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是古代鲜卑人的后裔,人口190481人,主要分布在辽宁、新疆、吉林、黑龙江等地。锡伯族以农为主,信仰萨满教、佛教,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擅长射箭,受教育程度较高。新疆的锡伯族较好地保留了自己的文化,还疏通汉、维吾尔、哈萨克、饿罗斯等多种语言。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丛书:锡伯族》介绍了该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文化故事等内容。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丛书:锡伯族》力图从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用准确、科学、生动的语言,全方位描述和展现各少数民族灿烂辉煌的历史和现状,编织出一幅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全家福”。《中国少数民族人口丛书:锡伯族》从锡伯族的起源和变迁、社会组织与风俗习惯、民族英雄、人口发展、婚姻与家庭、生产方式与经济结构、文化等多个方面向读者介绍了该民族。
如果把一个民族比作一颗星星,那我们就是生活在一个繁星满天的世界。当今世界上有约3000个民族,分布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绝大多数国家由多个民族组成。中国也是同样,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族人民密切往来、交流融合、团结奋斗、休戚与共,形成了一个伟大的强盛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开发了祖国的美好河山,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有56个成员,其中有55个是少数民族。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人口一直持续增长。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353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1%。2010年进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少数民族人口总量达到了1.14亿,几乎是1953年的3倍,占到了全国13.4亿人口的8.5%。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相差较大,如壮族有1693万人,回族1059万人,满族1039万人,维吾尔族1007万人,而赫哲族只有5354人,塔塔尔族3556人,独龙族6930人。中国各民族的人口分布呈现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居住;许多少数民族既有一块或几块聚居区,又散居全国各地。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大都地广人稀,资源富集。少数民族地区的草原面积,森林和水力资源蕴藏量,以及天然气等基础储量,均超过或接近全国的一半。全国2.2万多公里陆地边界线中的1.9万公里在民族地区。全国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中民族地区占到85%以上,是国家的重要生态屏障。中国各民族的起源和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有着本土性、多元性、多样性的特点,五彩缤纷,丰富多彩。
要全面认识中华民族,就要从认识每一个民族开始。正是从这个理念出发,我们编写了这套《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大型系列丛书,力图从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用准确、科学、生动的语言,全方位描述和展现各少数民族灿烂辉煌的历史和现状,编织出一幅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全家福”。
编写这样一套大型系列丛书,难度非同一般。几经论证和深入研讨,最终形成了编写大纲,这套丛书各个分卷的作者绝大多数由少数民族作家担任,他们不仅熟悉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而且对本民族有深厚的感情。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人口计生委和中国人口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作者们历经数年,几易其稿,终成此书。值此丛书出版之际,我们衷心地祈愿这幅“全家福”能为民族的交流和团结,为中国的文化建设,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一份微薄的贡献。
翟振武
2012年5月于北京
葛丰交,1953年10月生、锡伯族、新疆巩留人,新疆民委(宗教局)民族宗教丛书编辑室主任、副研究员,兼任新疆人民政府应急管理专家组成员、新疆政协文史专员、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理事等。发表论文70余篇、15篇论著获社科成果奖。独著或与人合作出版著作17部、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省部级社科课题24项。葛维娜,新疆少数民族古籍办公室编辑、锡伯族。
综述
第一章 起源和变迁
第一节 从嘎仙洞走出来的民族——锡伯族
第二节 西迁之歌
第三节 塞外江南: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
第二章 社会组织宗教信仰
第一节 社会组织
第二节 宗教信仰
第三章 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第一节 民族体育
第二节 语言文字
第三节 锡伯族文学
第四节 锡伯族艺术
第五节 锡伯族的田园生活
第四章 锡伯族人口状况
第一节 明朝至民国时期锡伯族人口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锡伯族人口
第五章 婚姻家庭节 日
第一节 家庭、家谱、礼仪
第二节 婚姻、丧葬、生活习俗
第三节 传统节日
第六章 教育科技全面发展
第一节 锡伯重书香
第二节 科技及成果
第七章 民族经济与生产
第一节 早期经济——狩猎和捕鱼
第二节 交通运输和生产工具
第三节 西迁锡伯人兴修水利屯垦造田
第四节 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