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人学,以哲学的视角观照的诗歌更是人学,是人的深层本质。哲学与诗歌是近邻,这一对位于人类生存高寒地带的邻居在谈论着一个共同的话题:世界的本质为何?人生的意义为何?本书以西方哲学的视角来观照中国新诗。因而,本书的特色不在于从知识论上来严格分析西方哲学与中国新诗的某种对应关系,而意在探讨一批勇于探索世界和人生真谛的中国新诗诗人,他们以西方哲学为利器,在严格的形而上的意义上质问生存的意义,上演出一部波澜壮阔的宇宙生命戏剧,在朝着人类生存*的征途中提供了新鲜的中国经验。本书认为,只要本着诚实的观察,就可以看出中国新诗诗人已经和西方哲学家进行了高峰对话,已经发出了既属于中国又属于人类的原初生命语言。中国新诗自产生后一直受到西方哲学的巨大影响,新诗的美学思想因而与传统相比发生巨大变化,这些变化突出地表现为诗歌的精神由传统的注重对人间生活的表达变为对形而上精神的探求,对彼岸世界的追索,诗歌成为表现真理的手段。生命的价值在新诗里得到精深的探索。
雷文学,湖北省随州市人,文艺学博士,艺术学博士后,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文艺学、新诗和语文教学论研究。在《哲学与文化》(A&HCI收录)《文艺争鸣》《民族文学研究》《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暨南学报》《东南大学学报》《福建师范大学学报》《求索》《中南大学学报》《当代文坛》等海内外重要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福建省社科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重点项目等多项课题:2011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西方哲学与中国新诗》、2011福建省社科一般项目《从尼采到老庄——林同济哲学思想研究》、2011福建省教育厅A类项目《西方哲学与中国诗歌的现代转型》, 参与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自选项目《中国的文学理论》研究(主持人:曹顺庆教授)。出版专著《老庄与中国现代文学》,参编著作4部,出版诗集《无端遥望》,诗歌散见于《诗刊》、《创世纪》(台湾)、《葡萄园》(台湾)等海内外刊物。两岸合编语文教材编委,国家精品课程《学科课程(语文)与教学论》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学科课程(语文)与教学论》主讲教师,获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优秀教师。
导 论
第一章 中国新诗哲学精神的先驱
第一节 王国维:作为真理的诗歌观
第二节 鲁迅:超越现实的形而上追求
第二章 中国新诗哲学精神的诞生
第一节 郭沫若:泛神歌者
第二节 《野草》:悖论和虚无
第三章 中国新诗哲学精神的成形
第一节 冯至:把住一些把不住的事体
第二节 穆旦:常想飞出物外,却为地面拉紧
第三节 郑敏:《诗集:一九四二——一九四七》的三种哲学境界
第四章 中国新诗哲学精神的纯化
第一节 顾城:一个纯粹的形而上诗人
第二节 海子:作为真理的诗歌
第三节 戈麦:非观念的觉者
第五章 中国新诗吸收西方哲学后发生的变化
第一节 新的诗歌功能观:诗歌是追求真理的手段
第二节 新的诗人形象:觉者
第三节 新的艺术手段:象征
第四节 新的诗歌境界:崇高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