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题研究成果,《农村金融包容性发展的机制创新与政策研究》构建金融包容指数测算我国农村金融包容性水平,研究金融包容性发展与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之间的因果关系,实证分析放宽金融准人条件、银行业市场结构、公司治理结构及互联网金融技术等对金融包容性发展的影响效应。
《农村金融包容性发展的机制创新与政策研究》研究成果的主要贡献表现在三个方面。
本书是在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农村金融包容性发展的机制创新与政策研究》(13BJL069)结项成果的基础上修改完成。
本人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专注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比较研究,阅读了大量国外有关发展中国家小额信贷(Microcredit)、微型金融(Microfinance)、金融包容(Financial Inclusion)方面的论文、研究报告,完成了博士毕业论文《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比较研究》,最重要的研究发现是不同经济形态要求发展不同类型金融机构,以解决农村贫困地区、中小企业、弱势群体的金融需求,缩小收入差距和促进社会公平。博士毕业后一直致力于农村金融机构双重目标(财务目标与社会目标)冲突的研究。前人的大量学术研究表明,有助于减贫的微型金融在商业化过程中,出现了自身财务绩效与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冲突;对我国中小银行和中小企业的调查研究也表明,中小银行的财务绩效与社会绩效在实现过程中有此消彼长的趋势。
2012年,作者成功申报了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农村中小银行双重绩效最大化的路径研究》,课题研究中发现农村中小银行要能在自身财务可持续性与服务于贫困人群、中小企业等弱势群体中找到均衡点,有助于农村中小银行实现财务绩效与社会绩效最大化,进而解决其双重目标冲突的问题;要找到这个均衡点,需要解决信息不对称所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农村金融零散、远距离的高交易成本、弱势群体缺乏抵押物的贷款高风险等问题。国外发展中国家的已有模式如孟加拉国的乡村银行、印尼的人民银行、印度的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联结模式等表明,农村中小银行运行机制和贷款机制设计等至关重要。结合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实际,提出完善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联结的激励约束机制、以声誉机制优化农村贷款合约的设计以及以关系型信贷机制解决中小银行业务发展中的高交易成本和高风险问题。
2005年,联合国“国际小额信贷年”提出“金融包容”概念后,随着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推动,国内外学者对金融包容理论及实践案例的研究日益增加,农村金融发展的研究从早期的小额信贷、微型金融为重点,发展成近期更多关注于金融包容理论与实证的研究,重点是对其概念和金融包容度测度的研究,主要从金融需求角度搜集数据和实证分析,而从金融供给,也就是农村金融机构角度来测度和实证分析的较少。2013年在研究课题《农村中小银行双重绩效最大化的路径研究》过程中,作者基于金融供给视角从金融机构财务绩效与社会绩效协同度这一独特视角,运用系统科学的协同学理论测算金融包容指数,成功申请了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农村金融包容性发展的机制创新与政策研究》。
基于课题研究成果,本书构建金融包容指数测算我国农村金融包容性水平,研究金融包容性发展与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之间的因果关系,实证分析放宽金融准人条件、银行业市场结构、公司治理结构及互联网金融技术等对金融包容性发展的影响效应。本书研究成果的主要贡献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金融包容指数构建方法有独特价值。现有国外金融包容指数测度方法与我国统计部门可获取的数据统计口径不一致。受此局限,国内很多学者采用国际组织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或者对国外已有测度模型进行修正以适应我国实际,修改后的测度指标因数据问题可能不全面或有偏颇。本书另辟蹊径,从金融机构供给视角,运用系统科学的协同学理论,将银行等金融机构财务绩效与社会绩效的协同发展与金融包容性发展结合起来,研究表明二者具有同一发展趋势。该测度方法既能运用政府对金融机构分类的总体数据从整体上了解我国金融包容性发展情况,也能从微观视角搜寻单个银行等金融机构相关数据,了解整个国家,或者区域层面,或者单个金融机构金融包容性业务开展状况。
