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与范式: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与媒体互动的文化间性研究
定 价:118 元
当前图书已被 13 所学校荐购过!
查看明细
- 作者:朱杰,卢毅刚 著
- 出版时间:2020/9/1
- ISBN:9787520372657
- 出 版 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G127.44
- 页码:312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以文化旅游产业为媒介做出对文化间性与文化产业之间关联性命题的阐释或许对当下我国具有文化间性特征的民族地区,尤其是正处于“一带一路”发展的西部民族地区而言,意义尤为重大。从对民族文化的解读到民族文化间性的认知;从民族文化发展的传播动力到为这一动力形成驱动的现代媒介;从民族文化间性背景的现实语境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对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尤其是文化建设问题的认识将会形成一个应然的逻辑,即,民族文化存在间性特征构成了民族文化传播的话语环境。地域性媒介将进一步识别、适应和契合于话语环境并生产具有特质性的文化产品。在“互联网+”的技术驱动下,本地传媒与相关文化产业联动,为其他产业不断注入文化意义并形成全球化的传播。
该书以“文化间性”作为理论基础,以文化旅游产业作为研究依托,对文化间性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关联性作出理论阐释,这对当下我国具有文化间性特征的民族地区,尤其是正处于“一带一路”建设核心区域和关键地带的西部民族地区而言,意义尤为重大。从对民族文化的解读到民族文化间性的认知;从民族文化发展的传播动力到为这一动力形成驱动的现代媒介;从民族文化间性背景的现实语境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对于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尤其是文化建设问题的认识将会形成一个应然的逻辑,即民族文化存在间性特征构成了民族文化传播的话语环境,在地性的传媒又进一步识别、适应和契合于话语环境并生产具有特质性的文化产品,在“互联网+”的技术驱动下,在地化的传媒与相关文化产业联动,为其他产业不断注入文化意义并形成全球化传播。。因此,民族文化既是在地化的,更是全球化的,这反过来又使得民族文化中的间性特征更加突出,并集中表现在传媒与文化产业生产的文化产品在传播后形成的话语空间中。
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朱杰老师嘱我为他们的新著《情境与范式——民族地区文化间性中的媒介与产业研究》作序,使我不由地想起了同西北民族大学的交往情缘。我与西北民族大学结缘是在2004年。那年我参加了西北民族大学语言文化传播学院(现新闻传播学院前身)组织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当我前往学校,远远看到那高高耸立的古色古香,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学校大门,留下了很深印象。那时候他们新闻专业还在语言文化传播学院里,只有几个专业老师,还处在创业初始阶段,但是看得出一帮年轻人劲头很足,一心想把新闻专业办好。
2020年5月我应邀到该校讲课,有机会参观了他们在榆中的新校区和新闻传播学院新大楼,真让我感慨万千。我看到一个西部民族地区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在15年中的快速发展。他们从只有几名专任教师、几百名学生发展到现在有千余名本科生研究生和49名专任教师;从单一的专业设置发展到拥有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广播电视编导、数字出版等5个专业方向;从仅有本科教育发展到包括本科、硕士研究生、职业培训在内的多元教育体系;从教师队伍学历的层次低结构发展到拥有以博士生和硕士生为主体的教学科研队伍。这些发展使得他们在西部民族地区新闻院校中有了一定声誉,形成了一定影响。
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发展可谓来之不易。这些年,他们积极向外寻求知识拓展,不断参加各种全国性学术会议,借以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而正是在他们积极参与学术交流的过程中,我结识了本书的两位作者。作为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中青年学术骨干,他们十几年来致力于西部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果,此书的出版就是重要成果之一。两位年轻作者的求知态度和坚守精神让我十分感动。我想,在西部民族地区新闻教育事业中尤其需要有这样一批视野宽、有毅力、能吃苦、肯担当,勇于挑战和善于学习的年轻学者。
两位作者这些年的学术研究始终围绕着“少数民族地区传媒与社会发展”这一主题。这个宏大且有着重要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的命题,所涉及的领域是多面向的。因为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事业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可以起到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这就需要研究者能够从传媒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以及民族、宗教等诸多方面,对这一命题做全方位的勾勒,努力建构传媒改革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较为全面的现实图景。
当前我国民族地区新闻与信息传播研究呈现出研究领域逐渐扩大、研究内容更加多样、研究质量不断提升的特点。但依然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研究质量层次不齐、缺乏整体统筹规划,以及尚未形成整体研究团队等问题。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全面实现我国“四个全面”总体布局和“五位一体”战略目标的需要,因此,深入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闻与信息传播对社会发展的功能和作用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深化改革的思路和共识。因此,民族地区的新闻传播研究要关注并深入探讨民族地区的新闻传媒,如何为当地政府和各民族群众紧跟全国改革发展步伐,通过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以及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创新服务民族地区体制机制来实现民族地区“维稳”和发展的目标服务。
朱杰,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四川大学网络与新媒体博士。中国新闻史学会少数民族专门史委员会副会长、常务理事,符号传播学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主持各类人文社科项目多项;获得甘肃省社科成果奖、国家民委教学成果二等奖,甘肃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出版专著2部,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卢毅刚,男,汉族,河北唐山人。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四川大学新闻学博士。在各类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著作4部,主持各类人文社科项目十余项,获得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二等奖,国家民委优秀调研报告奖。
绪论
第一章 背景分析——民族地区文化间性的特征与指向
第一节 融合:多元文化的互嵌
第二节 自信:星丛文化的互构
第三节 认同:民族文化主体的自信建构
第二章 现实分析——民族地区文化间性的表现与表达
第一节 文化间性的现实表现
第二节 作为话语方式的文化间性
第三节 作为思维方式的文化间性
第四节 作为行为方式的文化间性
第三章 因素分析——民族地区文化间性的影响性解读
第一节 文化间性与文化生态
第二节 文化间性与文化产业
第三节 文化间性与媒介话语
第四章 特定文化结构中的青海民族旅游文化产业实证分析
第一节 文化产业的结构性
第二节 文化产业的系统性
第三节 文化产业的融合性
第四节 文化产业的创新性
第五章 特定文化语境下的青海民族旅游文化产业大数据分析
第一节 青海文化旅游产业网络舆情信息实证分析
第二节 青海省人文、地理、民俗
第三节 传说、历史、遗迹
第四节 饮食、住宿、交通
第六章 青海民族旅游文化产业与传媒互动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民族旅游文化资源和传媒互动结果的关联度和差异性
第二节 青海民族旅游文化产业与传媒互动效果的差异分析
第三节 青海民族旅游地区文化传播效能提升空间
第七章 文化间性中的媒介与产业研究思考:宏观-间性特征下的民族文化产业互动
第一节 从文化间性中提取互动线索
第二节 在文化间性中找寻互动框架
第三节 以文化间性作为文化产品生产的内涵
第八章 文化间性中的媒介与产业研究思考:中观-“合-同模式”下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机制
第一节 文化产业整合发展
第二节 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
第九章 文化间性中的媒介与产业研究思考:微观-“线上-线下模式”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第一节 文化产业的线上行动方案
第二节 文化产业的线下布局方案
参考文献
后记 媒介的全球化与文化的在地化:民族文化的间性发展与社会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