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课题组由12位专家组成,首席专家是中国人民大学陈岳、同济大学门洪华、吉林大学刘清才。 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重要分支,同时也是一门具有跨学科性质的社会科学学科。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国际体系中各行为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主要研究国际体系、国际行为体、国际政治关系及其一般规律。其中国际体系是宏观系统和总体环境,国际行为体是研究的核心要素,国际政治关系是研究的主要内容,一般规律是研究的重要目的。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全面介绍国际政治学的基本思想和重要理论,分别对国际体系、国际行为体、国际政治发展的动力、国际冲突与合作、区域化和全球化等基本范畴和重要领域进行梳理和分析。通过本书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把握国际政治的发展变化及其一般规律。因此,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政治学类各专业本科生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又可作为其他相关学科专业通识课程教材,还可作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培训学习的参考教材。
编写课题组由12位专家组成,首席专家是中国人民大学陈岳、同济大学门洪华、吉林大学刘清才。
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重要分支,同时也是一门具有跨学科性质的社会科学学科。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国际体系中各行为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主要研究国际体系、国际行为体、国际政治关系及其一般规律。其中国际体系是宏观系统和总体环境,国际行为体是研究的核心要素,国际政治关系是研究的主要内容,一般规律是研究的重要目的。
《国际政治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全面介绍国际政治学的基本思想和重要理论,分别对国际体系、国际行为体、国际政治发展的动力、国际冲突与合作、区域化和全球化等基本范畴和重要领域进行梳理和分析。
通过《国际政治学》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把握国际政治的发展变化及其一般规律。
因此,《国际政治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政治学类各专业本科生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又可作为其他相关学科专业通识课程教材,还可作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培训学习的参考教材。
绪论
一、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二、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
三、国际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四、学习国际政治学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 国际政治学思想与理论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国际政治思想
一、世界历史和世界体系思想
二、政治经济相互作用思想
三、民族平等与民族独立思想
四、战争与和平思想
第二节 国外国际政治学主要理论
一、现实主义理论
二、自由主义理论
三、建构主义理论
四、其他国际政治理论
第三节 中国特色的国际政治思想与理论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际政治思想
二、中国共产党的国际政治思想
三、中国学派的国际政治理论探索
第二章 国际体系
第一节 国际体系及其特征
一、国际体系的界定
二、国际体系的形成
三、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
一、国际体系的结构与国际格局
二、国际格局的类型
三、国际格局的转型
第三节 国际体系与国际秩序
一、国际体系的规则与国际秩序
二、国际秩序模式
三、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三章 国际政治行为体
第一节 国际政治行为体的形成与发展
一、国际政治行为体的形成
二、国际政治行为体的发展
三、国际政治行为体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国家行为体
一、国家行为体的类型
二、国家行为体的基本特征
三、国家行为体对国际体系的影响
第三节 非国家行为体
一、非国家行为体的类型
二、非国家行为体的基本特征
三、非国家行为体对国际体系的影响
……
第四章 国际政治发展的动力
第五章 国际冲突
第六章 国际合作
第七章 区域化与区域主义
第八章 全球化与全球治理
阅读文献
人名译名对照袁
后记
《国际政治学》:
1.古典自由主义
在国际政治学界,古典自由主义(或称理想主义)的经典表达是威尔逊主义。威尔逊提出的建立“世界和平的纲领”的演说——“十四点计划”——最重要的两点分别是第一点和第十四点。第一点主要针对俄国与德国之间达成的秘密协定,提倡外交的“公开性”原则:国家之间应当开诚布公地签订协议,拒绝私下达成的交易。第十四点呼吁:必须在某些特殊契约条款下,为大小国家同样获得保证的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之目标,构筑一个普遍的国家联盟。威尔逊所构想的一个高效、可靠的国家联合组织,旨在为世界各国不受限制地共同利用海上通道提供保障,防止因违反和约而引起的战争。威尔逊的“十四点计划”集中体现了一种自由主义世界观,同时也反映了英、美两个希望维持现状的“既得利益国”的愿望。
2.商业自由主义
商业自由主义在国际政治学界的兴起具有深厚的经济学基础。亚当·斯密创立自由放任经济学派的目的,是为了消除国家对经济事务的控制。商业自由主义在国际政治学界的主要理论体现是贸易和平论。贸易和平论的核心观点是,自由贸易是实现国家财富增长的一种较为和平的方式,也是国家间发展和平关系的保证。这一论点与康德对商业精神的推崇具有相似之处。在《永久和平论》一文中,康德强调指出,“商业精神与战争无法共存,并且它迟早会支配每一个民族。”①人们应该正确看待贸易和平论的狭隘性。自由贸易在促进和平因素发展的同时,也有可能诱发国际冲突。自由贸易并不意味着必然导致和平,它不能独自成为国际和平的最后保障。
3.共和自由主义
共和自由主义在西方国际政治学界的主要表现之一是“民主和平论”。从国际政治研究的角度看,康德的“永久和平思想”是“民主和平论”的理论原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威尔逊对自由主义的“国际主义”思想作出进一步发展,提出了“通过制度保障和平”的基本理念。1919年,奥地利学者熊彼特提出“民主的资本主义能导致和平”的基本命题。1976年,斯莫尔和辛格首次对“民主导致和平”这种现象作出经验性描述。1983年,在《康德、自由主义遗产与外交事务》一文中,迈克尔·多伊尔从理论的高度正式提出“民主和平论”。1993年,布鲁斯·拉西特在其著作《把握民主和平:冷战后世界的原则》中对“民主和平论”作了系统论述。“民主和平论”的主要观点包括:第一,民主国家之间从来没有(或很少)发生战争;第二,考虑到民主的原则和理性,民主国家之间即使偶尔发生战争,也是有一定限度的;第三,与民主国家相比,非民主国家更加好战,战争多发生在专制国家之间。第四,“民主国家”不回避与“非民主国家”之间的战争。冷战结束以来,“民主和平论”在西方国际政治学界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三、建构主义理论
在国际政治学界,建构主义发展势头最快而又最为复杂。建构主义内部呈纷争之态势,有常规派与批判派、现代派与后现代派之争,也有激进派、温和派、现代派以及女性主义派之争,等等。其中,亚历山大·温特所提出的建构主义属于比较温和的一支,也是目前最为成熟和最具影响力的一支。
1.发展过程
建构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际政治学界继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之后出现的第三个重要理论流派。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90年代初期受到重视,90年代中后期成为强劲学派。在《国际组织》纪念创刊50周年之际,该杂志分别邀请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的三位代表性学者克拉斯纳、基欧汉和卡赞斯坦主编1998年秋季号专辑。三位作者合作撰写了长篇论文《世界政治研究50年:探索与争鸣》,①认真总结三大学派之间的辩论。这篇论文一经发表,立刻在国际政治学界引起轰动,标志着上述三大学派在国际政治学界已经形成三足鼎立的辩论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