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陆机、王羲之、顾恺之分别在文学、书法、绘画上成为我国文艺史上的精神象征。两晋文艺的自觉、繁盛及两晋独特的政治、哲学催生出鲜明的精神与美学风格。西晋文艺主要从堕入卑俗、回归凡俗方面第一次熔铸成世俗精神和普遍的华美之风。东晋文艺从超越形式、尘俗和功利方面第一次凝塑成超越精神和明显的“清”、“淡”、“雅”美。两晋许多典型的文艺现象既促成又彰显两晋文艺的精神和美学风格。人伦日用精神缺失而关怀人性精神张扬的两晋文艺在文艺品格、思想、美学风格等方面给后世文艺以鉴戒。灵光频现的东晋文艺在文艺的哲理、山水审美、无功利的文艺及“清”、“淡”、“雅”美方面为后世文艺奠定根基、揭开序幕。
两晋文艺精神的一次整体探究
——陈志刚著《世俗与超越——两晋文艺精神新论》序
张国庆
展读志刚书稿,感到既熟悉、亲切而又陌生、高兴。大约在志刚攻读博士学位的第二年,他就选定了两晋文艺精神为题进行研究,并于2017年完成了与本书同题的博士学位论文。我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以来,注目点不在两晋,只因数年间指导志刚论文,才对两晋文艺及其精神有了一些了解。此番读他基于博士学位论文撰成的这部书稿,自然有着故友重逢般的熟悉和亲切。然而相伴而来的,还常常有一种陌生感,这是因为,他从前行文中不时会出现的一些小毛病已不多见,而书中内容明显更丰富了,自家见解更多而得当了,诸多议论也更妥帖而自如了。正是这层陌生感,令我为他高兴。人常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时隔二载,确乎要对志刚刮目相看了。
我以为,此书大约有如下一些特点。
首先,研究角度新。关于两晋文艺,学术界过去多用力于两晋文学、文艺诸多具体问题的研究,成绩虽然不小,但少有以“文艺精神”为鹄的为统摄而对之作整体之研究者。而事实上,两晋文艺与之前的建安文艺(学)、正始文艺(学)一样,是有着自身意蕴深刻而特色鲜明的文艺精神的,只不过由于两晋文艺在艺术形式方面过度用力的特点或者说偏颇被后世之人不恰当地放大,两晋整体的文艺精神遂隐而不彰。有鉴于此,志刚此书聚焦“精神”层面而多方考察两晋文艺,目的就是质疑唐代以后视两晋文艺为“狭隘”的主流认识,重新揭示两晋文艺创造的独特精神。具体说,就是要从其时文学、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综合发展兴盛的角度去研究和总结两晋形成的独特文艺精神,并由此反思学术界长期形成的以“纯文学”的眼光看待和研究魏晋南北朝之文学而少涉及其文艺精神的局限。此一研究角度,颇具新意,而从中亦可见志刚之志,殊不小矣!
其次,此书所展开的,是一种全景式的、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此书表示,其所谓“两晋文艺精神”......
陈志刚,男,1977年生,汉族,云南曲靖人,文学博士,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讲师。2000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文学学士。2000~2004年,在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第一中学任教。2007~2017年,师从著名学者云南大学教授张国庆先生攻读硕士、博士,先后获哲学硕士、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文学史、文论的教学研究,在《云南大学学报》、《学术探索》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曾获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前言001
第一章 “文艺至上时代”中的两晋文艺及其精神象征001
第一节 “文艺至上时代”中的两晋文艺003
第二节 陆机:两晋文学精神的象征005
第三节 王羲之:两晋书法精神的象征011
第四节 顾恺之:两晋绘画精神的象征014
第五节 两晋文艺精神初论017
第二章 西晋文艺的世俗精神021
第一节 西晋文艺的基本状况022
第二节 西晋文艺的世俗精神026
第三节 西晋文艺世俗精神的成因039
第三章 西晋文艺世俗精神的美学显现:华美056
第一节 尚丽的西晋世风057
第二节 华美的西晋文艺060
第四章 东晋文艺的超越精神070
第一节 东晋文艺的基本状况071
第二节 东晋文艺的超越精神082
第三节 东晋文艺超越精神的成因093
第五章 东晋文艺超越精神的美学显现:“清”“淡”“雅”之美109
第一节 东晋文艺的“清”之美109
第二节 东晋文艺的“淡”之美122
第三节 东晋文艺的“雅”之美134
第六章 两晋文艺精神个案考察158
第一节 陶渊明对东晋文艺精神的平衡158
第二节 从西晋“金谷园”的世俗到东晋“兰亭”的超越183
第三节 两晋音乐赋的新变与两晋文艺精神195
第四节 诗书画结合的初步成型与东晋文艺精神206
第五节 两晋文论的文艺精神214
第七章 两晋文艺精神的文艺史意义226
第一节 两晋文艺精神总论226
第二节 西晋文艺世俗精神的文艺史意义237
第三节 东晋文艺超越精神的文艺史意义244
附录一 西晋文学三题——兼与曹旭、王灃华二位先生商榷252
附录二 魏晋文学“失眠”场景的原因及文学史意义270
参考文献284
后记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