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书单推荐
新书推荐
|
汉语言学新视界2018
《汉语言学新视界 2018》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和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等语言学资料库,精选20162017年度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语言学论文18篇。本书专注汉语言学研究,遴选上一年度业界重要优秀论文。本书所具有的特点主要有四。(一)学术性:具有较高的学术含金量;(二)前瞻性:引领当前汉语言学界研究主流;(三)原创性:开拓汉语言学研究领域,探索研究创新点;(四)本土化:立足汉语事实,彰显汉语特点。
《汉语言学新视界》(2018年总第3期)收录、转载了近两年(20162017)汉语研究中部分重要的、有代表性的专业论文,共计18篇。《汉语言学新视界》遵循学术性、前瞻性、原创性、本土化的基本原则,以全国专业期刊发表的汉语研究论文为考察范围,经由学界专家的推荐,遴选出部分有代表性的论文加以转载,希冀对当前的汉语研究起到引领作用和示范效应。由本书看来,这两年的汉语研究呈现出一个鲜明特点:汉语学界的老中青三代专家学者各显神通,殊途同归,共同探索汉语的个性化特征,并正在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展现了汉语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卷首语 2018年到了,这是党的十九大称为新起点的开局之年,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新之年。学林出版社的年刊《汉语言学新视界》(2018)也按时出版了。 对汉语学界的各位专家学者来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有两个要点是十分显眼的。一个是使命,报告再次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语言学属于哲学社会科学范畴,那么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汉语言学,在国际语言学界拥有我们自己的话语权,这无疑就是汉语学界专家学者的历史使命。另一个是态度,报告号召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使命已经很清楚了,这就是汉语学界专家学者的初心。事实上一个多世纪以来,汉语学界的专家学者们正是怀着这样的情怀,为建立汉语言学而孜孜不倦地努力。 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汉语言学,有一个根本前提,那就是如何正确地、合理地看待西方的语言理论。毋庸讳言,一个多世纪以来,西方语言理论一直是汉语研究的方向标。20世纪80年代初,朱德熙先生就呼吁:摆脱印欧语的干扰,用朴素的眼光看汉语。也就是说,不能简单地照搬西方语言理论框架来套汉语事实,以致于削足适履而无法展示汉语的真面貌。21世纪以来,汉语学界的专家学者们在前辈专家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汉语的个性化特征,一直是汉语研究的主流。 本年刊(2018)遴选、收录了近两年(2016-2017)汉语研究中部分重要的、有代表性的专业论文,展示了近两年来汉语研究的态势和动向。总体来看,这两年的汉语研究呈现出一个鲜明特点:汉语学界的老中青三代专家学者各显神通,殊途同归,共同探索汉语的个性化特征,并正在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展现了汉语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一 老一辈专家都是资深学者,因为年龄的关系,已经从第一线岗位退下来了。但他们人退心不退,职业退了专业不退,不忘初心,继续探索和研究。由于他们功力深厚,经验丰富,语感敏锐,思路缜密,展示了不少令人瞩目的成果。从中可以发现,老一辈专家学者的研究,体现了一种创新理念,最大的特征在于走出了自己的独特路径。 沈家煊的论文《从语言看中西方的范畴观》是作者多年来探索汉语特点的一种学术深化,将语言研究上升到了哲学高度。作者的创新体现在方法论上,即立足汉人思维,依据汉语事实,解释汉语特点,还原汉语真相。