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书单推荐
新书推荐

中国古代个体品德培育机制探源

中国古代个体品德培育机制探源

定  价:86 元

丛书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丛书

        

  • 作者:陈晓龙,姚成得 著,王宗礼 编
  • 出版时间:2019/9/1
  • ISBN:9787520347549
  • 出 版 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D648 
  • 页码:254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9
7
3
8
4
7
7
5
5
2
4
0
9
  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历史地形成了相对完整且行之有效的个体品德培育机制,这些机制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教育)制度两个方面。其中,正式制度是指由政府(官府)以某种明确的形式确定下来,并借助于行政层级组织监督和保证实施的强制性规范。而非正式(教育)制度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与交往中,逐步形成并得到大家普遍认可的一系列非正式规则(规矩)的总和,这些非正式规则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固化下来,形成影响和塑造个体道德品质的体制机制。中国古代的民间规约(家训、族规、乡约)、传统仪式(祭祀、葬礼、婚礼、冠笄礼)、民间道德楷模(乡绅、士绅)、民间教育机构(私塾、书院)是影响个体道德品德培育的主要的非正式(教育)制度。它主要借助于家庭家族教化、乡规民约、道德楷模和传统仪式等形式来传递道德信条,使社会个体的品德得到培育。显然,从品德培育的有效性角度考察,以民间规约、传统仪式、私学教育机构和民间道德楷模作为载体和途径的非正式(教育)制度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个体道德品质的培育是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念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的过程,我们试图系统梳理和全面剖析典型文本和典型个案,探究社会普遍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念是如何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到这些文本和个案之中,以及这些非正式(教育)制度是如何运行、个体是如何参与这些活动从而使个体道德品质得以培育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您的姓名   验证码: 图片看不清?点击重新得到验证码
留言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