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与世界同步迎来了电脑化浪潮,汉字得以输入计算机,中文字体设计在经历了雕版印刷、铅活字印刷、玻璃板技术(手动照相制版、激光照相制版)阶段之后,得以在数字媒介的平台上展开,这意味着中文印刷字体设计在电脑时代的延续以及中文数字字体设计新时代的开启,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意义。
吴轶博,设计学博士,教授,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视觉传达系主任。多年来从事设计教学、设计实践工作,专业获奖百余项,曾主持参与国庆60周年、70周年吉林省彩车、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吉祥物设计、第六届亚洲冬运会、上海世博会吉林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冬季运动会、国家艺术基金视觉形象设计等大型项目设计。2013年开始致力于信息时代下中文数字字体的设计与研究,发起了《技术与人文的融构——中文数字字体设计、应用与嬗递研究》课题研究,Adobe全球字库“思源宋体”设计师之一。
绪论
第一章技术与人文的融构——中文数字字体设计研究的基点
第一节技术与人文的关系概述
第二节中文数字字体设计中的技术与人文“积淀”
第二章中文数字字体的历史积淀(1959-1974年)
第一节影响字体排印进程的技术沿革
第二节中文印刷技术革新的推进
第三节中文数字字体的原始母型
第四节印刷字体设计审美范式的时代表征
第三章中文数字字体的初步形成(1975-1990年)
第一节我国出版印刷业全新图景的开启
第二节技术变革下中文字库与特殊样式的产生
第三节技术转型下字体设计美学现代性的构建与审美危机
第四章西文数字字体的启示——Adobe技术主导下的西文数字字体的新世代(1985-1990年)
第一节改变字体设计与传播的核心技术的发展
第二节推进西文数字字体设计发展的要素
第三节Adobe技术主导下的数字字体实践
第四节西方数字字体技术与美学观念的互动
第五章中文数字字体的融汇发展(1991-2000年)
第一节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东西字体技术的汇流
第二节技术性与艺术性的双重探索——中文字库的产业化、专业化发展
第三节大众文化的兴起对数字字体设计的影响
第六章中文数字字体的成熟与未来建构(2001年至今)
第一节数字媒体技术下中文数字字体“屏”面空间的全新探索
第二节屏幕媒介对中文数字字体设计的影响
第三节技术与人文的融构——开放性的建构与传统意识的回归
总结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