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区域公共管理理论探讨
第一章 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缘起与发展
一 区域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
(一)“区域”
(二)公共管理学科中的“区域”
二 区域公共问题与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缘起
(一)区域公共问题的意涵及其相关范畴
(二)区域公共问题的凸显及其渊源
(三)政府治理形态的结构转型
三 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发展与路向
(一)国外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发展
(二)中国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基本路向
第二章 区域公共产品及其供给
一 区域公共产品的概念、特点与类型
(一)公共产品的定义及其类型
(二)区域公共产品的特点与分类
(三)影响区域公共产品界定和分类的其他因素
二 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
(一)区域公共管理中的行动者
(二)区域公共管理主体的构成
(三)国际层面的区域公共管理主体
(四)国内层面的区域公共管理主体
三 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
(一)区域公共产品需求的“政治市场”
(二)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
第三章 区域发展中的政府间竞争
一 区域政府间竞争概述
(一)区域政府间竞争
(二)影响区域政府间竞争的主要因素
(三)政府间竞争的三种理论模型
二 区域政府间竞争的动态分析
(一)创新、模仿与科勒门问题
(二)一个被忽略的维度:创新策略的模仿成本
(三)竞争的三种形态及其演绎
(四)案例:地方的招商引资大战
三 区域政府间竞争的三种形态
(一)对抗的竞争
(二)差异化竞争
(三)合作的竞争
第四章 区域发展中的政府间关系协调
一 政府间关系的基本涵义
(一)“政府间关系”概念的提出
(二)国内学者对政府间关系的研究与争论
(三)国内政府间关系的研究模式与方法
(四)研究国内政府间关系的意义
二 传统体制下的政府间关系
(一)传统体制下的政府间纵向关系
(二)传统体制下的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
三 体制转轨中政府间关系出现的问题
(一)我国政府间纵向关系的发展及其问题
(二)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发展及其问题
四 政府间关系协调的对策思路
(一)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协调
(二)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的协调
第五章 区域不平衡发展研究的新视角
一 区域不平衡发展的三种“非经济因素”解释
(一)问题的提出:寻找区域不平衡发展的“非经济因素”解释
(二)区域不平衡发展的三种“非经济因素”解释
(三)简要评述
二 发展权的失衡与区域不平衡发展
(一)产权的地方化及其政治效应
(二)地方政府的发展权集合:理论源流与概念解释
(三)地方发展权的失衡:区域不平衡发展的一个理论假设
二 发展权失衡的解释逻辑
(一)“追赶型现代化”与地方政府发展权失衡的一个解释逻辑
(二)区域非均衡发展与“发展型地方主义”的兴起
(三)压力型体制与产权的地方化
四 发展权失衡的表征:政府问财政关系的考察
(一)问题的提出:地方财政权利的区域分化
(二)地方财政权利区域分化的表征
(三)制度供给失衡与地方财政权利的区域分化
第六章 流域网络治理机制
一 网络治理机制在流域公共治理中的适用
(一)科层制治理机制的优势与不足
(二)市场机制的优势与不足
(三)网络治理机制的特点及优势
二 发达国家的流域网络治理机制
(一)建立符合流域特性的水污染治理体制和协调机制
(二)构建流域综合开发机制,实行流域水污染的有效防治
(三)采取多种激励性经济手段,推进政府企业社会的伙伴治理
(四)为污水处理产业化建立有效的资金和技术保障机制,推进公私伙伴治理
(五)注重流域治理的科学论证与公众参与,形成了社会共同治理机制
三 我国流域水污染治理机制的现状
(一)政府作为单一治理主体,存在明显的行政分割和权责利不清
(二)以管制手段为主的相对单一治理手段,造成体制性失效
(三)流域水污染治理过程中缺乏公众参与机制
(四)流域水污染治理的相关制度性安排不完善
四 流域网络治理机制的引入及基本框架
(一)引入流域网络治理机制的现实意义
(二)流域网络治理机制的基本框架
下篇 区域公共管理实践范例
第七章 欧盟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经验
一 多层次、网络状治理的区域协调体系
(一)纵向上多层次的区域协调机构
(二)横向网络上的区域协调组织
二 多样化的区域协调模式
(一)问题区域治理模式
(二)创新区域模式
(三)跨境合作模式
(四)流域治理模式
三 多管齐下的区域协调手段
(一)完备的法制手段
(二)精细的经济手段
(三)规范的行政手段
四 启示与建议
(一)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法制基础
(二)探索新的区域划分框架和多元化的区域协调发展模式
(三)采用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区域协调手段
(四)慎重处理好行政区划改革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八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一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进展
