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对隋唐时期的佛教造像题记进行汇总、整理和研究来探究这一时期普通民众对于佛教的信仰追求,考察佛教在他们的生活中、头脑中的地位和角色。造像者的身份显示了隋唐佛教信仰对于社会大众的普遍影响力,造像题材展示了民众心目中对于众多佛教形象的取舍,发愿指向表明了民众在信仰活动中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家庭和亲人,发愿内容则表达了民众对于生活的祈求,祈求平安的现实愿望。透过造像记这一历史瞬间的记录,考察隋唐民众的精神世界,使我们以别样的目光了解代表时代特色的、属于民众的、同时也是*本质的——即基于现实生活的渴望、需求。
李晓敏,1975年4月出生于内蒙古察右中旗,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攻读学士、硕士学位,2003年于南开大学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同年任教于郑州大学历史学院。主要研究方向:隋唐史、佛教史、社会史。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隋唐佛教造像题记与写经题记整理研究》、《唐代墓志中的佛教史料整理汇编》、河南社科联调研项目《河南隋唐佛教造像记研究》。主要教授中国古代史、隋唐五代史、中国社会生活史等主干课程。
绪言
第一章 隋唐造像概述
一、佛教造像的兴起
二、造像者身份与女性信仰群体
三、造像组织形式
四、造像地域分布与四川造像
第二章 造像题材与民众崇奉对象
一、释迦与弥勒
二、阿弥陀佛
三、观音菩萨
四、地藏与经幢
五、浮图塔
六、不明确造像
第三章 发愿指向与民众的关怀
一、家庭取向:佛教信仰与世俗家庭
(一) 为家庭成员造像祈愿
(二)以家庭为单位的造像
(三)出家人与家庭
二、国家取向:为皇帝造像
(一)为皇帝国家造像祈福
(二)隋唐帝王与佛教
(三)武则天与造像
三、社会取向:“众生”观念
第四章 发愿内容与民众的愿望
一、佛教内容的祈愿
(一)离苦与得乐
(二)成佛与成正觉
(三)龙华三会与值佛闻法
(四)生天与生西方净土
二、世俗祈愿——对生活的期待
(一) “平安还”、“早相见”
(二) “百病除”、“身康全”
(三) 实用主义的信仰特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隋唐纪年造像目录
附录2:隋唐写经题记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