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感性走向理性(二):城乡规划空间和管理视角下的文学作品解读
定 价:58 元
丛书名:中国人民大学“985工程”支持
- 作者:郐艳丽 著
- 出版时间:2017/12/1
- ISBN:9787112207480
- 出 版 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I106
- 页码:276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从感性走向理性(二):城乡规划空间和管理视角下的文学作品解读》收集了本科生和研究生学生的部分优秀作业,既有本人的教学感悟,也有学生的认真思考,从文学作品切入进行专业研究室规划行业教学的**和探索,从名著中用规划原理的相关知识去分析城乡建设与规划历程,解读城乡空间规划与管理的相关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关于城市规划的理性思考和价值判断。
为应对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和城市规划转型的需要,中国人民大学于2006年12月在公共管理学院设立了城市规划与管理系。2011年,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组织的学科调整中,我校以本系为依托,在公共管理学和社会学两个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了“城乡发展与规划”交叉学科。根据城市管理前沿的需要,充分发挥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科优势,目前已经形成与工学互补的城市管理本科教学体系。
《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为专业基础课,笔者2008年开始教授此课程,设在本科三年级下学期,此时学生已经掌握大部分专业知识和分析方法。传统规划院校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一般采用大作业的形式,需要较强的动手能力,但我系学生恰恰在于动手能力较弱,优势是知识结构好,综合分析能力强。为探索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研究城乡问题,领会城市规划的专业基本知识,规避弱点,发挥专长,特设定这样的作业形式:从名著中用城乡规划原理的相关知识去分析城乡建设与规划历程,解读城乡空间规划与管理的相关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关于城市规划的理性思考和价值判断。
一 品书识城
——中国农民工之“落脚城市”
二 琉璃世界
——从《红楼梦》看清朝的城市建设与管理
三 生活场域
——从《城南旧事》解读居住区发展演变
四 岁月无痕
——从《大宅门》看老字号商业变迁
五 何以为家
——从《钟鼓楼》中还原老北京婚俗
六 天下为公
——从《国画》《梅次故事》看我国行政官员的时代使命
七 居为何来
——从《繁花》看上海近现代住宅的空间内涵
八 繁华尽落
——从《繁花》析上海里弄衰落
九 致敬上海
——从《繁花》看上海市民生活及上海工业发展
十 爱本无形
——从《长恨歌》看上海城市居住空间的演变
十一 绝地后生
——从《我们存此相遇》看里斯本灾后重建
十二 苟且生存
——从《妊娠士门》看城市化进程中的“域中村”问题
十三 向水而生
——从《边城》解读城乡意象
十四 血脉难分
——从《生命册》解读城乡关系
十五 重负前行
——从《生命册》看城市化过程中的乡土情感
十六 侧看公社
——从《生命册》看中国农村基层建制
十七 英雄气短
——从《骚动之秋》思辨乡镇企业
十八 穷途末路
——从《人生》解析社会阶层上升通道
十九 凤凰涅槃
——扶《平凡的世界》论城乡二元制社会结构
二十 农民之殇
——从《天堂蒜薹之歌》看1980年代中国农村
二十一 再无忠实
——从《自鹿原》看教育的影响
二十二 格桑花下
——从《尘埃落定》看藏区上司制度
二十三 文明碰撞
——从《额尔古纳河右岸》看原始部落民族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