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艺术教育与活动指导/iCourse·教材》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编写,是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幼儿艺术教育与活动指导”的配套教材。 《幼儿艺术教育与活动指导/iCourse·教材》根据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实践特点与教育需要,遵循《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理念与要求进行编写,并关注学习者对《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行)》的需要,增加了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相关要求栏目,注重将理论知识、教学实践能力、考试需要进行整合。全书共八章,分别对艺术、幼儿艺术能力发展、幼儿艺术教育活动设计、各艺术门类活动设计与指导、幼儿艺术教育活动评价等内容进行了阐述。 《幼儿艺术教育与活动指导/iCourse·教材》配备了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学习者可登录“爱课程网(www.icourses.cn)在”资源共享课“页面查找”幼儿艺术教育与活动指导“课程,获取本课程全部教学视频、课件、案例;亦可扫描书中的二维码,获取与教材配套的教学实录、微课等。 《幼儿艺术教育与活动指导/iCourse·教材》适用于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本、专科学生,也可用于各级各类幼儿园教师培训。
“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幼儿艺术是人类艺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能够培养完整的人,在发展直觉、推理、想象、技巧以及表达和交流的独特形式和过程中,使人逐渐形成丰厚的文化修养。幼儿教师基于个人的艺术素养和教育理念,支持幼儿的艺术表达需要;通过缤纷的艺术活动,与幼儿一起找到丰富的艺术性表现语言;引导幼儿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观,使其能够终身体验到艺术带来的快乐。
本教材是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幼儿艺术教育与活动指导”的配套教材,旨在揭示幼儿艺术的规律与特征,呈现幼儿艺术能力发展的过程,讲述幼儿艺术教育的特点,让学习者掌握各类幼儿艺术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指导方法,能把艺术活动整合到其他幼儿教育领域中,能遵循艺术规律和教育规律评价幼儿的艺术活动。具体而言,本教材有如下特点。
一、先进的幼儿艺术教育观念
21世纪的人类艺术活动,相比传统艺术,在形式和观念上都有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也促使我们重新认识幼儿的艺术活动,重新思考艺术教育对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作用。本教材帮助学习者提升艺术观念,使幼儿教师将在艺术技能学习过程中积累的艺术实践经验,同当代艺术理论结合,真正做到在未来的艺术教育活动中,用前沿的审美观念与思想影响幼儿的艺术活动。艺术门类的综合化、艺术活动的整合化是当代艺术的重要特征,本教材始终坚持统一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门类的基础理论,帮助学习者掌握各类艺术所共有的审美规律,获取进行融会贯通与比较的能力。同时,本教材兼顾各类艺术活动独特的呈现方式,帮助学习者掌握不同艺术门类独特的艺术表现语言、材料、工具、技术和心智活动方式,以丰富其幼儿艺术教育手段。
二、先进的幼儿教师教育理念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要求,“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着力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增强育人能力”,因此,本教材围绕课程核心目标——提升艺术修养,关注幼儿艺术能力发展,能够设计、组织、反思各类幼儿艺术活动等方面——进行设计。具体表现在:第一,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框架下,教材编写坚持“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理念,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认知规律,紧跟学前教育改革方向,重在揭示幼儿艺术教育规律,为未来幼儿教师多元发展奠定基础。第二,教材紧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各年龄段幼儿艺术能力与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建议,并运用大量教学一线实例帮助学习者理解、内化。第三,教材依据《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行)》中的《保教知识与能力》《综合素质》的要求进行编写,其中与本课程直接相关的考试标准近二十余条;教材编写人员均承担过“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面试的工作,了解资格考试相关要求,在教材“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相关要求”“小测验”栏目中都涉及资格考试相关内容;拓展训练遵循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面试大纲的要求,凸显实用性。
