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槽马》少有的工业题材好小说,荡气回肠的企业发展生死书!
《卧槽马》化工企业从业者,满怀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的回望之作!
《卧槽马》505厂本作为备战的三线工厂营建,却赶上了军转民浪潮,转产成为化肥厂。退伍军人黄政勇领导工人,靠着热情和韧劲,开创了化肥厂的基业。吴英俊、姜大民、刘梦娜、刘招娣等工厂里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也伴随着工厂的发展成长、成熟,收获了家庭。
但是,化肥厂的飞速发展,也滋生了腐败。化肥厂逐渐衰败,黄政勇遗憾隐退。第二代企业家吴英俊、姜大民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遏制了工厂的颓势。工厂日新月益,化肥厂人的下一代也逐渐成才。
在城市化进程中,化肥厂又遇到了新时代的新问题。这次,吴英俊果断改革,化肥厂也开启了发展的新篇章,向着百年企业的梦想进发!
《卧槽马》全景式展现化工企业白手起家、筚路蓝缕,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澎湃历史!
《卧槽马》站在时代风口,看两代企业家不忘初心、逐浪前行!
一部难得的工业题材好小说(序)
李寿生/文(中国化工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
工作之余,我喜欢翻看一些文艺作品。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艺创作呈现一片繁花似锦的春天景象,各种题材的文艺创作十分繁荣。但在众多的文艺创作中,工业题材的作品较少,工业题材的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更是凤毛麟角。
前不久,我的好朋友湖北宜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陈刚,十分高兴地给我送来他创作的长篇小说《卧槽马》,并希望我给他的作品写个序,理由是:您既是行业作家协会的名誉主席,又是行业协会会长,不能推辞!
盛情难却。我从未给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写过序。既然无法推辞,就必须有认真的态度。我用了几个整天的时间,认真把《卧槽马》读了两遍。小说的开篇就把我吸引住了,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我是一口气读完的。两遍读完,掩卷沉思,梳理我的读后感。有两点突出的感受:一是故事真实,二是语言凝练。
首先,说说真实。《卧槽马》的真实反映在三个方面:
一是行业发展背景真实。卧槽马写的是一个化肥厂的发展历史,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行业发展的历史背景。我国化肥工业的发展,有一个十分生动曲折的大背景。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化肥极度短缺,为了解决我国农业的急需,全国化肥工业一片大干快上的景象,县县都办化肥厂。要想当县长,先进化肥厂,就是当时化肥工业红火的一句时髦流行语。九十年代,随着大化肥尿素项目的引进,随着小化肥的改造,随着我国化肥工业的技术进步,我国化肥工业市场由短缺走上了需求基本平衡,化肥厂门前车水马龙火爆抢购的局面已经成为历史。到2000年前后,我国化肥工业出现了严重产能过剩的局面,产大于销的局面迫使全行业走上了一条去产能、淘汰落后的境地。我国化肥行业由极度短缺,到产需基本平衡,再到产能严重过剩,这就是我国化肥行业发展的大背景,在这个大背景下,化肥企业都经历了极度富有,到过紧日子,再到大浪淘沙、淘汰落后、转型升级的巨变曲线。《卧槽马》真实地反映了在这样一个惊心动魄背景下,一个典型化肥厂摸爬滚打的日子。
