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医学是医学院校各个专业本科教育的公共课程,也是医学院校精神卫生、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必须课之一。本书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参考相关资料,进行了补充和修订。主要内容包括:行为医学的基本理论,应激,人类行为的发育特征,行为的生物学基础、心理学基础、社会学基础,本能行为,成瘾行为,就医与医疗行为,暴力行为与预防自杀,行为与健康,行为与疾病,行为改变策略等。写过程中,力求体现教材应有的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力求做到概念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新颖、层次清晰,既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也强调能反映行为医学的前沿进展。
健康是人类无法逾越的问题,也是最大的问题。研究发现,人类行为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对疾病的发生、转归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行为方式、生活习惯和心理社会因素引发的疾病也越来越多。因此,探讨行为与健康和疾病的机制,应用行为矫正技术防治疾病的措施应运而生。行为医学的诞生,丰富和完善了现代医学模式的内容,在保障和促进人类的健康方面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行为医学可理解为关于人的行为的科学,研究人的行为的产生、发展和相互转化的规律,以预测和干预人的行为。其核心思想是研究和发展行为科学中与人类健康、疾病有关的知识和技术,并把这些知识和技术应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健康促进中。目前,医学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无论是医学的各专业、各学科,还是相关专业或学科,均离不开对人类行为的认识和研究。
行为医学研究的核心是人类的行为与健康及疾病,因此行为医学的研究内容也应该紧紧围绕着人类的健康和疾病展开。行为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学科,虽然行为医学在中国起步不到30年的时间,但由于其历史积淀以及实用广泛,一问世就受到了极大欢迎,这为行为医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行为医学的整体发展已初露端倪,可以说行为医学的发展前景美好,潜力无限。
半个多世纪以来,全球不少国家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的防治中,虽然都投入了较大的财力和精力,采取了诸多防治措施,但其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目前,一些慢性病在我国也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且呈上升势头,其导致患者死亡的比例是所有急性传染病总和的2倍。
世界卫生组织(wHO)有关专家指出,因生活方式疾病而导致死亡的人数,目前在发达国家已占总死亡人数的’70%~80%。迄今国内外有关研究均显示,不良生活行为方式对人类的健康危害最大,更是慢病的罪魁。因此,人类健康及慢病防治的根本问题就是干预人的不良行为。
众多证据表明,不良生活行为方式是当今人类健康的最大“杀手”。面对这种困境,单靠现行的防治模式已难以奏效,而应针对行为危险因素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既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又要充分发挥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让健康文化承载社会的教化功能和劝善作用。以理念明道,从理念上突破和内容特色取信民众,以健康思想引导民众修炼心身,可能是应对健康现状之策,而“行为决定健康”兼有的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文化决定思想,思想引导行为,行为导致结果。健康文化更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健康文化引导健康行为,健康行为促进心身健康。行为决定健康的理念,也是健康文化,其独特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不仅展示了中华悠久健康文化深邃的哲学智慧,也反映了当今社会健康文化的核心理念,对引导人类的健康、健康行为以及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有着巨大的潜在价值。
医学必定是“人学”,它是研究人的健康和疾病,是为促进人类健康服务的。“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医学若不关注人的行为(包括医学行为),那就偏离了医学宗旨。因此,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中加强行为医学知识的讲授和学习,就显得相当重要。行为医学是高等医学院校各个专业本科教育的公共课程,也是高等医学院校精神卫生、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必修课之一。
2008年11月《行为医学》第1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填补了国内行为医学国家级规划教材的空白,在广大高校反响很好,为进一步培养中国行为医学专门人才打下了坚实基础。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本书在第l版的基础上,参考相关资料,进行了补充和修订。第2版教材的特点为:①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行为医学的基础理论,构建出自身的理论体系框架结构。②不论是基础与临床的联系,心理与行为的关系,还是行为干预特点、防治策略等,都进行了比较完整的阐述。③在确保科学性和先进性的前提下,为增强实用性和干预的有效性,对行为评估也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一是利用评估心理与行为活动的规律,解决实践中的应用问题;二是为行为评估逐步相对独立于其他相关学科的评估打下更好的基础。④本书的结构排列,相对于以疾病或以干预方法排列等形式,结构更清晰且便于应用,避免了重复。在教材编写中,努力体现其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力求做到概念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新颖、层次清晰,既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也充分反映行为医学的前沿进展。