作者认为中西方存在两种不同的范畴观:西方强调甲乙分立才是两个范畴,中国强调甲乙包含就有两个范畴。从逻辑上讲,甲乙分立可能形成甲和乙的交集,甲乙包含则不可能有交集,因为乙是甲的子集。分立跟离散类同,但是包含不同于连续,连续范畴虽然中间是连续的,但两头还是分立的,不是包含关系。着眼于分立和包含的区别能更好地说明中西方在语言上的差异:西方的语言(指印欧语)及对语言的研究以范畴的分立为常态,中国的语言(指汉语)及对语言的研究以范畴的包含为常态。前者视范畴分立为常态,是范畴的是观,强调逻辑理性;后者视范畴包含为常态,是范畴的有观,强调逻辑理性跟历史理性一致。作者进一步指出:这样区分两种范畴观能更好地阐释中国概念,说明中西方思想、行为、文化的异同。 陆俭明的论文《重视语言信息结构研究 开拓语言研究的新视野》主张重新认识语言的功能和语言的本体性质,尝试探索一种新的视角从汉语信息结构切入来分析汉语语法,揭示汉语特点。作者认为,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是传递信息;语言本身则是一个声音和意义相结合的具有层级性的复杂符号系统。而之所以如此,正是由传递信息这一语言最本质的功能决定的。论文简要说明句子所传递的信息不等于句子的意义本身,扼要介绍了国内外对语言信息结构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重点解析了句子结构和句子信息结构之间的关系,说明了这种新的视角探索汉语特点的实际效应。 戴庆厦的论文《再论汉语的特点是什么》是从景颇语来反观汉语特点,体现了一种独到的视角。作者认为认识一种语言的特点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分析这一语言内部的特点,并通过各要素的比较,获取这一语言整体特点的认识;二是通过不同语言的比较,包括有亲缘关系的语言比较和无亲缘关系的语言比较,从异同的比较中获取对这一语言特点的认识。作者对景颇语有很深的研究,因此从景颇语来反观汉语特点,这种探索具有理论价值。论文通过景颇语和汉语的比较认为:汉语的主要特点或起主导作用的特点是超分析性;超字的特点表现在单音节词的数量、义项扩大能力、词的活用能力、韵律手段、歧义现象等诸方面。作者的结论是由于分析性语言缺少形态变化,必定会寻求适合自己语言特点的表达手段。 史有为的论文《汉语时体的再认识》以汉语中的了为核心,重新审视汉语的时体。时体是一种语言最基本的范畴之一,突破传统研究的框架,重新审视,就会产生再认识的成果。作者在引言中申明:论文不打算引西方之经、据外来之典,只是试着从汉语自身真实情况出发,对汉语较为重要的一些时体现象做实验性论证,在理论上厘清或阐释有关概念,以期对时体概念及其内部容纳、对具体时体标记内涵的认识有所触动。作者指出:时体研究可采用剥离法确定时体的本质功能,并可设置基础语境认识时体。对应不同的形式层次,有不同宽度的时体,不能以附着于动词或句子而简单决定动相与事相。论文的结论是,了的完句等因素剥离后,显现了的本质功能:了1应是动作的完成,而非实现;了2是说话时为止的新情况实现。而某些体中含有主体性关注,应可分离出样貌(posture)因素。 王珏(与毕燕娟合作)的论文《语气词啊三分及其形式与功能》是作者多年来对汉语语气词系统重新审视的成果之一。汉语的语气系统是个复杂而又不容忽视的范畴,充分体现了汉语的特点,学界对此虽有个案考察,但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作者认为研究语气词这种分布复杂、功能多样的词类,需要提出功能系统和功能模式两个假设,前者有助于确定宏观位置,后者有助于具体刻画描写。作者认为汉语语气词啊看起来简单实际上不简单,鉴于已有研究对啊的形式描写与功能阐释都存在不足和严重分歧,作者立足汉语事实,运用已经提出的形式依据和功能模式,将现代汉语啊一分为三:啊1附着于述题亦即句末,啊2附着于话题,啊3附着于话题与述题的句法成分、逻辑成分和音乐成分。形式上,三个啊所附对象的层次递降,同现要素递减,连用能力与隐现自由度递降,功能上所表主观性递减,交互主观性递增。 二 本年刊的一个亮点是展示了中年学者的成果,他们是现在坚守在第一线的专家们,除了部分50后学者,主要是60后群体。纵观近两年的汉语研究动向,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年学者已经形成了学术主体,成为汉语研究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丰硕成果展示了这个群体的学术风貌。他们继承了老一辈学者的传统,为进一步探索汉语的个性化特征而辛勤耕耘。从本刊遴选、录用的论文来看,他们的成果体现了对汉语本体研究的有效拓展:一方面是研究广度的拓展,另一方面是研究深度的拓展。 (一)研究广度的拓展 研究广度的拓展指以汉语研究为核心,向相关领域的探索,而研究范围的拓展有利于汉语研究的深化。 吴福祥的论文《汉语方言中的若干逆语法化现象》将考察范围转向汉语方言,而且探索的是逆语法化现象,颇有新意。通常来看,语法化是人类语言普遍可见的语言演变现象,也是语言演变特别是语法和语义演变的规律性过程。在以往的语法化研究中,语言学家除了揭示大量的语法化现象外,也发现少数违逆语法化原则的去语法化或逆语法化现象。这些研究无疑加深了我们对语言演变性质和机理的认识。论文展示了汉语方言里四种逆语法化演变,即并列连词>伴随介词处所介词>处所动词与格介词>给予动词和比较介词>比拟动词。作者认为这些逆语法化的发生与汉语的类型特征密不可分,质言之,上述特异的语法演变归因于汉语特异的结构类型。 方梅的论文《负面评价表达的规约化》立足话语分析,将说话人的主观性负面评价表达推及规约化范畴。作者强调,负面评价表达的规约化指的是负面评价解读难以从其构成成分的意义直接获得的语用现象。论文认为从规约化程度来看,负面评价构式可以分为词汇构式和语法构式两类。词汇构式只具极有限的可替换性和极低的能产性,俗语化程度高;而语法构式具有一定的可替换性和能产性。负面评价表达的规约化程度与其句法分布和话语分布密切相关。评价解读对语境的依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规约化程度差异,对会话序列依赖较强的构式规约化程度相对最低。构式意义的产生有特定句法环境中的语境吸收,也有对其会话环境的语用意义的吸收。 张云秋(与李若凡合作)的论文《普通话儿童早期语言中的情态量级》将视角深入儿童语言习得领域。论文基于三名普通话儿童自然产出的语料考察儿童情态量级的早期习得,穷尽性统计数据表明早期儿童对情态量级已经习得,除个别情态词习得受到句法共现条件制约外,情态量级基本按从可能到必然的顺序习得,这个顺序符合不同情态量级概念的语义解释及其语义形成和理解难易度。从情态副词和情态词连用的习得时间上看,儿童03;04;06岁主观性逐渐发展成熟并能对情态值进行调节、对主观性进行量化。论文的数据也表明:早期儿童开始显现一定的语用能力并对人际功能有所理解,已经具备了对可能世界的常识性认知及一定的推理能力。 施春宏的论文《构式语法的理论路径和应用空间》讨论当代构式语法理论研究路径及其应用研究空间。论文简要概括了国内外构式语法研究的基本态势,讨论了基于使用的语言观和构式语法互动观的基本理念,从基本观念和分析方法、构式系统及其运作机制、构式特征和用法三个方面概括了构式语法理论研究的基本路径。在此基础上,作者将探索思路延伸到应用领域,从二语习得、二语教学及其他应用领域三个方面探讨了构式语法应用研究的主要空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基于论文的阐述,提出构建应用构式学的设想,这是对外汉语教学理念和方法的一种创新。 杨永龙的论文《结构式的语法化与构式演变》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结构式的语法化及相关问题进行了梳理,提出了构式化的概念,拓展了历史语言学关于语法化的研究空间。论文主要梳理了实词虚化与结构语法化的关系、传统结构式与构式的关系、构式意义与相关虚词意义的关系、结构式语法化与构式语法化的关系等问题。作者认为,汉语研究在关注构式意义与动词的关系的同时,要进一步关注构式意义与相关虚词意义的关系;在继续做好实词虚化研究的同时,应该进一步拓展结构式的语法化研究,关注相关的构式化及构式变化。 (二)研究深度的拓展 研究深度的拓展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更换视角,创新思维,从而拓展汉语研究的深度,发现更多汉语的本来面貌。 刘丹青的论文汉语动补式和连动式的库藏裂变针对形式语言学忽视连动式的独立句法地位而将连动式视为主从或动补等结构,以及某些类型学文献在连动式中包含动结式和动趋式材料的现象,作者从库藏类型学的库藏裂变观念出发,通过多侧面的句法和韵律事实论证了现代汉语动结式和动趋式虽然语源上来自连动式,但是在共时层面己裂变为无关的句法构式,由不同的句法规则生成,受不同的句法条件制约。它们在母语人的句法(构式)库藏中已经分置于不同的仓位,无法再归入同一大类的构式。涉及的测试角度有论元共享、增容扩展能力、体貌标记、可能式转换、方言补语标记、韵律特征等。论文的论证与结论体现了作者具有个性化的研究深度拓展。 袁毓林(与刘彬合作)的论文《什么句否定意义的形成与识解机制》对汉语中常见的什么表否定的现象进行了深入的论证和解释。