢,但仅仅一个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令人感动的结尾,并不能造就一篇好的微小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样的阅读体验,无疑是一篇好的微小说应该着力追求的。
岑燮钧的《猫眼》,似乎有点“文不对题”,通篇只有两处写到猫,一处还是画中之猫,整个故事中,猫绝对是配角,甚至不如虫子。但猫的眼睛有个特征,就是瞳孔可以随意缩小或放大,表面眯着眼,其实一切尽在眼底。女主人公和老师的情愫,师母心知肚明,却一直没有说破,不仅不说,仿佛还在牵线、支持、默许,甚至助长。而师生间的情感,也始终没有突破限制,虽非“发乎情止乎礼仪”,但读者的阅读惯性,却一次次遇到了挑战。三人之间的无声和较量,同时又似乎是默契,使作品有了别样的张力。桃子是最常见的水果,桃树在农村也多见,陆惠明《一棵桃树》的情节包括了栽树、搬家、挂果、打围墙、送桃子等,桃子的有无、大小,树的丰欠,都像谜一样,让读者产生疑惑甚至误解,结局是“欧·亨利式”的,让一篇取自生活小事、身边琐事,都是小人物的小说,有了特别的阅读体验。
六、言语精致,一字千金。“精致的汉语写作”是很多作家追求和读者期待的目标,微小说既最有条件,也是文体本身的写作要求。中国古代诗人特别强调“炼字”,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晚节渐于诗律细”,现代白话写作的微小说虽然不用如此着力于个别字句,但言语精致、一字千金,依然应该着意以求,而且有许多成功的例子。
本集子中肖建国的《三更月呜咽》,有“诗小说”的意蕴。描绘贫穷的湘西小城,既写出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致,又于文字中透出年轻人全数外出的凋敝现实。老人们月下思儿、集体哭泣的情境,由听而见,由虚而实,自然环境、老人心情、月亮云朵,共同营造起无限凄凉悲伤的氛围,使人不觉已处其中。结尾处极简短的两字——“没有”,如一记重锤,击碎老人们的思念,也打破了之前的一切氛围、情境,留下的是儿女不关心留守老人的残酷现实。
当然,优秀微小说的特征不止上述总结的六点十二条,大多兼具数条数点之长处。与丰富多彩的创作实践和层出不穷的精品力作相比,理论总结永远是滞后的、简单的,甚至苍白的。一点阅读思考,请作家和读者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