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文选》系列丛书是根据李铁映院长的倡议和院务会议的决定,由科研局组织编选的大型学术性丛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文选》系列丛书的作者都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学者,书中中所收学术论文,以作者在社科院工作期间的作品为主,同时也兼顾了作者在院外工作期间的代表作。
顾颉刚先生,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省苏州市人。1893年5月8日生于苏州。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历任北京大学助教、讲师,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云南大学、齐鲁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等校教授,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主任,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主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中央研究院人文组院士,中国科学院(后改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1980年12月25日于北京病逝。
先生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在上古史、民俗学、历史地理学等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先生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便打下了旧学的根柢。在北大期间,又经受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思想得到解放,能大胆破除对于传统学说的迷信,并敢于将民间的歌谣、戏剧、故事、风俗等等与高文典册中的经学、史学置于平等的地位上作研究的题材。他承受了胡适“历史演进”的治学方法,结合自己平时对于戏剧、故事格局的认识,很快深入到古史古籍的研究中。在我国历代学者疑辨工作的基础上,于1923年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推翻历代相传的三皇五帝系统,在学术界引起一场大论战,从而改写了传统的古史。先生并提出推翻非信史必须打破民族出于一元、地域向来一统、古史人化、古代为黄金世界四个传统观念,以后再具体化为打破帝系、王制、道统、经学四个偶像,在此设想下写出一系列重要著作。先生的这一业绩,将古代的经典由人们所信仰的对象变为供人研究的史料,促成中国史学步入了新时代。先生将自己与他人讨论古史古籍的文章编为<古史辨>陆续出版,由此产生了“古史辨学派”,在国内外学术界之影响历久不衰。
先生以民俗学材料印证古史,是其治学的一大特点。古史记载中本来包含着许多神话传说的成分,相互冲突,难以在考古学上得到直接的印证,而借用民俗学的研究便可作出合理的解释。他以孟姜女故事来论证古史的演变,以考察东岳庙诸神以及妙峰山香会来探讨古代神道及社祀,以歌谣来论证(诗经>是古代诗歌总集,其中有大量的民间创作,都是为古史研究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并且开拓了我国的民俗学研究。先生对孟姜女故事的研究,已成为中国现代民俗学史上最有分量的文章,“能够奠定中国现代民俗学的理论基础”(钟敬文<建立中国民俗学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20年代后期在广州中山大学期间,先生主编(民俗周刊>,创办我国第一个正式的民俗学会,出版<民俗学会丛书>.将民俗学运动由北京推进到南方。
编者的话
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
答刘胡两先生书
《古史辨》第一册自序
《古史辨》第四册序
论《诗经》所录全为乐歌
“周公制礼”的传说和《周官》一书的出现
《尚书·大诰》今译(摘要)
周公东征和东方各族的迁徙
——周公东征史事考证四之一
孟姜女故事的转变
九州之戎与戎禹
由“烝”、“报”等婚姻方式看社会制度的变迁
作者著述要目
作者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