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1)描写了什么句表示否定意义的七种主要环境,指出这种什么句主要表示对某种事物(或性状、行为、观点等)的合理性的否定,也就是认为它不具有合理性。(2)指出疑问代词什么表示否定往往是对引述内容的否定,是一种元语言否定(即语用否定),而不是语义否定。(3)着重揭示了什么句表示否定意义的内在原因:什么所否定的对象在意义上往往具有反通常性的特点,说话人由反常的迹象而心生疑惑,在疑善信恶原则的指导下,对相关的事情进行否定性猜测,即不相信某种正面和积极的可能性,转而相信某种负面和消极的可能性,从而使得整个什么句涌现出否定意义,即否定某种事物或行为的合理性。(4)探讨了疑问和否定的相通性:疑问和否定都是一种否定性语境,都具有向下蕴涵的语义推理特点,并且可以允准否定极项。 王灿龙的论文《前、后的时间指向问题新探》是对前、后两个常用方位词的时间指向的重新审视。作者认为,学界常用时间在动和人在动这两个隐喻模式分析前、后表过去和将来的用法,而至于前、后是如何跟过去和将来相关联等问题,则鲜有讨论,以致相关分析未能触及本质问题。论文通过对前、后由空间域到时间域投射情况的考察发现前表过去、后表将来为无标记用法,前表将来、后表过去是有标记用法。在此基础上,作者区分时间词语和时间表达方式的不同情况,对前、后时间词语表过去或表将来的用法做统一的分析和解释。研究表明前、后时间指向的问题关涉三个方面的因素:构式类型、表达视角和参照时间。 储泽祥(与王艳合作)的论文《汉语OV语序手段的指称化效用》深入考察汉语的语序类型。作者认为,汉语的语序类型是汉语学界历来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分歧主要在于如何确定汉语是VO型还是OV型语言,这只能说明汉语的语序有自身的特点,不是现有语序类型能简单概括的。OV语序是汉语的一种重要语法手段,具有指称化效用。OV语序的指称性在汉语中表现出不同的层级:OV式名词指称现实中的事物,指称性最强;OV独立结构既能表示指称,又能表示性状;做定语的OV结构自足性不强,表示某种性状。V的动词范畴在指称化的OV结构中受到磨损,OV短语构成小句时必须修复V的范畴磨损,增强V的陈述性。 李劲荣(与陆丙甫合作)的论文《论形容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是对汉语形容词重叠用法的一种深化考量。作者认为,关于汉语形容词的重叠用法,学界已有研究通常采取的是归纳法。虽然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有一定的说服力,但问题在于:一是不全面,不能从更高层次上驾驭该种语法形式的使用情况;二是使语言形式表现为离散性,离散性割断了语法现象之间的联系,忽视了语言发展的动态变化,当然也就看不到语言现象更本质的方面。论文遵循语法形式可能性现实性功用性这一操作路线,将形容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概括为:在具体的事件性场景中对事物的声色形貌和动作的情状方式进行足量的描绘。它包含三层意思:(1)形容词重叠式表示描绘意义;(2)这种描绘性意义是在具体的事件场景中实现的;(3)在具体场景中进行描绘的目的就是要足量,从而表达说话人的主观估价和感情色彩。 三 在2016年刊中,我们就指出,青年一代学者的崛起是汉语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2017年刊中,我们进一步强调,学术研究源远流长,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年轻一代学者群体。基于这个思路,我们每期年刊都会转载部分青年学者的成果,这将成为本刊的传统。事实证明,以70后为主体的青年学者正在逐渐形成合力,成为未来汉语探索的主力军,我们在他们身上寄托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希望。本刊今年再次推介几位青年学者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充分体现了青年学者在汉语探索中的出色承继,这是对学术传统的承继,也是对研究理念的承继,展示了他们自身的学术素养和研究潜力。 董秀芳的论文《主观性表达在汉语中的凸显性及其表现特征》讨论汉语中的主观性表现特征。按照Lyons(1977)的说法,所谓主观性指的是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迹。