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40 元
丛书名: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 作者:刘鸿慧 编
- 出版时间:2015/9/1
- ISBN:9787513226721
- 出 版 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R248
- 页码:304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中医护理》特点:
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为标准的原则,按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编写,体现“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2.注重体现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以教育部新的教学指导意见为纲领,注重针对性、适用性及实用性,贴近学生、贴近岗位、贴近社会,符合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实际。
3.注重强化质量意识、精品意识,从教材内容结构、知识点、规范化、标准化、编写技巧、语言文字等方面加以改革.具备“精品教材”特质。
4.注重教材内容与教学大纲的统一,教材内容涵盖资格考试全部内容及所有考试要求的知识点,满足学生获得“双证书”及相关工作岗位需求,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
5.注重创新教材呈现形式,版式设计新颖、活泼.图文并茂,配有网络教学大纲指导教与学符合职业院校学生认知规律及特点,以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绪论
一、中医护理发展简史
二、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三、中医护理的认知与思维方法
第一章 阴阳五行
第一节 阴阳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五行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
第二章 藏象
第一节 脏腑
一、五脏
二、六腑
三、奇恒之腑
四、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气血精津液神
一、气
二、血
三、精
四、津液
五、神
六、气、血、津液、精、神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经络腧穴
第一节 经络
一、经络的概念、组成及生理功能
二、经络的循行及分布规律
三、经络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
第二节 腧穴
一、腧穴概述
二、常用腧穴
第四章 病因病机
第一节 病因
一、外感病因
二、内伤病因
三、病理产物病因
四、其他病因
第二节 发病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二、影响发病的因素
三、发病类型
第三节 病机
一、邪正盛衰
二、阴阳失调
三、气、血、津液代谢失常
第五章 病情观察
第一节 望诊
一、望神
二、望色
三、望形态
四、望头面、五官
五、望皮肤
六、望舌
七、望分泌物和排泄物
八、望小儿指纹
第二节 闻诊
一、听声音
二、嗅气味
第三节 问诊
一、问诊的概述
二、问现在症状
第四节 切诊
一、脉诊
二、按诊
第六章 辩证
第一节 八纲辨证
一、表里辨证
二、寒热辨证
三、虚实辨证
四、阴阳辨证
第二节 脏腑辨证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三、肝与胆病辨证
四、脾与胃病辨证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第七章 护理原则与方法
第一节 护理原则
一、施护求本
二、扶正祛邪
三、三因制宜
四、调整阴阳
五、调整脏腑
六、调整气血
第二节 中医内治八法的护理
一、汗法的护理
二、吐法的护理
三、下法的护理
四、和法的护理
五、温法的护理
六、清法的护理
七、消法的护理
八、补法的护理
第八章 中医一般护理方法
第一节 生活起居调护
一、起居有常
二、环境适宜
三、劳逸有节
第二节 情志调护
一、情志调护的基本原则
二、情志调护的基本方法
第三节 饮食调护
一、食物的性味与功效
二、饮食调护的基本原则
三、饮食调护的种类
四、饮食调护的基本方法
五、辨证施食
第四节 中药给药护理
一、中药的性能
二、中药的用法
三、常用中药
四、方剂的组成
五、方剂的剂型
六、中药煎煮法
七、中药服用方法
第五节 运动养生护理
一、运动养生的基本原则
二、气功
第九章 常用中医护理技术操作
第一节 针刺法及护理
一、毫针刺法
二、电针
三、皮内针
四、皮肤针
五、耳针法(耳穴埋豆)
第二节 灸法
一、艾条灸
二、艾炷灸
三、温针灸
第三节 拔罐法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
二、操作准备
三、操作方法
四、护理与注意事项
第四节 推拿疗法(穴位按摩法)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
二、操作准备
三、常用推拿手法
四、推拿疗法在护理中的应用
五、护理与注意事项
第五节 刮痧疗法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
二、操作准备
三、操作方法
四、护理与注意事项
第六节 熏洗法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
二、操作准备
三、操作方法
四、护理与注意事项
第七节 湿敷法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
二、操作准备
三、操作方法
四、护理与注意事项
第八节 热熨法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
二、操作准备
三、操作方法
四、护理与注意事项
第九节 其他护理技术
一、敷药法
二、贴药法
三、全身药浴法
四、坐药法
五、中药灌肠法
第十章 临床常见病证护理
第一节 内科病证护理
一、感冒
二、中暑
三、咳嗽
四、胃痛
五、便秘
六、泄泻
七、不寐
八、胸痹
九、中风
十、黄疸
十一、鼓胀
十二、淋证
十三、水肿
十四、郁证
十五、消渴
十六、头痛
十七、痹证
第二节 其他各科病证护理
一、疮疡
二、乳痈
三、痔
四、压疮
五、湿疮
六、痛经
七、月经不调
八、带下病
九、妊娠恶阻
十、小儿积滞
十一、厌食
十二、遗尿
第十一章 中医预防保健
第一节 预防
一、未病先防
二、既病防变
第二节 中医体质辨识
一、体质的概念和形成
二、九种类型体质的辨识
第三节 中医不同体质人群的保健
一、平和质的调护
二、气虚质的调护
三、阳虚质的调护
四、阴虚质的调护
五、痰湿质的调护
六、湿热质的调护
七、血瘀质的调护
八、气郁质的调护
九、特禀质的调护
附录一 食物性味功效表
附录二 常用中成药简表
附录三 中医护理病例书写规范
附录四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