侥卉,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曾作为青年骨干教师在中央美术学院做访问学者。长期承担“幼儿教师美术技能”“幼儿艺术教育与活动指导”课程教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幼儿艺术教育和当代版画艺术。近年来在各级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0余篇,主持国家、省级课题和项目3项,艺术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出,部分作品被收藏。
《幼儿艺术教育与活动指导/iCourse·教材》:
三、艺术的起源与幼儿早期艺术行为
在旧石器时代,远古人类为我们留下丰富的洞穴岩画,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每天为食物采集而奔波的原始人,怎么会停下来创作自己的“艺术品”呢?同样,幼儿会在没有成人指导下饶有兴趣地完成“精彩”的绘画作品;还不会说话的婴儿都会“唱歌”;几个幼儿会自己分配角色表演游戏,我们会将这些理解为幼儿具有艺术天赋的表现。在知识、技能、条件都匮乏的阶段,他们为什么会拿起画笔、参与表演?在许多情况下,原始艺术与幼儿艺术这两种艺术都被认为代表了艺术的开始,说明了艺术的起源。
寻求人类艺术活动的最早形式甚至发生的背景以及发展历程是非常有意义的。从形式上看,原始艺术有很多和幼儿艺术作品接近的方面,特别是早期幼儿的绘画作品,在形式上体现出的笨拙、粗糙、简单、线性的特征,与原始岩画有着惊人的相似。从动机上看,幼儿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过程和人类社会进化过程也有相似之处,儿童期被认为是人类心理发展早期阶段的重演。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产生了艺术,艺术又伴随了幼儿的成长。所以了解艺术起源与变迁有助于我们理解幼儿艺术活动的发展演变,帮助我们解读幼儿艺术行为。
当然,关于艺术的起源至今争论不休,我们选择以下几个不同的方面加以了解。
(一)模仿说与幼儿艺术行为
1.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的模仿
这是一种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最古老的理论,始于古希腊哲学。这种学说认为:模仿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在古希腊哲学家看来,所有艺术都是模仿的产物。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模仿的对象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世界,艺术不仅反映事物的外观形态,而且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艺术创作靠模仿能力,而模仿能力是人从孩提时就有的天性和本能。”①襁褓中的婴儿可以跟我们一起微笑,和模仿我们做“再见”的动作,这都是模仿的本能。继古希腊哲学家之后,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都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学说。这种理论直到19世纪末仍然具有极大的影响。
今天,用模仿说作为艺术起源动力的美学家已经不多了,因为事实上有很多现象,如在食不果腹的阶段,人类的史前洞穴壁画是很难用模仿的冲动去解释的。但模仿说仍有它一定的价值,它揭示了人类一种比较原始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与艺术是相通的。一方面,对客观事物的模仿也是一种对事物的把握方式,它使人从中看到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从而引起人心理上的快乐和满足。即使到了现在,在艺术技能学习过程中,当我们通过艰苦练习完成了一段钢琴曲,或者把最喜欢的漫画临摹完成后,都会有这样的心理感受。另一方面,不管原始人出于什么原因创作和制作了原始艺术,这些原始艺术本身,如史前洞穴壁画上的动物轮廓、原始舞蹈中各种与劳动相关的动态等,却无疑是由模仿得来的,也就是说,模仿即使不成为动因,也至少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正因为史前造型艺术都基于模仿的手段,我们才能认识到这些形象所模仿的原型是什么。我们从今天所发现的原始艺术作品中也不难看出,模仿是大部分原始艺术创作和制作的主要方法。对于我们初学艺术的人来讲,模仿也是重要的方法。
2.模仿是幼儿艺术活动的重要内容
在诸多幼儿艺术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模仿的例子。在绘画活动中,由于生理和技巧的发展水平所限,幼儿的作品虽然在造型、色彩等元素上与表现的对象相去甚远,使人费解,但是幼儿绘画的内容一定与他们曾经感知过的真实的物体有关,幼儿可以告诉我们自己完成的“图像”是什么。所以,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我们一定要选择幼儿感知过的内容,如果脱离了幼儿已有的认知经验,失去了模仿,幼儿也会失去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