二是从宏微观角度研究了我国金融包容性发展的影响效应及其因素。现有文献主要从供给诱导、需求引致和社会诱因三个方面归纳总结影响因素及路径。由于影响因素较多,项目研究中主要针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大、城乡二元经济特征以及区域差距大这一结构性问题,侧重分析金融包容性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缩小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及路径,得出金融包容性发展存在结构性问题,是目前我国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主要障碍。为此,提出如下政策主张:(1)构建我国包容性金融体系要采取区域差异化战略,中西部着眼于缩小收入差距、提高教育水平及扩大就业,东部则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普及金融知识,满足弱势群体的金融需求。(2)放宽金融机构准人条件,有效改善中低收人群体的收入状况,缩小收入差距。(3)提高中西部地区银行业竞争程度和中小银行市场份额,以实现金融发展的区域均衡化。(4)优化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如提高银行的股权制衡度、增加银行外部董事、女性董事比例等,促进银行财务绩效与社会绩效协调发展。(5)依托高效率支付、云计算及大数据分析等互联网金融技术,增加对长尾客户的金融服务能力,使更多人公平接触并享受到金融服务。
范香梅,湖南邵阳人,金融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科技专项评审专家,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访问学者,现就职于广东金融学院科技金融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是科技金融,农村金融,中小企业融资,中小银行发展战略。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专项和省社科基金项目等省部级项目7项。在《管理世界》《中国软科学》《财贸经济》《国际金融研究》等刊物和SSCI源刊发表论文30多篇,在人民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专著5部。
第一章 农村金融包容性发展理论的研究成果述评
第一节 农村金融包容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述评
第二节 农村金融包容性发展水平的测度方法述评
第三节 金融包容性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其传导机制研究述评
第四节 金融包容性发展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及其传导机制研究述评
第二章 中国农村金融包容性发展水平的测度与结果分析
第一节 中国农村金融包容性发展指数模型构建
第二节 中国农村金融包容性发展水平测度
第三节 中国农村金融包容性发展水平的结果分析
第三章 金融包容性发展差异的中外比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中外金融包容性发展现状的比较分析
第二节 中外金融包容性发展水平的测度与结果比较
第三节 中外金融包容性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章 金融包容性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检验
第一节 金融包容性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统计分析
第二节 金融包容性发展与经济增长因果关系的实证检验
第三节 促进金融包容性发展与经济增长良性互动的政策建议
第五章 金融包容性发展与收入公平分配的因果关系检验
第一节 金融包容性发展与收入公平分配的统计分析
第二节 金融包容性发展与收入公平分配因果关系的实证检验
第三节 促进金融包容性发展与收入分配良性循环的政策建议
第六章 放宽金融机构准入、金融包容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
第一节 放宽金融机构准入、金融包容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机理分析
第二节 放宽金融机构准入对金融包容性发展影响的回归分析
第三节 放宽金融机构准入对收入分配影响的路径分析
第七章 金融包容性发展、创业选择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
第一节 金融包容对创业选择、收入分配的影响机理分析
第二节 金融包容性发展影响创业选择及收入分配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金融包容性发展通过创业选择改善收入分配的政策建议
第八章 银行业市场结构对金融包容性发展的影响研究
第一节 银行业市场结构影响金融包容性发展的研究假设
第二节 银行业市场结构影响金融包容性发展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促进金融包容性发展的银行业市场结构优化政策
第九章 银行治理结构对金融包容性发展的影响研究
第一节 银行治理结构影响金融包容性发展的机理与研究假设
第二节 银行治理结构影响金融包容性发展的回归分析
第三节 银行治理结构促进金融包容性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十章 互联网金融对金融包容性发展的影响研究
第一节 互联网金融影响金融包容性发展的机理分析
第二节 互联网金融影响金融包容性发展的模糊综合评价分析
第三节 互联网金融影响金融包容性发展的回归分析
第四节 互联网金融促进金融包容性发展的政策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