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书单推荐
新书推荐

论语原解

论语原解

定  价:39.8 元

        

  • 作者:王子居 著
  • 出版时间:2018/1/1
  • ISBN:9787513918893
  • 出 版 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B222.2 
  • 页码:331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K
9
7
9
8
1
7
8
5
8
1
9
3
3
  虽然近现代有很多注家都力求出新,但实际上,如同古人对古代经典中一些难解之处避而不谈,今人也有同样的问题,如4?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很明显的,这一句是强调“让”在礼制中的重要作用的,本句的核心就是这个“让”字。但近现代的注家,纷纷注释解读“何有”“如礼何”这两个语气词,而不注释“让”的字义,这也是避重就轻的做法(就我所见诸注中,钱穆对“礼让”的解释还是比较到位的)。总之,现当代的《论语》注本,接近错误之处多有(不信),而意义偏离、不准确不贴切的更多(不达),词句蹇涩不通的也多(不雅)。若以达这个标准来衡量,有些流行的注本其不达可达数千处近万处之多,以治学而言,可谓惨不忍睹。但对读者来说,如果不是自己去思考字义,不自己去尝试注释一下,这样的错误是无法发现的。在这个注本中,注者注意了以下问题:1.以其近者相验证,不以后世所流迁变化者为准。用古人的思想去推理古人的思想,用古人的情境去印证古人的情境,用古代典籍的字义去验证古代典籍的字义。也就是说用古代(一般都选战国之前)其它经典中的字或词来印证《论语》中的字或词,以其它经典中所提到的古代思想来印证《论语》中的古代思想(孔子述而不作,所以论语的思想有很多是其他诸家也提及的),以此得出正确的结论。而不用后世才出现的字义去解释春秋时代的字义。2.利用《词源》等字典工具,全盘思考一个字或词的全部意义,通过不断地否定得出讲得通的一个或数个意义。如《学而》篇之1中“学而”的而字、之5中节用和之6中的则字,都通过这种方法,得出了前人所未曾得出的新的结论。3.通过一句或一段中不同字词的各几种不同字义,按其排列组合来确定每一个字或词的意义。从而得出一个或多个合乎文法的解释。如《学而》之5中节用和6中则字的解释。这是我在教学中运用的由喻而得出的阿法狗学习法(即对数学方法中的排列+组合与计算机方法中的选择一起合并运用)在注释古代典籍中的运用。4.对每种于语法文法上合理的解释,与古代政治社会生活常识相印证,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经验相印证,以否定掉在社会实践中不合理的解释。5.通过对古代经典中不同语境下同一个字的字义,来找出更适当的现代词汇进行解释。字义丰富,指向不同层面的,通过不同语境下的字义来进行汇解(汇集、组合解释)。6.翻译中尽量指出古人的语法方式,如对亲仁的解释中,提出了“以仁为亲”的解释。古人的语法方式虽与现代式的解释其义相通,但古人的语法方式下义理更浓重,如亲仁的现代解释为:亲近有仁德的人,而古语法的解释则为:将那些有仁德的人视如亲(父母等至亲)来对待。古语法式的解释或许不如现代式的解释更通顺,但其义理则更厚重。7.量其所欲,度其主宾。译古文,很重要的是找到主语和宾语,这两个如果弄不清楚,那么整句话的翻译就可能与原义背道而驰。而恰恰,《论语》中简略主宾的论述很好多。我们可能以为,古人省略主宾是偷懒、是疏忽大意、是后世错简,若如此想,那是小看古人了,因为在华夏时代,喻的运用还是较为普遍的,而喻的运用,是不能固定的,表现在文法和语法上,一是比喻中的指喻(请参看本文后面部分),也就是说我只讲了喻(如没门),而没有讲所喻(如这件事,如这个要求,如这个想法,如这个期望、意图……)。为什么指喻会出现呢?这是因为喻文明和喻文字都是要以一当百的,都是要以一个简单事物运用到更多事物中去的,这是在修辞上,用指喻。其实指喻本身也是省略了主谓宾的,那么在语法上,我们会发现一个特点,越是古人就越喜欢省略主谓宾,为什么会这样呢?还是因为喻的贯通性,比如学而实习之,就省略了主语,那学而且习的是什么呢?当然可以讲作知识,还可以讲作六艺等社会技能,还可以讲做道,还可以讲作圣王之道,还可以讲作先王流传下来的合乎仁义的正确之道,很明显的,运用喻的贯通思维,我们才能更理解为什么古人不讲主宾,因为一个不讲主宾的句子是具有多指向性的,是可以更广泛更普遍的运用的,是可以贯通到更多领域更多方面的。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就会明白历代注家将古代经典中的一个字用一个词义来注释,是多么地不智和愚陋了。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您的姓名   验证码: 图片看不清?点击重新得到验证码
留言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