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研究》强调以区域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关联性为基点,从区域一体化重构视角,以新区域主义论、协同论等理论为基础搭建分析框架,将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作为研究范式,跟踪分析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生态环境协同保护问题,探索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的依据和目标,多角度、多层面、系统性分析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协同保护的实现路径,以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的顺利实现,有利于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谋求区域内地区间协同发展以缩小发展差距,实现资源要素的重新配置以达到更合理更有效的利用。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在不断推进中,即率先实现交通一体化,努力使京津冀三地实现路网高效通畅。率先进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使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率先实现产业空间布局一体化,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宗旨,开展产业转移和对接,在此过程中诞生出的雄安新区就是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示范基地,承载着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的重要使命,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现代化城市、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组成部分,以及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引擎,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以及绿色发展的经典典范。
京津冀协同发展最先要解决的是通过产业格局重组破解北京首都大城市病问题和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所以,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保护与治理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重要任务之一。京津冀需要率先进行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源于京津冀三地同属一个地理单元,气候条件、生态环境、各种资源浑然一体。而长期以来该区域资源过度开采,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尤其是严峻的大气霾污染,形成生态环境资源问题上的“荣损共俱”。因此.必须遵循新区域主义发展观,以区域生态环境的“整体性”为指导思想,通过完善“协同保护”的制度供给,有效解决京津冀区域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问题,最终形成“共建共享”的协调发展格局。
本书关注研究的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如何加强生态环境协同保护问题,特别是京津冀长期内形成的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的困局,所以需要探索促进和保障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的依据和目标,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协同保护的实现路径。从多角度、多层面系统性探讨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保护问题,以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的顺利实现,以有利于不断落实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李惠茹,1963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河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任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教育学会副会长,河北省软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研究领域为区域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国际投资。曾在《经济研究》、《财贸经济>、《经济学家》等国家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曾获得省级社科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国家统计局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出版专著2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省社科基金项目、省软科学项目等课题30余项。
前言
导论
第一章 区域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的依据
第一节 区域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的依据
第二节 区域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的驱动机制
第二章 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现状
第一节 京津冀生态环境变化及保护状况
第二节 京津冀生态环境改善进程缓慢的原因
第三节 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保护与治理状况
第三章 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的调查分析
第一节 政府层面的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保护调查分析
第二节 企业层面的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保护调查分析
第三节 民众层面的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现状调查分析
第四节 县区实体企业环境保护调查状况分析
第四章 京津冀生态发展水平的评价
第一节 京津冀生态发展水平状况分析
第二节 京津冀生态现代化发展水平的评价
第五章 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国内外区域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的经验与启示
第二节 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的必然性
第三节 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保护与建设的困难
第六章 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的路径
第一节 完善生态环境协同保护运行及管理平台
第二节 完善京津冀生态补偿体系和机制
第三节 完善京津冀区域污染治理投入体系
第四节 提升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效果
第五节 实现京津冀区域产业升级与绿色发展
附表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