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技法读本》全面讲解书法技法,内容涵盖了技法的各个方面,包括执笔法、运笔法、笔力分析、用锋汲要、结字法、成篇法等。
《中国书法技法读本》用科学分析的方法阐述技法,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阐明技法原理。采取论证与举例相结合的方法,力求将技法讲深讲透,做到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图文并茂,易于理解,便于使用。
一、书法技法是习字的核心要素
书法技法对于习书之人至关重要,因为不掌握技法很难把字写好。影响写字好坏的因素很多,哪怕稍稍变动其中之一,笔画就会改变模样。所以系统地掌握技法应当是习书者必备的基本功。
“学书有法”是书法家的共识。书法技法一直是书法家们关心的问题,他们从不同角度探讨写字的技法,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留下了大量的书学论著。中国书法的传承主要体现在技法的传承上。
中国书法发展史表明,书法是从无法到有法、从简单的技法发展到成熟的技法,所以写字是从自发阶段开始,逐渐走向自觉阶段。在古代,技法尚处于朦胧时期,古人经过反复练习,获得了用笔习惯,能写出一手好字,法在其中,但不悉知。然后经过不断地总结、积累,上升到理论层面,产生了写字的技法。进入到写字的自觉阶段后,方能知法用法,“学书有法”当是写字进入自觉阶段的明显标志。
有人说,只要肯下苦功夫练字,不管理论,一样能把字练好。这种观点不正确。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练字更是如此。苦练是非常必要的,但若是不讲技法地练字,则难以造就出书法家。
还有人说“书法是艺术,不是技术”,要把技法从书法艺术中剔除。这种说法有问题。任何艺术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技巧,都离不开技法的支撑。“技艺”总是连在一起的,两者一旦分家,就什么都不是了。有的人畏惧探索技法的艰难,想绕开技法这一关,但实际上行不通。剧作家芦苇说:“艺术不要技巧,这是外行人说的话。”大艺术家们对待技法都是精益求精,因为技法越精准,艺术表现力越丰富。
学习书法技法就是对技法要有个理性的认知。习书者如果具备对技法理论认知的能力,对于习字会有很大的帮助。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传世经典书作,在这些作品中不但展现了书法的艺术美、作品的意境美,也展现了书法的技法美,更蕴藏着一定的科技含量,承载着书写的技法信息。理性美也是书法所具有的魅力之一。
书法技法美指作品中用笔、结字等技巧方面的展示。观赏者能从笔画的动态、组合中,探寻习书者用笔之创新、结字之奇巧;从理性的发现中获得启迪,受到指引,也能从欣赏书法的技法美中得到愉悦。一幅好字是人们经久临摹学习、从中取法的范本。
张伯荣,笔名艺石,中国石油高级工程师。1936年生,天津宝坻区人。1949年入北京汇文中学,1952年入北京石油地质学校,1955年地球物理探勘专业毕业。先后在酒泉盆地、六盘山盆地、鄂尔多斯盆地进行石油地震勘探和构造地质研究。1992年后在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从事新技术推广工作。
退休后,专事科普写作及科技文化研究,参与《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条目撰写,以及《中国矿业史》《中国油气田开发志》的编写,为《石油知识》专栏撰稿。爱好诗词、书法、收藏,系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收藏家协会会员,擅写瘦金书。
已出版的专著有:《漫谈科学与艺术》(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中国书法笔力分析》(齐鲁书社2010年版)、《中国书法笔力详解》(齐鲁书社2013年版)、《中国书法笔法探讨》(齐鲁书社2014年版)、《中国书法用锋汲要》(齐鲁书社2016年版)、《瘦金体技法分析》(齐鲁书社2018年版)、《艺石诗文集》(华龄出版社2017年版)。书法作品发表收录于:《中国收藏》(2008年)、《中国近现代书画名家鉴赏》(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等。
前言
第一章 执笔
第一节 笔毫分解
第二节 怎样握笔
第三节 身姿站位
第四节 落笔区间
第二章 笔力
第一节 笔力分析
第二节 三种作用力
第三节 作用力比较
第四节 书写工具对笔力的影响
第三章 运笔
第一节 运笔的三维空间
第二节 运笔方式
第三节 运笔分析
第四节 写字的速度与节奏
第四章 用锋
第一节 用锋基础
第二节 中锋
第三节 逆锋
第四节 偏锋
第五节 侧锋
第五章 笔画
第一节 笔画的形态
第二节 出锋与藏锋
第三节 方笔与圆笔
第四节 不同用笔对笔画的影响
第六章 结构
第一节 结字与技法密切相关
第二节 间架结构九十二法
第三节 间架结构是审美需求的综合反映
第四节 笔顺、笔势和笔意
参考书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