(一)建立动因
(二)建设目标
(三)初步进展
二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中的区域公共治理要求
三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合作方面的问题
(二)民间合作方面
四 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公共治理的对策
(一)建立和完善政府间经济合作机制
(二)推动民间力量参与,发挥非政府合作机制的作用
第九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实践
一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背景和进程
(一)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 (GMS)的背景
(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
二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机制和特点
(一)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内容
(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运行机制
(三)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特点
三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问题与对策
(一)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存在的问题
(二)推进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政策建议
第十章 英国区域政策的变化趋势及其启示
一 英国产业政策的变化轨迹
(一)20世纪以来英国产业政策的变迁
(二)英国区域政策实施的实际效果
二 英国区域政策变迁的依据分析
(一)工业化阶段Ⅰ:区域和产业的“双重集聚”时期
(二)工业化阶段Ⅱ:区域和产业的“双重扩散”
(三)“后工业化”时期:区域和产业的“双重再集聚”
三 英国区域政策变迁走向启示
(一)区域政策失效的原因分析:不同步的区域扩散和产业扩散
(二)关于区域政策的差异化
(三)关于内生的区域增长机制
第十一章 长三角区域合作的进程与展望
一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特点
(一)区域内各城市良好的经济地位为经济一体化提供了基础性平台
(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该地区经济的国际化紧密联系
(三)长三角一体化的过程与以上海为中心的世界第六大都市圈 (群)的建设紧密结合
二 长三角区域合作现状
(一)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意识基本形成
(二)区域内地方领导人高层会议定期召开已形成制度
(三)长江三角洲的区域政府合作进入实质性的发展阶段
三 长三角区域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招商引资中的恶性竞争,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
(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导致资源的浪费
(三)产业结构趋同,缺乏合理分工
(四)整体竞争能力削弱,亟待产业结构调整
四 长三角区域合作的未来展望
(一)促进长三角一体化的组织机构建设
(二)加强长三角区域合作的法制协调
(三)建立科学的地方政府官员的绩效评价体系
(四)发挥企业在区域合作中的重要作用
(五)建立长三角自由贸易区
第十二章 泛珠三角区域政府的合作与创新
一 泛珠三角区域政府合作的背景
(一)泛珠三角区域政府合作的宏观背景
(二)泛珠三角区域政府合作的历史基础
二 泛珠三角区域政府合作的现状
(一)泛珠三角区域政府合作的制度安排
(二)泛珠三角区域政府合作的主要方式
三 泛珠三角区域政府合作的创新
(一)合作理念的创新:从行政区行政到区域公共管理
(二)合作模式的创新:从各自为政到联合治理
(三)合作机制的创新:从科层制到网络制
(四)合作规范的创新:从人治到法治
(五)合作政策的创新:从内部政策到区域公共政策
第十三章 广东促进东西两翼和山区发展的实践探索
一 广东东西两翼和山区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十五”以来东西两翼和山区发展现状
(二)东西两翼和山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东西两翼和山区发展滞后的成因分析
二 “十五”期间东西两翼和山区发展的政策评估
(一)发展的政策成效
(二)发展的主要经验
(三)有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三 国内外解决区域发展差距的经验和启示
(一)国外主要发达国家的基本经验
(二)国内发达省份的主要举措
(三)几点启示
四 东西两翼和山区发展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一)东西两翼和山区发展的基本思路
(二)加快东西两翼和山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三)值得研讨的几个政策问题
后记
显示部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