二是企业改革主线脉络真实。《卧槽马》紧紧围绕一个由年产十万吨硝铵厂转型为碳铵化肥厂,又由碳铵化肥厂改造为尿素工厂。一个由全民所有制的峡湾化肥厂改制为泰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再由国有公司改制为资本上市公司,生动描写了卧槽马化肥厂由兴到衰,再由衰到兴的全部改革发展历程。改革发展的利益冲突,引发了企业内外上上下下群体各种矛盾,竞争上岗、下岗分流、人员调整、职务变迁以及企业围墙内外的兴衰变化等等,矛盾展开自然生动、矛盾冲突真实可信。卧槽马化肥厂其实就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完整历程的一个生动典型,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跃然纸上、活灵活现,十分难能可贵。
三是人物性格塑造真实。小说围绕着卧槽马化肥厂三个主要人物黄政勇、吴英俊、姜大民的命运,塑造了刘梦娜、刘招娣、王友忠、王怀亮、胡远方、马雪花、马海燕、张建新、艾新华等一大批有血有肉、性格各异,与化肥厂内外有着密切联系的鲜活人物群体。他(她)们的命运既同化肥厂的兴衰密切相关,又同时代命运息息相关。黄政勇、吴英俊、姜大民的职务变化,刘梦娜、刘招娣的家庭生活,王友忠、王怀亮的社会关系,胡远方、马雪花的命运风雨……构成了一部生动的社会生活百科全书,化肥厂年轻人同周围农民的利益关系,化肥厂内部丰富的人文生活,化肥厂变革前后利益冲突,都充分反映出了作者对工厂生活的深入观察和生动提炼。
其次,说说语言。《卧槽马》的语言,具有十分简洁凝练和准确生动的特点。
小说的开头,用引子开篇介绍了卧槽马的悠久历史和千年不变的来头。一个短短的开篇,就把卧槽马沧桑的历史、惊艳的典故、家族的更迭、独有的特产还有小说人物王麻子等全部推出,把这样一个内涵丰富、纷繁杂乱的历史,丰富的人文遗产,长篇故事的铺垫,娓娓道来,语言干净利索、紧扣心弦、引人入胜,充分反映了作者老练的文字功底。
人物情感的描写,更是细致入微,催人泪下。有人讲,能打动人心的只有人心。在姜大民癌症住院期间,描写在病床上同陪夜的刘梦娜那段感人肺腑的夫妻对话,更是情真意切、肝肠寸断。
第二天晚上,他要刘梦娜陪夜。他把床匀出来一半,要刘梦娜陪他在床上躺着。刘梦娜说床太窄了,我怕碰着你,还是睡行军床上,靠着你的床,行吗?姜大民固执得像孩子,顽皮上脸地说,我就要嘛。两个人把病床填得满满当当,骨肉相嵌,找不到半点余地。姜大民仍习惯性地把一条胳膊从枕头下面伸过去,绕成一个温柔的陷阱,托住刘梦娜的脖子,凹凸相扣,严丝合缝。就算不说话,表皮下涌动的血液也能让身体的温度烘暖他们的爱情。姜大民的眼睛泊在泪水里,一动不动。他是不敢动,一动就要溃堤。但他的嘴动了,声音发颤地说,你将来要是找到伴了,也会让他这么抱着你睡觉吗?他像把一把刀子捅到她心里又搅动了一下,这把刀子似乎带着某种企图。刘梦娜的心在猛烈抽搐,眼泪喷涌而出,她用手捂着嘴,浑身瑟缩,不让声音发出来。姜大民明知道不该问也不能问,一张口就会撕开一道鲜血淋漓的口子,里面的爱有多深,疼就有多深。她怎么回答都是舍生忘死的表态,多么的残酷。刘梦娜成了寒冬腊月还埋在淤泥里的半截残藕,心里都是洞,另外连着丝的半截藕不见了。她会去找吗?她仿佛正夹杂在生死之间。姜大民愧疚地侧过半个身,另一只手环过来,把她整个人都搂在怀里,像附在她身体上的一个壳,包住了她。她捂着胸口像捂着伤口,索性痛到底吧。她泣不成声地说,大民,我不会去再找,你就在那边安心地等着我吧。
语言的魅力,就在于情真意切,直撞心灵最柔软之处。《卧槽马》就有这样的语言特色。
迎着2018年春节的浓浓年味,我完成了陈刚托付的任务,心中有了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陈刚是一位年轻的作家,《卧槽马》的出版,对他的创作成长无疑是一个动力加速器。他生活阅历十分丰富,创作欲望十分强烈。他既勤奋,又善于观察,相信陈刚还会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