本书修订由来自全国20余所高等医学院校的40多位行为医学领域专家参加编写,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济宁医学院及所有编者所在单位的领导及专家都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致以衷心感谢。
全体编者虽竭尽全力编撰,但书中难免存在疏漏、不足之处,殷切希望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订。
白波,男,汉族,1958年11月生,山东兖州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88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神经生理学专业,1994年晋升生理学教授,2000年9月任泰山医学院副院长,泰山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研究所所长,2008年7月任济宁医学院院长。
现任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总编辑,中国生理学会理事、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管理委员会理事、山东省神经科学学会理事长、山东省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主任委员。
长期从事生理学、神经内分泌学、神经生物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研究领域主要涉及神经肽与中枢神经损伤、神经肽细胞内信号转导机制的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球基金、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在Biochimica of Biophysica.dcta、Acta Biochim Biophys Sin、Neuroscience Bulletin、International.I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中华医学杂志》《生理学报》《中华医学教育杂志》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编《生理学》《正常人体功能》等规划教材多部。
1999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获得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奖(基础研究类)三等奖,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山东省软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山东省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等。获得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是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山东省教学名师、全国行为医学科学传播首席专家。
杨志寅,1952年3月出生,主任医师、济宁医学院终身教授。《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总编,《行为与健康杂志》总编等。获得国际行为医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中华行为医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山东省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优秀知识分子等称号。
曾任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第三、四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总编,泰山医学院副院长,济宁医学院副院长,济宁医学院临床医学系主任,山东省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诊断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行为医学教育研究所所长,山东省行为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济宁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同济大学兼职教授等。
曾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国家科协、省部级及厅局级科研项目30余项。获科技部全国优秀科普奖、中华医学科技奖、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山东省教学成果三等奖、山东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山东医学科技奖及济宁市科技进步奖30多项。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行为医学》、《行为医学在中国》、《诊断学大辞典》(1、2版)、《汉英诊断学大辞典》、《汉英/英汉诊断学词汇》、《现代诊断学》、《心电学词典》(1、2版)、《体检诊断学》CAI课件、《临床诊断学》CAI课件、《内科危重病》(1、2版)、《危重病手册》、《感悟医学家》等著作20多部。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60余篇。主编《行为决定健康》、《行为与健康》科普丛书等20多部。
自1989年,与国内同仁密切合作,参与了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的组建。1992年创办国家行为医学学术期刊——《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不仅推动了我国行为医学学科的发展,并获国内外同仁高度评价。主编了国家级规划教材《行为医学》及其系列作品,倡议在综合医院开设行为医学科,对医者的行为医学继续教育,对大众的行为健康教育。从组建学会、创办杂志以及在医、教、研等方面创造性开展工作,开创了我国行为医学事业的新局面。
