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犹拍古人肩
我从2008年12月进入网络音乐圈从事歌词创作,转眼已有八年之久。借这本小书出版的机会,我愿意与读者一
起,交流一下我对歌词创作的追求,希望能与广大读者一起学习。
我对歌词创作的追求,可以用六个关键词来概括:功底、灵感、诗味、真情、协律、风格。
歌词创作要有一定的文学功底,而古风歌词创作尤其需要古代文学功底。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似乎他认为诗歌创作与读书无关,但他接下来又说:“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这说明读书对于歌词创作是必不可少的。我的古代文学启蒙,是从阅读《唐诗鉴赏词典》和《唐宋词鉴赏词典》开始的。光阅读唐宋诗词,对初学者是不够的。阅读名家的诗词鉴赏尤为重要,因为他们会抽丝剥茧地品评唐宋诗词的妙处,告诉你典故与常识、技巧与手法。在打下一定的诗词基本功之后,我又阅读了《花间集》《樽前集》等其他词集,《全宋词》也基本阅读了。读多了,就会自然对歌词产生一种语感。
灵感对于歌词创作不可或缺。灵感大致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对歌词思想内容、宏观结构和艺术特色的瞬间的整体领悟;另一种是捕捉一刹那的片断艺术意象,再以此意象为中心,通过加工而扩成全篇。灵感是可遇不可求之物,往往是长期积累,一朝得之。当有妙想的时候,要及时记在备忘录上,总有用得着的时候。触发灵感的机缘很多,有时灵感的来源是一幅画,有时来源于古诗词,有时来源于大自然的感召。当然,更多的灵感来自于对音乐的品味与领悟。
把歌词当作诗来写,刻意创造优美的诗情画意,是我一直坚持的艺术追求。诗与歌最初是融为一体的,中国最早的诗集《诗经》就是一部歌词集,后来的楚辞、汉乐府也都是配乐歌唱的歌词。读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就可以知道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有那么多的诗歌原来是歌词。至于宋词、元曲配乐歌唱,那就更不用说了。“五四”以后,白话取代了文言。用白话创作歌词,但白话不等于白开水,它与追求歌词的诗味并不矛盾。
一首歌词之所以能感动人,是词作者与受众的感情和经历产生了艺术共鸣。能否产生感情共鸣,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歌词必须具有真情。当然,由于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同,艺术品位情趣不同,因而不能苛求一首歌词要感动所有的人。有时候词作者的作品感动自己,但未必就能感动他人。方文山有一句话说得好:“歌词要找最大公约数。”这就要求词作者需要把握与受众情感的最大公约数。
我的绝大部分作品是“倚声填词”,先由曲作者谱曲,再按照曲子创作歌词,所以我非常重视歌词和曲子的契合。曲词契合除了感情走向的大方向以外,甚至连伴奏的配器细节也要考虑到。以《牧笛小调》为例,我在写作歌词时,照顾了轻快俏皮的曲风、编曲配器的大量笛声和曲式特点,用吹牧笛的牧童这一意象与曲调呼应。再以《寄何方》为例,很多受众朋友喜欢“惹三分思量:一分凉,一分惘,一分伤”这一句,但如果不考虑配合曲式的特点,我可能就不会这样处理,《寄何方》也就不是现在的面貌了。曾经有人问我,“依词谱曲”是先写歌词,这样就可以自由无束缚了吗?其实并非如此。既然写的是歌词,就要为谱曲做预先的准备,整齐的曲式结构和韵脚,情感的发展走向,都要照顾歌曲的特点。好的歌词,也可以带给曲作者行云流水般的通畅灵感。另外,词作者必须要经常查阅韵脚书。古人填词就有平水韵部等,现在的朋友可以读《中华新韵》。歌词是韵文体,需要韵脚整齐。韵脚虽多,但是各人有自己擅长或不擅长的韵脚。不同的韵脚适合表达不同的感情,比如开口音
和闭口音的选择。同时,音的高低也是选择韵脚应该注意的因素。
对于歌词风格,我一向追求多样性。对词作者来说,风格是会变化的,比如我开始写词时,喜欢模仿宋词的婉约风格,后来被我自己否定了。我现在最向往的风格是以平易近人的语言来塑造典雅意境,《心若为城》算是一种实践。用大家都能看懂的语言,尽可能包含深一点、多一点的信息量,深入浅出,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有人觉得看不懂的才是真古风,这是一种误解。
当然,我还在努力成长之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野野,原名陈星焱,女,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会员。从2008年12月开始从事歌词和诗歌创作,擅长古风歌词,被“百度音乐人”评为2015年度词作。在国家刊物《词刊》以及省级刊物《意林》(文摘)、《北方文学》、《岭南音乐》、《福建歌声》、《北方音乐》、《参花》、《哲思》、《恋恋中国风·锦色》、《恋恋中国风·锦绘》、《文存阅刊》等刊物发表过歌词和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