我们热切地期待着。
2018年2月13日,于北京亚运村
后记:
风随着意思吹(后记)
创作谈
陈刚/文
风随着意思吹你听见风的响声,却不晓得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是一句基督箴言,也是一句充满禅意的诗。所有的光亮和喜悦都在这秘不可知与洒脱自然里了,也类似于文学的表达意境。一篇散文或者一首诗,最想表达的意思也就那么一两句话。其余的文字都只是在烘托并等待那么一两句话的盛放,或者说在为释放那么一两句话而提供表达的机缘,文字都在风里吹。思想才是文字的花朵,一篇散文或者一首诗总会开出那么一两朵灿烂的花。其实小说也是。只是可能捂得更紧,绽放时才会更绚丽。
互动百科上这么解释卧槽马:象棋术语,指进到底象前一格位置的马。既可将军,又可以抽车,是棋局里的一种凶招。我觉得这个解释有点意思,很贴合这个小说想表达的意思。世事如棋局,人是棋子,企业也是。我了解一些企业家,他们都怀着险中取胜的理想。竞争时代,这是一种优秀的企业家品质,叫冒险精神。我在创作的时候,一直在努力把题目和内容拧在一起,搓麻绳一样。我希望搓得越牢固越好,可以承吊起一个百年企业的传奇。
2017年7月,在江苏黄桥,中国化工作家协会组织学习习近平在九次全国作家协会代表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会议间隙,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李寿生会长和我闲聊,说你是中国化工作家协会副主席,又是九次作代会代表,还在中国最大的化肥制造企业工作,你熟悉行业和企业情况,可以写写化工企业。他没有说责任和义务。我突然间有了责任感和使命感一样。我不认为这是自作多情的矫情。
等真正动笔前,我认真阅读了寿生会长主编的《中国化工风云录》,这是一本报告文学集。沉浸其中数日,寂静中有了微澜,是心动。从中打捞出以下几组数据:
1956年5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学工业部成立。
1958年5月1日,在中国当代化学工业鼻祖侯德榜的亲自指挥下,中国第一个碳化法小化肥厂在上海投产。年产能仅两千吨碳铵。
1961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陈云亲自兼任中央化肥领导小组组长,开始布局全国小肥厂……
1966年,全国有一千多家小化肥厂遍布各地。主要产品是碳铵和氨水……
1973年,中国正式决定向日本东洋公司等外企引进大化肥……
1976年5月5日,中国第一套三十万吨合成氨五十二万吨尿素在四川化肥厂正式投产……
2016年,全球化肥产能1.83亿吨,中国化肥产能0.605亿吨。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奋力拼搏,中国的化肥工业从一穷二白到占据全球化肥产能三分之一,成了稳居世界第一的化肥产业大国,每年参加IFA(国际肥料工业协会)大会的中国化肥企业代表超过与会人员半数以上。光鲜的数字背后,有着更深的隐忧。中国虽然已经成为一个化肥大国,但不是强国。我们面临的是氮肥、磷肥产能过剩加剧,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高耗能重污染的现状,粮食安全与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尖锐。我国化肥利用率仅为30%~35%,而农业发达国家化肥利用率已达到60%。我们进入化肥强国要走的路还很长,譬如生物刺激素的研究,测土施肥配伍养分的技术,水肥一体化的建设,包括化肥深施的机械配套和智能制造等。除了化肥产业,还有建材、钢铁等若干产业都面临大而不强的窘境。振兴民族工业,唯有产业转型技术升级才能由大到强,这是一个涉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问题,也是一个涉及新时代企业家群体如何创造未来的具体问题。
