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46 元
丛书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晚清文人戏曲创作变革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全清戏曲》整理编纂及文献研究”阶段性成果
- 作者:刘于锋 著
- 出版时间:2017/7/1
- ISBN:9787550626133
- 出 版 社:凤凰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I207.37
- 页码:275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32开
杨恩寿(1835-1891)著有《坦园全集》九十余卷,内容丰富。
《杨恩寿戏曲研究》以清代戏曲家杨恩寿的戏曲活动和戏曲创作为个案,对其戏曲创作和戏曲批评进行专门研究,分七章讨论了杨恩寿的家世、交游、诗文词创作与理论、戏曲创作与理论、戏曲艺术特质、曲学思想、观剧活动等。
对清代戏曲家的研究,已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仍然存在有待深入和拓展的空间。陆萼庭先生曾经说道:“声名炬赫的大作家,在戏曲史上占有相当重要地位的作家,两者加起来,仍属少数。大多数的明清曲家,一直被冷落着。个别地来看,说他重要性不够,可以;但谁也无法否认,他们是明清戏曲整体的组成部分。不摸清他们的情况,整体的面貌也将是模糊的。”(《明清戏曲家考略》序)的确,戏曲大家的作品无疑具有文化和审美的穿透力,但从把握整个清代戏曲发展史出发,诸多声名不彰的戏曲家同样需要花气力研究。就研究而言,恰恰因为他们声名不彰,挖掘他们的资料、评判他们的创作,需要下的功夫更大。对这些“被冷落”的戏曲家,进行逐一的、各个击破式的研究,对全面还原清代戏曲的面貌、认识清代戏曲细致的发展过程,无疑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杨恩寿戏曲交游广泛,戏曲活动丰富,戏曲创作和戏曲理论在晚清剧坛上具有代表性,其《坦园日记》中保留了大量的观剧记录,为后人考察当时的戏曲演出生态提供了大量真实可靠的资料。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一方面能够全面把握杨恩寿本人的戏曲成就,另一方面,有利于考察晚清时期文人戏曲创作发生的变革情形。由于晚清传统戏曲创作的成就已逐渐衰落,维新变法之后也未能在内容和主题上发生重大变革,在这种情况下,以杨恩寿的戏曲为个案进行研究,对进一步考察晚清戏曲创作变革的过程尤为重要。
刘于锋博士的《杨恩寿戏曲研究》-书,正是在前贤时哲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杨恩寿的家世和生平情况、戏曲交游、诗文词创作、戏曲创作、曲学思想、观剧活动和花部戏曲批评等方面,对杨恩寿戏曲地位观、戏曲创作观、戏曲声律观都有详细的分析研究;对杨恩寿的观剧纪录的列表,详细展示了观剧情况,也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在花部戏曲研究上,与焦循的《花部农谭》进行比较,在相似的基础上分析杨恩寿的独特之处,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比较价值。在“余论”部分,从“晚清”的时间坐标和“湖湘”地域坐标两个维度,对杨恩寿的戏曲史地位进行定位。对晚清文人戏曲脱离舞台的现象,从言志、载道的角度进行合理的探讨。把杨恩寿的戏曲特色和价值放在其创作的的整体背景中进行考察。不仅如此,书中还讨论了杨恩寿的诗歌、文章和词的创作情况和理论特点,抓住了杨恩寿诗歌重性情的特点,文章“文无所谓派”、“以文存人”、“不貌袭古人”的主张,以及词学推尊浙西词派的主张。这种对杨恩寿的文学创作所展开的综合考察,汇通其文学创作和戏曲创作,不仅能够更全面地把握其戏曲的特色和价值,也有助于认识晚清时期文学的生态。
作者不囿于前人的观点,在书中提出了自己诸多新的见解。关于杨恩寿的生平经历和戏曲创作,学界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在杨恩寿的生平、交游,戏曲理论和剧作的曲律特色方面仍存在一些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在杨恩寿的生年问题上,作者针对学界研究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具体文献坐实了其生年为道光十四年(1835)的结论。对杨恩寿剧作存佚和版本情况、剧作收录专题、剧作内容等方面,作者也进行了深入的辨析,如杨恩寿《双清影》一剧,由于此剧未收入《坦园六种曲》中,所以有些学者认为此剧不存,实际上这部作品在首都图书馆、湖南省图书馆等皆有存本。又如,学界多认为《桃花源》是写“陶渊明故事”,但作者通过文本细读,认为此剧实际只是以陶渊明《桃花源记》为蓝本进行的创造,而内容与陶渊明无关。杨恩寿戏曲作品的声律方面是学界研究的薄弱之处,本书从韵部的混押情况,来窥探清中后期用韵情况的变化,并以“鱼模”韵为例,分析杨恩寿戏曲用韵的特点和反映出的创作观念,复从虚实、语言和用韵以及排场角度分析其创作实践,较之其他研究更为深进。此外,如从科举心态、现实关怀和湖湘情怀三个方面分析杨恩寿戏曲创作的动机,认识也更为深入。
序
绪论
第一章 杨恩寿家世与生平考论
第一节 家世概说
第二节 生卒年新证
第三节 生平简述
第二章 杨恩寿戏曲交游考论
第一节 诗友文朋
第二节 伶界艺人
第三节 越南贡使
第三章 杨恩寿诗文词创作与理论
第一节 诗歌创作
第二节 文章创作主张
第三节 词学主张与创作实践
第四章 杨恩寿戏曲创作论略
第一节 版本述略与体制辨析
第二节 戏曲创作动机探论
第三节 戏曲主旨的表达与形象的塑造
第五章 杨恩寿戏曲艺术特质探析
第一节 戏曲虚实的设置
第二节 戏曲语言与用韵特色
第三节 戏曲排场的恪守与新变
第六章 杨恩寿曲学思想研究
第一节 戏曲地位观
第二节 戏曲创作观
第三节 戏曲声律观
第七章 杨恩寿观剧活动与花部戏曲批评
第一节 社会风习与文人雅好
第二节 观剧纪录辑考
第三节 花部戏曲批评——兼评《花部农谭》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