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葱茏十年》以1990年代军事题材戏剧创作与演出为背景,讲述作为亲历者,以个人独特视角,通过纪实描述、史论结合等多种方式与手段,展现了当时创作与演出的情景,同时描写了活跃在当时剧坛的军队戏剧艺术家,包括郑振环、姚远、孟冰、蒋晓勤、唐栋、王树增、王俭、庞泽云、王海鸰、宫晓东等人的形象。
立秋时,收到吴然兄的新作《葱茏十年》,他嘱我以“导演阐释”为题写一篇序。他的书文体新颖,像是一部散文体的戏剧故事。书中记叙的,正是1990年代的部队戏剧活动。所有往事历历在目,仿佛天上的白云还是那样从容,而剧场里的气氛还是那样火热,当年那一台台看熟了的戏还在台上立着。这激情燃烧的十年,其实就是一出大戏,大戏里面更是一系列的戏中戏。我开始想提议增加一张演员表,后来感觉弄不成,因为全军戏剧团体有十多家,加上解放军艺术学院戏剧系和一些经常排演戏剧的文工团,几百号人参演了这台大戏,他们不是在演别人,而是在演自己,因此,这张演员表少了谁都不行。
吴然是我在总政艺术局工作时的同事,开始是干事,后来当了副局长。他聪明、好学且敬业,分管戏剧给了他一展才情的机会。这十年,军队戏剧园地呈现出一派芳华争妍、连林竞奇的繁茂景象。这当然是全军戏剧工作者同心深耕的结果,却也饱含着吴然付出的心血。今日忆之,不禁感慨良多。
军队文艺队伍其实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特种兵。军队的戏剧团体集合着的这些编剧、导演、演员、舞美人才,是一群有学识、有才干、有热血的精英专家。直至今日,我还十分怀念这些可敬可爱的良师益友,感谢他们的真诚,感谢他们的创造,感谢他们对我的帮助和支持。军队戏剧团体有一个好的作风,那就是:在前进路上从不停滞懈怠,总是密切关注现实,始终保持旺盛的革命性和战斗性;在成绩面前从不固步白封,总是在艺术上大胆探索,始终保持可贵的突破和创新精神;在创作过程中从不孤芳自赏,总是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始终保持全军一盘棋、共同滚动前进的良好态势。在1992年第六届全军文艺会演和1999年第七届全军文艺会演中,各推出了13台戏剧,加上会演之外的作品,这十年创作的剧目,竟有30台之多,真是成果斐然,蔚为大观。
那时候都说“抓”创作。严格讲,“抓”这个动作并不准确。戏剧生产有其自身的规律,改为“促”也许更合适。那么,是怎么“抓”或者怎么“促”的呢?
一、举办高级研修班。在年底全军文艺队伍进入排练、演出季,创作人员相对比较空闲的时候,把较为活跃、有成就而且有潜力的编剧、导演集中起来,请军内外各方面、各专业的一流专家授课,观摩国内外优秀剧目,给他们补课、充电、加油。同时,交流平时创作中的困惑和苦恼,研讨军队戏剧创作中阻滞创作、难于突破的症结,目的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调整心态,鼓励创作。
吴然,祖籍安徽庐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在军事院校教授文艺理论及写作近十年。曾长期在军内外文化机关从事文艺政策制定、行业管理工作,并在军内外数个文艺机构担负管理职务。出版学术专著、文艺论集、长篇译著、长篇小说十多部,多次获军内外奖项。出品、策划电视剧和舞台剧《激情燃烧的岁月》《旧京绝唱》等多部。
十年大戏的台前幕后——拉幕人语(代序)/陆文虎
序幕 漫长的等待
第一幕 场灯亮起来
第二幕 主角纷纷登台
第三幕 大戏刚刚开始
第四幕 渐入佳境
第五幕 热闹的过场戏
第六幕 幕间与换场
第七幕 大舞台上的小作品
第八幕 高潮迭起
第九幕 异彩纷呈
第十幕 波澜壮阔
第十一幕 大会师之众生相
尾声 主观视角的回望
谢幕“剧”中人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