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中的民族与国家:论加德满都游客区的族性动力机制
定 价:66 元
丛书名: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丛书
当前图书已被 3 所学校荐购过!
查看明细
- 作者:李静玮 著
- 出版时间:2018/12/1
- ISBN:9787520332552
- 出 版 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C955.355
- 页码:227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市场中的民族与国家:论加德满都游客区的族性动力机制》是一本研究族性变化机制的海外民族志。族性是民族理论中的一个经典概念。自族类共同体诞生以来,族性便是富于变化的,其变化的规律亦为学界的关注焦点。《市场中的民族与国家:论加德满都游客区的族性动力机制》以加德满都的一个游客社区为研究对象,对其空间、时间、人群和商品进行了详细考察,并以此为引,阐述身在区内的尼泊尔乃至喜马拉雅各国族群的当代际遇。试图回答:在民族多元的尼泊尔,是否存在以公民身份为单位的“尼泊尔性”(Nepaliness)?全球化的市场之中,尼泊尔人的族性如何变化,而这一社区视角下的变化机制,是否又与国族整合、地缘政治等宏观命题相关联?
边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包含历史、地理、政治、民族、社会、文化、军事等诸多因素,涉及国家形态、历史演变、族群关系、文化形貌、治国方略、地缘政治、国际关系等诸多方面。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中国边疆地区成为国家对外开放的前沿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通道,是国内与国际两种风险叠加地带,也是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依托。
边疆研究涵盖现实与历史交汇的宏大领域,中国边疆研究关系到国家主权、安全和利益,关系到统一多民族国家和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建设,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关系到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国西部边疆地域辽阔,边界漫长,民族众多,生存安全问题和发展安全问题、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情况特殊而复杂,从精准扶贫到民生改善,从资源开发到生态保护,从民族团结到反分裂斗争,从边界争端到周边经略,从加快发展到“一带一路”建设,一系列问题都是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重大问题。
边疆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其建设任重而道远。边疆是什么?边疆是如何形成的?边疆的生成和变动机理是怎样的?边疆有哪些形态、特征和演变规律?边疆与国家、主权、边界、边境、疆域是什么关系?边疆与历史、地理、政治、民族、人口、资源、文化有什么关联?边疆在当代治国理政、民族统合和地缘政治中扮演什么角色?边疆在国家安全和发展中有何作用?边疆学有哪些基本概念、范畴、原理和方法?边疆学与历史学、地理学、政治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等学科有什么关联和区别?这些都是边疆学应当研究和回答的
近年来,“治国必治边”渐成共识,中国边疆研究方兴未艾,国内多家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边疆研究的专门机构,一批中青年学者成长起来,相关成果在服务国家安全、发展和治理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从总体上看,中国边疆研究和边疆学学科建设还存在诸多不足。譬如,尚未实现边疆学学科体系的独立设置;问题导向的政策引导力度不够;单一、封闭、分割的科研管理机制束缚较大;多学科、多部门、多地区协同研究不够;与边疆密切相关的边疆理论、国家安全、民族宗教、地缘政治、周边国别与区域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研究成果转化机制还不健全;评价上重数量轻质量、重学术轻应用;边疆研究和边疆治理人才的培养滞后;理解国家战略、熟悉边疆实务和了解边疆社情民意的人才紧缺;边疆研究的国际交流合作不多;等等。这些不足,致使学界和实务部门难以就边疆重大突出事件、反恐与维稳、安全与发展提供及时有效的综合应对之策。
国际政治史表明,大国崛起必须要有充分的智力支撑。西方国家在确立大国地位的过程中,都曾提出过与各自国家战略相适应的边疆理论和方略。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传统的边疆概念不断拓展,次生和衍生的边疆概念不断呈现,边疆研究的视域、范式和意义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近年来取得的“天官”“蛟龙”“天眼”“悟空”“墨子”等重大科技成果,不仅拓宽了人类的视野,而且拓展了我们对边疆的认识。当今的边疆,不仅包括陆疆、海疆、空疆、底土等领土边疆,而且包括利益边疆、信息边疆、文化边疆、太空边疆等战略边疆;边疆不仅与边界、边境及陆域、水域、空域相关,而且与海洋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防控识别区以及大洋洋底、极地、外太空、电磁空间、网络空间等相关;边疆不仅与国家主权、领土、利益密切联系,而且与地缘政治、周边环境、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交错关联。“随着中国的崛起与国家利益的外溢,中国迫切需要用传统与新生的边疆理论来阐释中国的和平崛起,解读并维护国家利益。”问题。
李静玮,1987年生于湖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学系人类学博士。现为四川大学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文化人类学研究,方向包括尼泊尔及环喜马拉雅区域的社会文化、民族关系、地缘政治等。
绪论
第一节 摩登的族性
一定义族性
二族性如何变化
三小结
第二节 尼泊尔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综述
一西方的尼泊尔研究
二尼泊尔本土人类学
三中国的尼泊尔研究
第三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地点
二族性及其相关问题
三研究架构
第一章 空间
第一节 空间速写
一空间历史
二主要路段
第二节 从住房到办公室
一泰美尔的空间特点
二空间的三重属性
三小结
第二章 时间
第一节 泰美尔的一天
第二节 东道主生活与游客阈限
一东道主的日常与节日
二全球化阈限:全年无休的游客
三东道主的时间策略
四小结
第三章 人群
第一节 市场中的民族流动模式
一泰美尔本地房东的民族结构
二泰美尔商户的民族结构
三泰美尔的游客构成
四小结
第二节 边缘群体
一定义\"边缘
一人群
三小结
第四章 商品
第一节 物的流动
一流动的符号
二流动的追逐者
三流动与民族文化
四小结
第二节 泰美尔与菩提热
一从村落到泰美尔
二关于经济制度的讨论
三木头变黄金背后的内外网络
四小结
第五章 族性的动力机制
第一节 原生性、现代性与流动性
一原生性
二现代性
三流动性
第二节 现代性与族性
一泰美尔的现代性
二现代性下的族性生成机制
三小结
第三节 流动性与族性
一尼泊尔族性的整合进程
二流动性:民族矛盾形成关键
三小结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 回顾
第二节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走进泰美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