多年来,致力于行为医学科学的发展与普及,2007年创造性地提出“行为决定健康”的科学理念及“心理健康是健康的灵魂,行为健康是健康的基石”等观点,不仅在全国得到有效落实,且被政府有关部门采纳推广,揭开了行为医学由科学研究向“大众行为健康”推进。发起的“行为决定健康”全国百城巡讲活动,更是让民众受益。
鉴于杨志寅教授在中国行为医学领域做出的创造性贡献,特授予国际行为医学会终身成就奖。国际行为医学会评奖委员会对杨志寅教授的颁奖词是:国际行为医学会终身成就奖是国际行为医学会*尊崇的奖项,是对整个职业生涯中为行为医学做出的zhuo越贡献的认可,也是对获奖者在行为医学学科领域做出了杰出学术贡献的认可。
目前,全世界共有3位专家获国际行为医学终身成就奖,也是亚洲行为医学专家首次获此殊荣。这次获得国际行为医学的****奖励,实则是国际行为医学会对中国行为医学事业的肯定和鼓励,也是对中国行为医学团队的嘉奖。中国行为医学的蓬勃发展已在国际社会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杨教授对此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杨教授对推动以“行为决定健康”的科学理念教育大众亦做出了巨大贡献。国际行为医学会以拥有杨教授及其整个团队为荣。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行为医学的概念
第二节 行为医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行为医学研究的内容
二、行为医学研究的方法
第三节 行为医学的学科定位和分支
一、行为医学的学科定位
二、行为医学的学科分支
第四节 行为医学发展简史、现状和发展方向
一、行为医学发展简史
二、我国行为医学的兴起与发展
三、行为医学的发展趋势
第五节 行为决定健康
一、不良生活行为方式是当今人类健康的最大“杀手”
二、健康理念的引领价值
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四、追求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五、道德健康是健康的最高境界
六、行为健康是健康的基石
第二章 行为医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行为主义理论
一、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和强化理论
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四、社会学习理论
五、交互抑制原理和系统脱敏
第二节 认知理论
一、认知学习理论
二、认知治疗理论
第三节 人本主义理论
一、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
二、罗杰斯的自我理论
第三章 行为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第一节 功能神经解剖学
一、神经元
二、神经胶质细胞
三、神经系统的功能区分
四、神经解剖结构与行为
五、大脑皮质
六、边缘系统的主要结构
七、与情绪密切相关的中枢结构
八、脑的功能特点
第二节 神经生理生化基础
一、神经元的电生理特征
二、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途径
三、神经系统主要的递质和调质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可塑性
一、神经系统可塑性的概念
二、神经系统可塑性的特点
三、神经系统可塑性的表达及效应
四、成人大脑皮质可塑性
五、成年期神经元再生
六、脑和行为可塑性的时间变化
七、神经系统可塑性的临床意义
第四章 人类行为发育特征
第一节 人类行为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人类行为的发展特征
一、大脑发育
二、婴儿期的行为特点
三、幼儿期的行为特点
四、学龄期儿童的行为特点
五、青春期的行为特点
六、成年期的行为特点
第三节 男女行为特征的差异
一、生物差异
二、社会行为差异
三、认知过程差异
四、能力差异
五、职业成就的差异
六、女性的择偶行为特征7l
七、男性的择偶行为特征
第五章 人类行为的心理学基础
第一节 概述
一、行为与心理的概念
二、心理学与行为科学
第二节 认知与行为
一、认知的概念
二、认知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情感与行为
一、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二、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
三、情绪和情感的外部表现
第四节 动机与行为
一、动机的概念
二、动机的产生
三、动机的分类
四、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五、意志行动
第五节 人格与行为
一、人格的概念
二、人格的内容
三、人格的理论
四、行为模式与健康
第六章 人类行为的社会学基础
第一节 人类行为产生机制
第二节 人类行为的社会化
一、社会化的概念
二、社会化的类型
三、社会化的内容
四、社会化的条件
五、社会化的载体
六、社会化的过程
七、社会化的心理机制
第三节 人类行为的社会控制
一、社会控制的概念
二、社会控制的基本特征
三、社会控制的基本作用
四、社会控制的分型
五、社会控制的手段
第七章 本能行为
第一节 摄食行为
一、摄食行为的概念
二、摄食行为的生理机制
三、人类摄食行为模式及其影响
因素
第二节 性行为
一、性行为概述
二、性行为的生理机制
三、性行为的心理学基础
第三节 攻击行为和自我防御行为
一、攻击行为
二、自我防御行为
第四节 利他行为
一、利他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二、利他行为的原因
三、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第五节 群体行为
一、群体的概念与结构
二、他人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三、群体互动:竞争与合作
第八章 成瘾行为
第九章 就医行为与医疗行为
第十章 医患关系
第十一章 暴力行为与自杀预防
第十二章 行为与健康
第十三章 应激及相关障碍
第十四章 行为与常见病
第十五章 慢性病健康干预与管理
第十六章 行为测验与行为评估
第十七章 行为疗法
附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