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在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激发人的精神动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演绎着自身对于个体的价值逻辑。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密不可分,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论》立足于哲学价值论视角,以价值概念为问题切入点,以“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是可能的”为前提假设和逻辑主线,以历时性和现实性结合的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进行历史梳理和现实反思,对其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进行批判考察,对其表现形态和新的发展进行系统整合,力求挖掘出个体价值何以可能的核心要件,进而论证和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实现的原则和路径,并对此进行客观评价。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强调要坚持“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对人的问题的关注。唯物史观认为,个体是组成社会有机体的基础和细胞,社会是个体实践活动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首先是一个个处于社会关系中发展变化着的“现实的个人”,“现实的个人”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逻辑起点。有人针对这一选题曾提出过这样的疑问,说“现代社会都个人主义泛滥了,怎么还能研究个体价值”?提出这一质疑的人本身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误解。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并不代表提倡个人主义,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当今社会中的个人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物质世界的极端丰富与精神世界的极度贫困,传统道德的解构和断裂的加剧与新价值的重构和整合的缺失,西方价值观的强势渗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黯然失语,个人主义的泛滥与集体主义的缺位的矛盾日益突出。处于种种撕裂状态中的个体,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自己释疑解惑、解决精神世界的矛盾和价值观的冲突,完善道德品质、构建精神家园;期待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深入人的内心、触及人的灵魂、关注人的成长、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特别是在当今社会,信息化、大数据等科技进步,为人们的发展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使数字化生存中的每个人面临新的困惑,思想政治教育在大数据时代应当如何为个体释疑解惑,如何帮助个体适应数字化生存方式,克服人的虚无存在、提升人的“幸福感”“获得感”等,这些都是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大现实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这一选题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其研究的现实意义重大。
付安玲撰写的专著以价值论为理论分析工具,立足于当代社会中人的发展困境以及大数据时代人的数字化存在的现实,以历史探源和现实反思为论证前提,建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人学和现实问题的理论关联与现实关系,深入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在个体的生命存在、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三个层面的价值表现,并尝试探讨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体数字化生存的新价值;针对个体自身发展的差异性和价值实现程度不同,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在纵向上划分为四个层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唤醒应有的价值理性、达成高度的价值自觉和实现全面的价值自由。四个层次相互渗透、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是从感性到理性,从自发到自觉,从内化到外化、从必然到自由的过程;深入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弱化的深层原因。指出了以往不少研究成果只是从个体价值被忽视的现象出发,经验地得出应当重视个体价值,却没有从哲学意义上探寻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在认识论上将价值问题等同于事实问题,导致在方法论上把本来应该关注人的个性和主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科学主义的教育,采取标准化、“去个性化”的方法,必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空场”。上述观点,大多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进行的首次探讨,也是本专著的创新点所在。
付安玲是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指导的第一位博士生,该专著是在她的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她在考虑论文选题时,从我提供的几个选题中,选中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论,准备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到底在什么样的意义上体现了个体价值,该如何厘清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科学内涵,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具有哪些价值,这些价值内在关系如何,特别是在信息技术革命大发展,大数据、自媒体等信息技术大进步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之于信息社会大潮中的个体,对于他们的数字化生存又具有怎样的价值,怎样去构建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我非常欣慰,同时也有几分担心。欣慰的是,个体价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研究值得关注的方面,特别是在当今社会,人的发展问题面临严峻考验的这一特殊时代背景下,以此为主题进行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重大现实意义。
付安玲,山东青州人。2006年硕士毕业于浙江大学法学院,2016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始人之一张耀灿教授。现任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前沿问题研究。近年来撰写的《大数据助力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及提升路径》等10余篇文章发表于《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学术期刊,其中CSSCI来源期刊9篇、北大核心2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3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和省部级项目10多项。
序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路径
四、分析框架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界说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科学内涵
一、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内在规定
二、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相关概念辨析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类型
一、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二、潜在价值和显在价值
三、工具价值和目的价值
四、认知价值和发展价值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特征
一、多样性与特殊性凸现
二、超前性与滞后性共生
三、有效性与有限性同在
第四节 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本质
一、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主体与客体
二、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本质在于客体主体化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历史演进与现实反思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历史考察
一、西方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发展与嬗变
二、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争辩与追求
三、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批判与超越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人学解读
一、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奠基与萌生
二、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演进与勃兴
三、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发展与创新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现实反思
一、现代社会发展悖论导致个体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变化
二、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是对现实的积极回应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理论基础
一、人的需要理论
二、人的本质理论
三、人的主体性学说
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唯物史观确证
一、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逻辑起点——现实的个人
二、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根本目标——每个人的自由全面
发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实现之路——每个人的解放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实践依据
一、人的主体性发展的需要
二、人的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三、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三种样态及新发展
第一节 个体存在的三个维度
一、个体的生命存在维度
二、个体的社会存在维度
三、个体的精神存在维度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三种样态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个体的生命存在维度具有的价值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个体的社会存在维度具有的价值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个体的精神存在维度具有的价值
第三节 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新发展
一、准确把握大数据的科学内涵
二、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新境遇
三、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体数字化生存的新价值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实现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实现的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二、主体性原则
三、整体性原则
四、发展性原则
五、层次性原则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实现的层次性和标志
一、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实现的层次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实现的标志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实现的路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遮蔽
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实现的路径选择
第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评价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评价的主体与客体
一、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评价的主体
二、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评价的客体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评价的原则和标准
一、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评价的原则
二、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评价的标准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评价的方法
一、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
二、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
三、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四、整体评价与个性评价相结合
五、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结束语 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贴地飞翔”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