事实表明,汉语十分重视区分客观性表达与主观性表达,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已揭示出了汉语中的很多具有主观性的表达,包括具有主观性的虚词、句式和词法形式。作者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主观性表达在汉语中具有十分凸显的地位,汉语中大部分语法形式的建立都与表达主观性相关,汉语中不少语法形式上的对立就是体现客观性与主观性的不同,并对汉语中主观性的各种表现及特征作了简要的概括。 完权的论文《领格表受事的认知动因》是对汉语中领格表受事现象的解释。吕叔湘(1946)指出了汉语中的此类现象,并将其句法语义性质概括为:N的表面上是领属性修饰语,但N实际上代表动作的对象,如抓他的手。论文基于语言事实指出,这种结构存在的动因不是词汇缺项、句法缺位或语义不显,其句法语义性质和离合词、与格结构的关系不大,而和双及物构式联系紧密。这两种结构因不同的交际诉求,而对同一事件采取了不同的概念化方式。领格表受事突显双及物事件中的对象,造就了认知上的参照体结构和语法上的领属结构。领属结构有能力表达非领属义,一般领属结构和领格表受事具有认知和语法上的一致性,在语义上是连续性的包含关系,其中的的都有提高指别度的功能。 周韧的论文《汉语韵律语法研究中的轻重象似、松紧象似和多少象似》借鉴象似性概念讨论汉语的韵律语法问题。论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论述:(1)简要回顾了基于重音理论的汉语韵律语法研究,认为在大格局上,重音理论在汉语韵律语法研究中面临两大难题:第一是汉语并没有明确的词重音,因此汉语重音理论缺乏实证基础;第二是汉语重音现象存在着方言差异,但汉语韵律语法现象却具有跨方言的一致性。(2)回顾和评述了汉语韵律语法研究中的松紧象似原则,作者赞同句法成分之间的韵律松紧关系象似它们之间的语义语用松紧关系,但是通过具体的实例可以发现,句法成分之间的松紧关系并不能决定成分本身单双音节的韵律选择,1 2式和2 1式本身并无天然的松紧之分。(3)提出汉语在韵律语法现象上展现了音节计数的特点,这个特点是由汉语是一种单音节语的本质决定的。由此作者在轻重象似和松紧象似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多少象似原则,认为信息量相对大的成分在音节数目上相对多,信息量相对小的成分在音节数目上相对少。 终上所述,通过本刊转载的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读者们能窥见近两年汉语研究的态势。老一辈学者不忘初心,孜孜不倦,展示了他们的独特路径;中年学者勇于担当,坚守一线,对汉语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进行了有效拓展;青年学者勇于进取,迅速成长,体现了他们的出色承继。老中青三代学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正在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汉语言学而努力拼搏。我们相信,富有责任感的中国学者一定会不负众望,在国际语言学界开创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新天地。 《汉语言学新视界》编委会
本书稿的编委会和作者团队包括江蓝生、蒋绍愚、刘丹青、沈家煊、袁毓林、吴为善等一线知名语言学家,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学界地位和学术影响力。
目 录 卷首语 汉语OV语序手段的指称化效用/储泽祥 王 艳 再论汉语的特点是什么从景颇语反观汉语/戴庆厦 主观性表达在汉语中的凸显性及其表现特征/董秀芳 负面评价表达的规约化/方 梅 论形容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李劲荣 陆丙甫 汉语动补式和连动式的库藏裂变/刘丹青 重视语言信息结构研究 开拓语言研究的新视/陆俭明 从语言看中西方的范畴观/沈家煊 构式语法的理论路径和应用空间/施春宏 汉语时体的再认识以了为中心/史有为 领格表受事的认知动因/完 权 前、后的时间指向问题新探/王灿龙 语气词啊三分及其形式与功能/王 珏 毕燕娟 汉语方言中的若干逆语法化现象/吴福祥 结构式的语法化与构式演/杨永龙 什么句否定意义的形成与识解机制/袁毓林 刘 彬 普通话儿童早期语言中的情态量级/张云秋 李若凡 汉语韵律语法研究中的轻重象似、松紧象似和多少象似/周 韧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