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中人》首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商业犯罪小说。
《网中人》从硅谷到北京,从青春年少的留学时光到深不可测的暗网黑产,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的猫鼠游戏……
《网中人》作家有着深厚工科教育背景、留洋学习工作历练和罕见商业调查经验,在整部作品中用令人信服的笔触,勾勒了十二年前科技创业浪潮中的硅谷和当今网络巨头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窥伺隐私的北京,在不断的插叙倒叙、场景闪回中,讲述了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商业故事。书中关于机器学习、数据挖掘、人工智能和网络隐私等部分的描述,几乎可以当作辅导材料,供理工科爱好者学习使用。整部书的情节跌宕起伏,时有出人意料之处,又在合乎情理之中。
韦雪松(自动控制专家,北京松敏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总裁)
《国贸三十八层》*商业调查师撰写国贸版《人民的名义》,中国烧脑级商业犯罪间谍小说。
《国贸三十八层》同在北京国贸38层办公的费肯国际会计师事务所、SP律师事务所、香港快阔投资公司的三个女前台,无意中被卷入金融案中案。从一桩普通的电信诈骗到跨境商业谍战,从北京到香港,一路悬念不断、意外连连、惊心动魄,结尾更是出乎意料。小说大胆地以三位跨国公司的普通女性职员为主角,演绎出一台精彩绝伦的谋略大戏。三人虽看似平凡,却试图扭转须眉大佬们操控的乾坤。永城把商战的阴险与残酷、情爱的忠贞和背叛、人性的善恶美丑描写得淋漓尽致。以男性之笔,写女性之心,难得如此贴切,令人赞叹。作家在构思奇巧的解谜过程中,还不动声色地描绘了当下中国不同年龄段女性的典型感情观。
《国贸三十八层》中国商界的《纸牌屋》。一部丢失的手机,一个外逃的银行高管,牵引出三大利益集团背后的阴谋……小说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情节纵横交错、丝丝入扣。
数据时代的隐形者(自序)
简单说,这是一个中国留学生在硅谷读书、创业、被迫逃亡,之后悄然回到北京,试图在数据网络的监视下藏身的故事。故事自然是虚构的,但有关旧金山和硅谷、互联网创业,还有当下所谓的大数据和智能时代,我是颇有一些体验和见闻的。
二十年前,美国硅谷互联网行业大爆发,大量资金涌入旧金山湾区那一小方土地,新公司井喷式增长,湾区的生活水平也突飞猛进。每逢周末,南湾圣何塞机场的停车场都满得溢出来,打飞的去夏威夷或者墨西哥度周末的白领们就把车停在101号高速公路边上,自发举办着近一公里的露天豪车展览。
我正是在那欣欣向荣的时代到斯坦福大学学习自动控制和机器人专业的。每年虽有近两万美元的奖学金入手,却仍负担不起昂贵的房租,要几个同学合租一套公寓。不过,比起在密歇根一边读书一边打工的拮据日子,生活还是大有改善,比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幸运很多,因此就有更多的时间,和朋友们爬山、打牌、烧烤,在不少圈子之间打转。但不论哪个专业或者哪种爱好的圈子,有关创业的话题总是不断的。创业,在斯坦福和硅谷几乎成了一种信仰。可我偏偏是个缺乏信仰的人,也就成了那许多圈子的边缘人,被许多未来的精英所不屑。
然而硅谷的IT创业热潮毕竟又在多年后找上了我在从事商业调查的那些年,我遇上过好几个类似的案例:当年有人在硅谷注册了空壳公司,利用虚假的网站和技术把投资骗到手,然后连人带钱从地球上蒸发。上当的投资人苦苦寻找了若干年,起先并没什么头绪,但随着数据时代的降临,深度隐藏也变得越来越困难。有些成功隐藏了多年的骨灰级潜逃者,竟也渐渐露了马脚。曾有一位美国私家侦探写了一本教人如何消失的书,主要讲述如何避免在生活中暴露自己的身份。然而还不到十年,那本书几乎已没有实用性了。现在处处实名制,处处数字化,不向网络暴露自己,基本是寸步难
行的。