工业题材让我兴奋,经历也是资本。我曾在中国最大的化肥制造企业里兼任过几家化肥企业的董事长。非常不幸的是,七年时间里,我组织参与停产关闭的化肥企业也是七家。这七家企业曾经都是当地最大的地方工业企业,在日益紧迫的安全环保压力下无一幸免,或关停或转产。它们见证了中国化肥工业如何由弱到强,又经历盛极而衰,最后退出历史舞台的过程。这几年,我经历了如何面对几千名员工的安置,几十亿资产的处置,若干社会债务的清理,许多日子就在这样的纠缠和纠结中度过。我被员工们围困在办公室里,两天只吃上一个苹果……悲观、怜悯、愤怒、无奈,我卷入到各种情绪的旋涡中,多么希望能够抓住一把稻草。但我退一步去想,又一个筋斗翻上云端去看,我理解了员工们。如果企业还活着,我们依然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如果企业越做越强,他们会以更加温情的形式表达爱。为什么不能让这个企业永远强大下去呢?我陷入了困顿。
即使玫瑰已经枯萎,芬芳仍将继续。我一定要写一个百年企业的传奇,即便是一部虚构的小说,也是我的理想。我从另一个广阔的时空里进入创作,却一度陷入沮丧,相对于充满激情的创作者而言,我更像一个迟钝的观察者。企业的历史变成了一堆腊肉,我闻到了一股淡淡的哈喇味。如果用现实主义来处理,怎么超越现实本身?宁静,琐碎,缺乏大波澜,也没有刀光剑影,所有的过程只能像日常工作一样消融于平庸。无论静态描写,还是开放叙述,现实永远比小说更精彩。我感到了经验的陌生和观念的挑战,那么虚构的必需性就成了一把梯子,终于让我微弱的生命体验爬上了阐释理想的阁楼。
我开始尝试用现实生活中的砖瓦搭建另一个虚拟的世界,我关注工人们隐秘的生活情境,用粗糙的词语打磨还原某些场景。开始把一幅幅热气腾腾的工作画面和沁人心脾的生活场景移植到小说现场里,然后小心翼翼地绕过意义的浅滩,把自己的思考和意识掰碎了糅进去。我变成了一只蜘蛛,慢慢织网一样构建关系,把人与人之间的微妙相处、地方和企业间的相互依存、政府与企业间的频道转换牵扯进来,让它们之间不仅发生结构性的关联,而且在关联与冲突中发出声音,并呈现出剪不断理还乱的样子……在个体的、具体的生命与整体的、抽象的历史之间,充满了永恒的紧张的对峙,社会的进步就在这每一个历史对峙的缝隙里生长。在这部小说里,我希望企业家(黄政勇或吴英俊)的使命就是去填补好这缝隙,让新的生长更加牢固。洞幽烛微,我多么希望这些呈现出来的东西,看上去更像柏拉图所说的另一半自己的生活,也像我们温驯相处的生活。
人的存在的本质是向死而生。我相信企业也是有生命的,就像人一样会经历生老病死。如果放在哲学的层面去思考和考量,死亡最终会成为一种必然性的结果。这部小说更多的观察是作为独立的个体(无论是员工,还是企业家)在面对必然环境时的反应。人的一生都在对其周围的环境不断作出选择和调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打拼也是一种选择,就像奋力一跃的卧槽马,充满了对生命的冒险。
汉语之美、汉语之深厚和微妙,就在这一个一个的词,它被念出来,然后余音不绝,因为诗人和小说家们把层层叠叠的经验、梦想和激情写进了这个词里(李敬泽语)。写作者可以通过文字看见彼此,映照彼此,温暖彼此。那将形成一片光芒。所以文学是美好的,而且有趣。当我们的生活失去重量时,你还可以自由飞翔,而托举翅膀的风,也可以随着你的意
思吹。
最后要特别感谢王蒙老师为本书题写书名以增辉,寿生会长为拙作写序而添彩,他们的文和字,散发着夜空里的星辰一样纯粹的光芒,穿透了世俗的尘埃,充满了提掖晚辈的澎湃力量,令人温暖,令人感动。感谢所有爱我的人!我也深爱着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