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书单推荐
新书推荐

经典与传承系列书法碑帖1(套装全十册)

经典与传承系列书法碑帖1(套装全十册)

定  价:410 元

        

  • 作者:杜浩 编
  • 出版时间:2019/5/1
  • ISBN:9787541084331
  • 出 版 社:四川美术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J292.22 
  • 页码: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8开
9
7
0
8
8
7
4
5
3
4
3
1
1
  《峄山碑》:
  即《秦峄山碑》的简称,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时李斯书,高218厘米,宽84厘米,又称元摹峄山秦篆碑,是秦刻石中早的一块。内容是歌颂秦始皇统一天下,废分封,立郡县的功绩。峄山又名东山,与泰山南北对峙孟子所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东山即指峄山。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战乱,原石被野火焚毁。此石是宋太宗赵光义淳化四年(993年)郑文宝根据原石拓本翻刻立石,碑阴有郑文宝题记。《峄山刻石》摹刻甚多,而首推由宋代人所刻的五代南唐徐铉的摹本为佳,现藏在西安碑林里。
  从《峄山石刻》可以看出,李斯的书法运笔坚劲畅达,线条圆润,结构匀称,点画粗细均匀,既具图案之美,又有飞动之势。书艺之高超掩灭先轨,散绝后贤,使一切写小篆的人皆难入其境,成为后世临摹学书之佳。
  
  《石门颂》:
  全称叫做《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也叫《杨孟文碑》,刻于东汉建和二年(148年),与洛阳《郙阁颂》、甘肃成县《西狭颂》并称为“汉三颂”。
  《石门颂》原刻为竖立长方形,20行,行30、31字不等,纵261厘米,横205厘米,整个碑文655字,文辞与书法皆俊美。全面、详细记述了东汉顺帝时期司隶校尉杨孟文上书请求修褒斜道及修通褒斜道,开通石门之路的经过。全文赞颂了杨孟文修复褒斜道的主要功绩。1967年因在石门所在地修建大型水库,乃将此摩崖从崖壁上凿出,1971年和其他摩崖刻石一起移到了现在的陕西汉中博物馆。
  《石门颂》为摩崖隶书的精品。潇洒舒朗,宽博宏伟,气势开张。融合了篆味、隶法、草意,用笔洒脱,率真舒放,结字有着纵放不羁的情趣,富于动感,主笔波横、撇、捺特色鲜明而且变化多姿。前人对此摩崖书评价极高。如清人张祖翼说:“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杨守敬《平碑记》说:“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鸡,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康有为认为:“《杨孟文碑》劲挺有姿,与《开通褒科道》疏密不齐,皆具深趣。”此碑刻看似平常,实极浑厚自然,笔画、结字都有非常丰富的变化。
  
  《乙瑛碑》:
  全称《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桓帝永兴元年(153年)立,碑在山东曲阜孔庙,现置曲阜碑苑。无额。隶书,高260厘米,广129厘米。18行,满行40字,合计636字左右。
  碑文主要记载司徒吴雄、司空赵戒以前鲁相乙瑛之言,鲁相乙瑛上书请于孔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执掌礼器庙祀之事,桓帝准可,碑中刻有奏请设置百石卒史的公牍和对乙瑛的赞辞。因遴选的百石卒史为孔和,故此碑亦称《孔和碑》。碑末刻有“后汉钟太尉书,宋嘉祐七年张稚圭按图题记”。诚如明代赵蛹所言:“其叙事简古,隶法道劲,令人想见汉人风采,正不必附会元常也。”(《石墨镌华》)
  此碑自欧阳修《集古录》以降,迭经宋赵明诚《金石录》、明郭宗昌《金石史》、清翁方纲《两汉金石记》等书著录,对后世影响很大。后人对此碑评价颇高。清孙承泽(1593-1676年),《庚子消夏记》云:“文既尔雅简质,书复高古超逸,汉石中之不易得者。”它与《礼器碑》《史晨碑》并称“孔庙三碑”,历为书家所重。
  
  《张迁碑》:
  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刻于东汉灵帝中平三年(186年)二月。明代出土于山东东平州(今山东东平县),现存于泰安岱庙炳灵门内。碑高九尺五寸(2.92米),宽三尺二寸(1.07米)。碑阳隶书15行,行42字,共567字,字径3.5厘米;碑阴隶书刻立碑官吏41人衔名及出资钱数,共3列,上2列各19行,下列3行,共41行323字,字径3.5厘米;碑额篆书题“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2行12字,字径9.5厘米。字体意在篆隶之间而屈曲填满,似印文中缪篆。碑主张迁,字公方,陈留己吾(今河南宁陵境内)人。曾任谷城(今河南洛阳市西北)长,迁荡阴(今河南汤阴县)令。碑文系故吏韦荫等为追念其功德,刊石立表以纪之。碑文记载了张迁及其祖先张仲、张良、张释和张骞的功绩,并涉及黄巾起义军的相关情节,极具重要的史料价值。
  通篇字形为方笔,方整劲挺,棱角分明,结构谨严。书风端正朴质,方劲雄强,浑厚高古。初看似乎稚拙,细细品味才见精巧,章法、行气也见灵动之气,沉着有力,古雅异常,为汉隶中方笔之典型。外方内圆,内捩外拓,虽为隶书但含篆书笔意,具有强烈的视觉张力。好似松散歪斜,实则宽舒藏巧,蚕不并头,雁不双设,不复合时代潮流,特具艺术魅力,是雕刻、书法艺术的珍品。
  
  《雁塔圣教序》:
  建于永徽四年(653年),分为《大唐三藏圣教序》与《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两石位于陕西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大雁塔底层,分立塔门之东、西龛各一。由唐太宗、皇太子李治(唐高宗)撰文,由初唐书法家褚遂良书。
  褚遂良,初唐书法家“欧、虞、褚、薛”四大家之一,褚遂良博通文史,擅长书法,位至中书令和顾命辅佐太子即位的大臣。褚遂良书法初学史陵,受父友欧阳询影响,后师虞世南,博览右军书法,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其“妍媚多姿,刚柔相济”的新书风颇受唐太宗及当时社会的各界文人志士喜爱。
  《雁塔圣教序》是褚遂良58岁时的代表作,楷书,共1463字。风格成熟,字体疏朗开阔,空灵婀娜,笔尖游刃于纸上,卓现行书连带的笔试,胸中气势饱满,手中盈柔而有力,富于弹性,仿佛风儿略过植物的枝叶,“身姿摇曳,姿态自然,不失风骨,张弛有意”。褚遂良真正开启了唐代楷书的新风格,此书风一出,大行于世,并极大地影响了后世。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您的姓名   验证码: 图片看不清?点击重新得到验证码
留言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