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编号15YJA740062))的结项成果。本研究以认知语言学、功能语法及现代句法等相关理论为分析工具,基于对马建忠等先贤关于先秦字词的语义、语法特性的研究成果的整理,对先秦文献《荀子》中句法层面“之”字和“其”字结构中的名物化、词汇层面“者”字和“所”字结构中的名物化以及无形式标记的动词(“为”“有”)和形容词(“明”“利”)的名物化等多种情形进行了穷尽性考察,形成了各类名物化更为真实的深层认识,并就名物化的语义基础、认知动因、及心理机制等认知理据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探讨。结论客观、新颖且可信。
张俊(1967,5),男,汉族,博士,教授,河北工程大学教学名师,中国语用学会理事,河北省高等学校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河北省翻译协会理事,河北工程大学语言研究所所长及荀子研究所副所长。长年从事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外语教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发表核心期刊语言学类论文多篇,曾获得省教学成果奖、省教育科研成果奖及省翻译成果奖。作为主持人完成的语言学课题包括: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及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语言文字专项课题。
第一章 名物化及其相关研究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词的概念界定
一 国外关于词的概念
二 国内关于词的概念
三 古汉语中词的界定
第二节 词类的划分
一 他山之石
二 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
三 古汉语的词类划分
第三节 名词范畴及其成员
一 两种范畴观及其对词类划分的影响
二 名词范畴及其成员
三 古汉语的名词家族
第四节 名物化的实质
一 名物化的缘起
二 名物化的思辨
三 名物化的实质
四 古汉语中的名物化
第二章 本书研究的理论框架
第一节 本书研究的理论视角
一 非范畴化
二 词汇化和语法化
三 连续统
四 本体隐喻和概念转喻
第二节 本书研究的目标、任务、路线和方法
一 研究目标和任务
二 研究路线和方法
第三章 “之”字结构中的名物化
第一节 “之”字用法概况
一 马建忠的观点
二 其他学者的观点
三 本书的观点
第二节 “主之谓”结构中的名物化
一 “之”字的“取消句子独立性”功能
二 “之”字功能争鸣
三 陈国华(2009)的“名词性非定式谓词短语”观
四 “主+之+谓”结构的功能考察
五 “之”字性质再讨论
六 小结
第三节 其他“之”字结构中的名物化
一 “之”字标记的定中结构
二 “之”字标记的受事前置结构
三 “之”字标记的状中结构
四 “之”字标记的定语后置结构
五 “之”作指示代词
六 小结
第四章 “其”字结构中的名物化
第一节 “其”字用法概况
一 马建忠的观点
二 其他学者的观点
三 本书的观点
第二节 《荀子》中“其”字用法考察
一 《荀子》中“其”字用法统计
二 《荀子》中“其”字用法考释
第三节 《荀子》“其”字结构中的名物化
一 “其”作人称代词
二 “其”作物主代词
三 “其”作指示代词
四 “其”字其他结构
五 小结
第五章 “者”字结构中的名物化
第一节 “者”字用法概况
一 马建忠的观点
二 其他学者的观点
三 小结
第二节 《荀子》中“者”字用法考察
一 先秦“者”字用法再分类
二 《荀子》中“者”字用法统计
三 《荀子》中“者”字用法考释
第三节 《荀子》“者”字结构中的名物化
一 “VP+者t”结构
二 “VP+者s”结构
三 “者”字存格结构
四 “者”字组合结构
五 小结
第六章 “所”字结构中的名物化
第一节 “所”字用法概况
一 马建忠的观点
二 其他学者的观点
三 本书的观点
第二节 《荀子》中“所”字用法考察
一 《荀子》中“所”字用法统计
二 《荀子》中“所”字用法考释
第三节 《荀子》“所”字结构中的名物化
一 “所”字语义发展及其句法功能
二 “所”字结构中的名物化
三 小结
第七章 零标记名词化
第一节 零标记动词名词化
一 “为”的名物化(687例)
二 “有”的名物化
三 小结
第二节 零标记形容词名词化
一 “明”的名词化
二 “利”的名词化
三 小结
第三节 名词化的认知理据
一 名词化的形式表征
二 名词化的语义基础
三 名词化的动因和机制
附录
表一 《荀子》前24篇中的“之”字用法统计
表二 《荀子》前24篇中的“其”字用法统计
表三 《荀子》前24篇中的“者”字用法统计
表四 《荀子》前24篇中的“所”字用法统计
参考文献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