特别是在当下的中国,大概算得上全世界互联网技术应用最发达的地方。在旧金山的街头停车,还要拿着硬币或者信用卡研究咪表上的说明;在北京大街上根本就没有咪表,只需事后用手机直接缴费,街边的摄像头自动检索车辆信息,向车主发出缴费通知。不仅仅是停车,还有吃饭、看病、购物、看电影,也许不久就连呼吸都要产生数据,被记录到网络上了。互联网早已密不透风,把每个人的每个动作都网罗了。这部小说最早的创作灵感也正源自于此我想写一个在密不透风的天罗地网里试图隐形的人。
我记得祖母曾有一只无比笨重的红木箱子,用来收藏她最珍贵的家当。她把那木箱用一把大铁锁锁住,藏在自己床下,每晚睡在上面。那里装着她所有的秘密。
然而三十年后的我们,谁也没办法用一把锁锁住自己所有的秘密。我们都为手机和电脑设置了许多密码,然而我们并不清楚,我们的秘密到底都藏在哪里。天上的卫星、头顶的摄像头、附近的信号基站,还有许许多多的Wi-Fi、蓝牙、不知属于谁的服务器……秘密就像是藏在肺里的空气,不知不觉逃出躯体,赤裸裸地飘荡在空中了。祖母的红木箱子是不会自动把藏在里面的东西运输到别人家的。你的手机和电脑可就说不准了。它们不仅出卖你的行踪,你的对话,你的各种密码,说不定还会出卖你的习惯,你的喜好,和你深藏的思想呢。就像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一位曾经的IT编程高手,每天谨小慎微,对互联网加倍提防,可还是暴露了行踪,而且不知不觉成为别人手中的棋子了。
记得二十年前,我就曾经和同实验室的好几位肤色不同信仰不同但同样不知天高地厚的研究生们喋喋不休地争论过一个问题:科技在给人类提供便利的同时,终将把我们带向何方?
来自俄罗斯的同学认为科技将使人类更加强大,最终战胜自然,主宰宇宙。一位美国女生则认为,人类对科技的痴迷不仅会毁掉人类,还将毁掉地球上的其他生物,甚至毁掉地球本身。而曾经为了高考认真学习过社会发展史的我则认为,科技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是冥冥中存在的巨大力量。并非是人掌握了科技,而是科技掌握了人。不管科技将把人类引向何方,人类总归是躲不开的。
那场辩论旷日持久,从厄尔尼诺肆虐的1997年冬天,一直持续到互联网大爆发的1999年夏天,我们谁也不能说服谁,直到我毕业,开启自动化工程师的职业生涯。
然而只过了四五年,我就厌倦了一行行的程序代码,各种力学和声光传感器,还有那些被电机和齿轮拉扯着的机器躯体。胡乱消磨了几年,我改行做起了商业调查和投资风险管理。我关注的不再是机器人和人工智能,而是活生生的、形形色色的、陷在事业名利人情圈子里的人们。我终于意识到自己当年的幼稚,人类的智慧和情感,哪是任何人工智能所能企及的?
人的欲望、嫉妒、快乐、满足、愤怒、恐惧、思念,还有爱情……
科技掌握不了人类,也并不想要掌握人类。永远掌握着人类命运的,是那些好的坏的永不磨灭的人性。这部小说写的正是这样一些活生生的人,在硅谷的创业热潮里,在当下中国的大数据之网里,更是在人类本能和命运编织而成的巨网里,挣扎着,浮沉着,悲喜着,爱恨着。
2019年3月10日,于旧金山
永城
中国商业犯罪间谍小说第一人。代表作《国贸三十八层》《秘密调查师》系列小说影视版权全部售出。2017年首部科幻长篇《复苏人》在《中国作家》刊发后,入选《中华文学选刊》,获得好评。
前跨国商业调查公司副执行董事,机器人工程师,国际注册反欺诈调查师。
90年代进入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后留学美国,以全美工程类优秀毕业生身份获取斯坦福大学全额奖学金,攻读人工智能、机器人专业,研究军用仿生学丛林侦查机器人的开发和大规模生产。硕士毕业后在硅谷任机器人工程师。
2006年加盟被誉为华尔街神秘之眼的全球顶尖商业风险管理公司,从事商业尽职调查、反欺诈调查和企业安全及危机管理。数年间由普通调查分析师晋升为副执行董事,领导中国区业务。
永城的作品多以其自身经历匪夷所思的秘密商业调查、高科技王国的神秘武器、斗争激烈的外企职场、遍布全球的生活经历为素材。堪称当代中国商界的007系列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