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荞举要》是依据我国苦荞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撰写的专业著作。
《苦荞举要》包括苦荞概述、苦荞的特征特性、苦荞的种质资源与育种、苦荞的种植技术、苦荞的营养素与生物活性物质、苦荞与健康和苦荞的产品。
《苦荞举要》可供从事苦荞专业研究、开发和生产的科研人员,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有关老师、研究生、大学生,农业、食品、医药保健人员、技术管理人员、企业家及销售人员,以及有兴趣认识苦荞、宣传苦荞、享用苦荞、研发苦荞的国内外各界非专业人士参考。
苦荞原产于中国,其生产、食用、研究、利用始于中国。苦荞多种植在生产条件极差的贫瘠、冷凉、高海拔、无污染、欠发达的高原地区,是构建中国粮食需求、人民健康生活的珍贵食粮。“长生不老”苦荞(日本人语),昔日藏于深山君不识。
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未知开始的,是一个由表及里、由低级到高级的探索过程。苦荞研究利用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始阶段是在不被国内外学者看好,也无经济资助条件下开展的。当今社会“开‘和’了才是赢家”。当苦荞研究成果使大众健康被社会实践诠释时,“健康富民”才得以认可,引来“蜂蝶追花”现象,这就是认识论。“小荷才露尖尖角”“耗子拖木锨,大头在后头”,苦荞研究利用仅是开始,瞻望前景广阔。
《苦荞举要》非大全,仅编纂当今研究者对苦荞研究结果的认识。“择其重”“举其要”,供当代人认识苦荞、思考苦荞、研究苦荞、享用苦荞;给后人留有苦荞文字,溯源贯通,比对评说。
《苦荞举要》是苦荞研究者投身研究几十年矢志不渝的心血结晶,尚不全面,也欠深入,更有不足,在此恳请各方志士同仁共商荞是!
林汝法,研究员,1936年出生于浙江省温岭县(市),1958年毕业于山西农学院农学系,任职于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学术职务:第五届国际荞麦研究协会会长,国际《FAGOPYRUM》(荞麦)杂志编委,《荞麦动态》主编,农业部全国荞麦育种、栽培及开发利用协作组组长,农业部全国食用豆协作组组长,农业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成员,中国食品科学学会理事,山西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
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其中苦荞利用成果属世界领先水平,成果做成产业并推向世界。
2007年在第10届国际荞麦会议上获世界荞麦研究和产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华人科学家。
2011年获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突出贡献)奖。
出版专著有《荞麦栽培》《中国谷子品种志》《绿豆》《大麦》《山西省粮食资源与营养》《中国荞麦》《黑小麦·黑玉米·苦荞麦》《中国小杂粮》《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粮食作物卷·荞麦》《荞麦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中国的荞麦情势》等11部著作,合计1841千字。
先后3次组织、主持国际会议并出版论文集:第五届国际荞麦会议、第一届亚洲食品发展暨国际杂粮食品研讨会和苦荞产业经济国际论坛。
第一章 苦荞概述
第一节 苦荞的名谓
第二节 苦荞的起源
第三节 苦荞的地位
第四节 苦荞的用途
第二章 苦荞的特征和特性
第一节 苦荞在植物分类学中的地位
第二节 苦荞的植物学特征
第三节 苦荞的生长发育
第三章 苦荞种质资源与育种
第一节 中国苦荞的种质资源
第二节 苦荞种质资源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第三节 苦荞的品种选育
第四节 苦荞生产用种介绍
第五节 苦荞的良种繁育
第六节 苦荞品种选育和良种繁殖田间调查以及室内考种项目、记载标准
第四章 苦荞的种植技术
第一节 苦荞的种植地区
第二节 苦荞传统种植技术
第三节 苦荞GAP种植技术
第四节 苦荞的机械种植
第五章 苦荞的营养素
第一节 蛋白质
第二节 脂肪
第三节 淀粉
第四节 维生素
第五节 叶绿素
第六节 营养元素
第七节 黄酮类和酚类化合物
第八节 阻碍营养的内在因子
第六章 苦养生物活性物质
第一节 苦荞黄酮
第二节 苦荞油
第三节 荞麦功能蛋白
第四节 萌发物质
第五节 荞麦糖醇
第六节 2,4-顺式肉桂酸(2,4-dihydroxy cis cinnamic acid)
第七节 格列苯脲(Glibenclamide)和苯乙双胍(Phenformin)
第七章 苦荞与人类健康
第一节 苦荞的药用成分及药理作用
第二节 苦荞的毒理学安全性
第三节 苦荞的大鼠、小鼠喂养
第四节 苦荞的人体试食
第八章 苦荞的利用
第一节 苦荞的传统食品
第二节 苦荞的当代研发食品
第三节 苦荞的萌发食品
第四节 苦荞的保健食品
第五节 苦荞的研究专利
第六节 苦荞产品标准
第七节 苦荞的利用与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