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版序
《当弗洛伊德遇见佛陀心理治疗师对话佛学智慧》第1版于2012年由线装书局出版,出版后意外的获得心理学同行关注和反响,很快此书就在市场上卖完了。淘宝上只有复印件,而淘宝原件高达几百元一本。同时,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第1版在彩色图片、文献注释、文字校对上都不是十分完善,所以也有读者提出了善意的批评。2012年之后,国内心理学界和精神医学界对佛学与心理学的对话这一议题的讨论更趋于深化,有很多新的内容出现。我也对自己之前的论文以及对话的过程进行了一定的反思,创作了一些十分重要的新论文,例如反思当代正念流行的前瞻性论文正念的一些省思(2013);反思佛学在西方的概念发展及反哺亚洲过程中佛学概念发生的变化,深入探讨佛学与心理学在类似概念上所表现差异的论文《自我与无我:心理疾患等与佛学兼与杰克·安格勒博士商榷》等。所以, 2017年,在原书市场销空几年的情况,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编辑周霈与我讨论了此书的重新修订出版的事宜。我觉得十分合适,因此补充了新创作的论文,按照原来论文的文献注释进行了修订,并且确定以彩图形式出版。
徐 钧
戊戌年立春
序:相遇在心灵深处
雨果的一句比天空更为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曾经让无数年轻人仰望星空,长久沉浸在对深邃的内心世界的无限遐想中,有时是畅快的思想翱翔,有时被烦恼牵引而魂牵梦萦、无明易惑地痛苦着。对心灵的探索成为很多人少年时的理想,乃至终身的职业。近代弗洛伊德创建了精神分析学,被誉为现代心理学中的超心理学,特别是潜意识学说和精神决定论,大大拓展了现代医学和心理学对心理广度深度的建构和精神症状形成的理解。严格有序的精神分析治疗师的培训和独特严谨的精神分析治疗设置,大大缓解了各种神经症性精神症状,成为抗精神药物出现前主要的精神障碍治疗方法。人们坚信精神分析是人类探索心灵世界的有效路径。
但是,精神分析不是唯一路径。弗洛伊德当年即对东方文化特别是佛学很有兴趣。而荣格更是因为对佛学的禅和生死学的了解,大大发展了分析性心理治疗学。佛教是关于宇宙存在的系统学说,对人类心理过程的论述博大精深。无数修行者的证悟,一次次昭示佛学不仅是走进心灵宇宙的路径,更是一个有明确目标并可达到的不二法门。
近代中国国人一度中断了对心理学和佛学的修习。改革开放30几年来,一切有了明显改观。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外一批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学人智者,让彼此在心灵深处相遇了。这当中,徐钧是佼佼者之一。他少年便修习佛学,深入接触了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闭关修习让他对禅修和佛学有了实证的体验。难能可贵的是,徐钧希望所学可以利益更多民众,将古老弥新的佛学与当今大众心理治疗联系起来。徐钧选择了来自西方文化,对心理世界同样有最深探索潜能的精神分析治疗开始学习。系统的佛学修习让徐钧接受精神分析训练时有了另外的视角。在精神分析培训过程中,一次次的案例分析,一条条心灵解剖的细节呈现,一个个症状缓解的过程,无疑让他有机会将佛教心理学与精神分析学做了最为直观的比较,两者的异同和彼此的补充清晰呈现了,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其力作《当弗洛伊德遇见佛陀心理治疗师对话佛学智慧》。
我相信这只是一个开始,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尝试。博大精深的佛学和精神分析学对于心灵的研究远远不是这本书可以全然概括的。缘起而行,相信两个领域的学者和修行者能够有更多、更深入的循证研究。佛教思想深深影响了千年的中国文化。如果能将其精华有效整合到现代心理治疗的理论和实践中,无疑会促进有中国特色的、更易于被中国民众所接受的心理治疗的发展。佛教僧侣戒定慧的修习历程对于一个优秀的精神分析师的成长有很强的借鉴作用,希望看到更多治疗师有所受益。时间仓促,水平有限。权当抛砖引玉,希望大家批评指正。期待一个新的学术领域在中国精神分析学界形成并发展。
是为序。
肖泽萍
201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