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主义进程中的单位认同研究:以东北J市H企业为例
定 价:78 元
- 作者:张晓溪,刘清玉 著
- 出版时间:2020/6/1
- ISBN:9787520365307
- 出 版 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F2
- 页码:209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国企单位制是处于制度与工业主义双重宰制下的特殊存在形态。单位与单位人是合二为一的“自然归属”关系,并形构为一种结构化衍生模型;在改制剥离过程中,单位人自然属性剥离,原有结构化模型消解,无法单纯用理性选择来解释单位人的行动。《工业主义进程中的单位认同研究:以东北J市H企业为例》以东北J市H企业为个案,探究了单位认同的情感化、制度松绑后的认同唤醒、认同分化、工业主义与单位制度之间关系等问题。单位制度在变迁革新过程中应传承精英代领的文化传统,吸纳工业主义开放性、共享性信息技术,开拓脱域性时空结构,化解集体认同危机。
本书基于两个预设问题展开研究。其一,国有企业单位制改革的主流话语为一场“见制度不见人”的改革。制度变迁过程中传统与现代同时被反思、认同被唤醒。人类越现代、越文明,越需要思索人类存在的本原性问题即“社会的本性”能否诉诸当下焦虑的个体之上?它涉及制度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问题。这需要解释学方法论上的转换:从社会转换到个体,从结构到行动,依次展开讨论。其二,一般认为,现代组织是一种人为的、非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具有较强的功利性特点。一些学者认为,运用主观理性与行动理性来解释组织中的认同问题更加有效。然而,单位制下的国有企业是处于制度与(工业主义)组织双重制度下的特殊存在形态。单位与单位人是合二为一的“自然归属”关系,它形构为一种结构化衍生模型,单位人身份也因此拥有一种“自然属性”;在改制剥离过程中,身份的瞬间转变,自然属性剥离,转化为制度之外的“无归属”主体,原有的结构化模型消解,无法单纯用理性选择来解释说明单位人的行动。因此,本书运用“制度授予”与“集体情感”相互交叠的分析路径,探究了工业主义进程中单位认同的情感化、制度松绑后的认同唤醒、认同分化等问题。
本书的切入点与主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单位制度的变迁,在企业组织结构等宏观领域,主要体现在产权、所有制结构的变革与治理结构的组织化重塑等方面;在微观领域,企业与个人之间多元互动关系凸显。本书选择东北地区一个大型国有企业为个案,以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为起点,以“制度”与“个体”互构历程及样态为主要内容,展现单位认同的情感化、认同唤醒的制度场域与认同态势,探究国有企业单位制度的权威结构、权力重心、组织治理、社会关系等纵向变化问题,向学界展示工业主义主导下单位制变迁进程中个体的身份角色、行动建构、职业观念。揭示产权变革后的认同分化问题,阐明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互动关系、集体认同的流变与重塑。
经过调查研究,本书提出,中国的工业主义能否超越公私界限构建新的集体认同?集体认同重构的根基与解决路径是什么?单位制度变迁这一现代性问题,能否发生与西方工业主义相似的影响与后果即工业主义的扩展必然导致集体观念的消逝、原子化观念的滋生?如果存在特殊性,具体表现是什么?本书主要围绕以下五个部分展开:一是单位身份与单位记忆:超稳定单位变革初的认同。二是躁动的个体与去单位化:流变单位的认同唤醒。三是工业人与新国有企业:趋稳单位的认同分化与情感疏离。四是单位观念与单位认同的历史转换:从制度授予、情感动员到精细管理。五是结语与探讨,梳理了认同语境中单位制度与工业主义之间的关系。
本书的研究方法与主要工作。根据调研对象及预设问题,借用民族志的深描、扎根理论的编码方法,建立了特定的核心概念与说明架构。借用民族志的深描,在单位人(包括非单位人)的认知、语言、行动及其社会结构中发现,单位人群体的行为符号及文化特征;运用主位解释方法,关注被研究对象对过程或事件的解释,强调从文化嵌入的角度分析、整理社会事实。本书所强调的深描不是对语言、认知的简单记录,而是语言与众多文化文本相互结合的构成体。描述从属于分析、情境从属于解释,理论高于材料。核心概念与架构是扎根理论的雏形,是课题展开研究的立足点。
本书的主要工作包括:第一,在研究主题上,以市场化改革、产权转变为前提对东北国有企业与工人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历时性跟踪与分析;承接研究主题,单位制度认同的情感化、认同唤醒、集体认同的转换与分化将成为进一步关切的问题。第二,以时间社会学为脉络,考察国有企业单位制度、产权模式、治理结构、企业内部权威结构(权力重心)的历史与现状,员工的“公”“私”观念、“职业精神”与行动选择等问题。第三,具体研究路径上,主要通过对企业员工日常生活的观察及访谈,微观透视与宏观分析相结合逐层深入。注意避开调查研究的困境与“尴尬”,使调查与分析具有一定的信度与效度。
经过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工业制度不仅具有工业主义工序管理的数字化、精细化、开放的市场化等属性,也存在仪式聚集、集体合作的时间与价值的共享性、公众性等特征。单位制度在变迁革新过程中应吸纳精英引领的文化传统,工业主义的共享性、公众性等特征,超越狭隘的血缘伦理,开拓脱域性,以适应时间与空间的分离。改制后国有企业构建的平等主体间、契约式的集体认同,完全区别于依附式的、以情感淹没组织的单位认同。工业主义最重要的特点(亦为结果)是“工业人分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新型国有企业与作为制度结构的工业主义相结合,为预防或解决矛盾与冲突的发生,需要进行制度层面上持续的“反思性监控”,以化解集体认同危机。货币制造了人类社会生活虚无的满足,工业主义为此推波助澜,个体常常背离终极价值。因此,需要唤醒并重塑职业精神、社会价值,使工业人与企业紧密互动,在个体价值的“自我实现”过程中塑造职业公共性、增进工业制度的集体认同,提升社会生活的共享性。
本书撰写分工如下,张晓溪主要承担前言、第一章(研究目标、方案设计、理论基础回顾部分)、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和结语部分;刘清玉负责第一章(包括案例原始资料与数据的收集整理以及问卷调查的撰写、方案实施等)、第五章以及访谈提纲的撰写。
张晓溪,2007年获吉林大学博士学位,2012-2015年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博士后,现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社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社会学理论、发展社会学和空间社会学的研究。
刘清玉,北华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社会学理论、城乡社区基层服务与治理方面的研究。
第一章 研究目标、理论回顾与研究方案
第一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价值
第二节 单位制与认同唤醒相关研究回顾
第三节 研究对象、研究方案及实施调查
第二章 单位身份与单位记忆:超稳定单位变革初的认同
第一节 历史背景与社会场域(20世纪80-90年代前期)
第二节 变革初单位认同的情感化
第三节 变迁与思考
第三章 躁动的个体与去单位化:流变单位的认同唤醒
第一节 时空场域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
第二节 流变单位的认同唤醒
第三节 启迪与反思
第四章 工业人与新国有企业:趋稳单位的认同分化与情感疏离
第一节 时空转换(2007年之后)
第二节 趋稳单位的认同分化与情感疏离
第三节 原因与影响
第五章 单位观念与单位认同的历史转换:从制度授予、情感动员到精细管理
第一节 从片面的假设说起
第二节 单位观念的制度授予
第三节 单位权威的情感动员
第四节 精细管理的型构与情感动员的摒弃
第六章 结语与探讨
附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