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大义(套装上下册)》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尊德性而道问学,应现代社会之需,构建传统文化的客观认知体系,以易经确立的方法论为指导,建立知识系统,沟通古今,帮助现代人接续古圣先贤的智慧,同时展示古老文明的成果,在全球化时代下为构建和发展属于全人类未来的崭新文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论语大义(套装上下册)》融合汉宋学问精华,尊重和继承前人成果,在小学训诂的基础上,精准表达原文章句本意的同时,尤其注意遵循学问道统,维护经典的纯粹性,对《论语》所承载的学问体系进行全面解读。这是《论语大义(套装上下册)》与其他有关《论语》著作的明显不同。
崔栢滔,中国传统管理文化学的开拓者和传播者造诣渊源乎经术,学问出入于百家。栢滔先生致力于从管理角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解决现代管理问题,帅先提出中国传统管理文化学这一学科理念,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和学术风格。目前研究领域:文明、文化与宗教;传统文化中的领导力研究;文化背景下组织机制建设与现代管理工具的应用;决策与战略思维;心学实验室等。
梧滔先生少时蒙诸明师栽培,泛滥于百家诸子之间,窥见中国传统文化门径,颇会禅门明心见性之旨,发明慧心,遂由此深入儒家经典,以《易经》为线索,整理先秦以前的中国传统文化学脉,会通原典精髓,略得圆通,而证会古圣妙心。
柜滔先生的学问思想以身心为旨归,究于天人之际,汇通三教精神,旁参西学精华,开拓性地构建出中国传统文化客观的现代认知体系。以往圣之绝学,显明天地之心,为现代人安生立命提供解决方案;将古人为政经世、举措致用之学,落实于现代人的生活日用与管理实践之中。这一体系,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完整的现代诠释,同时,开启了中国传统文化走入当代管理科学的大门。
作为师者,梧滔先生能够占有历史的和世界的双重高度,倡导和创新支持中华文明五千年生生不息的中国传统管理文化,以培养开启世界新时代所需要的全新视野的新型人才为己任,注重扪叩入人本自具足的自性智慧之门,用传统文化精髓,按现代管理应用之门窍,教法娴熟,无论是“困”而求知者,还是希望“学”而知之者,都可以由启发而在身心共鸣中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学问之乐!
序言
凡例
上编 内明
学而篇第一
孔门学问要津综览
设立仁为最高的精神目标,以学问的方式追求至道,创万世师表,开立学门,大批量地为社会培养人才,敦化社会风气,有志的君子因之而获得立身处世行道的理论依据和道义支持,这都是孔子的贡献,也是《论语》以学而开篇的宗旨。孔门学问的终极关怀在于发掘人内心的精神境界,建设人类共同理想的道德世界……
为政篇第二
为政以成德的人世宗旨
为政是孔门正己而正人的必要学问路径,为政的目的和结果,在于营造道德治化的环境,在成就个人道德的同时,使更多的人成就,而形成整体道德。为政讲的是学问的内容,为政并不是从政。孔学中的为政是修身的延续,而不是功利地以教人谋求政治地位和实现统治为目的……
八佾篇第三
礼乐人文以化成天下
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高级表现形式,礼是实现道义的方法和途径,乐是调和人心与道义使之统一致和、升华人生境界的方法和手段,礼乐文化使人类以文化的方式超越物质的束缚,展现出人性之美,使人进入到仁的境界之中……
里仁篇第四
人文境界的制高点
与天地并列三才的这个人,并不是后天欲念支撑的动物性的人,而是人先天具有、具备后天返还功能的仁的境界上的人,经过后天的学习,人人都可以成为这样的人,仁是仁者心灵的家园,回到家园的人,会在欲界之外,发现别有洞天……
公冶长篇第五
古今人物的学问短长
圣贤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品,中国传统文化最本质的功能之一,在于塑造人物。这种塑造以关注每一个普通人的心田为基础,有成就的圣贤与帝王将相,往往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塑造出来的人物,很多出自于普通人,而且,他们比任何人更加关注普通人……
雍也篇第六
直通上乘的路径和方法
笔者之所以把本章中诸如颜回、冉求、子夏等孔门大弟子直悟上乘的心法拨冗出来,透露“其心、其余”的重要学问信息,不只是为人们心目中“逃学小儿”形象的冉求和“小人儒”趋向的子夏正名,也是展示我孔门上乘学问的真实境界和实在稳妥的学问路径……
述而篇第七
孔门学问的志行标范
本篇继之以孔子之圣迹,从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层面,展现一个达道者沐浴在大道之中应时而化的洒脱与自在,圣贤并不是如常人想象的那样超凡脱俗。
……
下篇 外应
本篇开篇以泰伯,表明最高的德业成就;终篇以尧舜禹,表明最高的圣王功业。主要讲成德,为政以德,为政的目的也是成德,它的模型就是,“譬若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焉”,北辰得天地之正,众星望北辰而拱卫之,共同行天之政。我们可以看到尧舜禹是为政以成就至上道德的,但是,能不能看到泰伯也是为政呢?答案是肯定的,泰伯也是为政以成就最高道德的。在本篇第一章的解说中,我们能够看到这一点。而且,如泰伯这样的为政,是《论语》所推崇和尊重的,这也是孔子所推崇和尊重的。
孔学将人作为研究对象,是将人放在人天整体的环境下来研究的,具有深厚的实验基础。首先,将自身作为实验对象,然后,将自身的实验所得,放到社会这个大实验场,率先接受检验,再加以推广应用,以成就至德为归宿,这就是一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路线。在这个路线之中,修身之外的都是为政的范畴,也就是说,孔学是要人世为政的,确切地说,人世就是为政,以为正人世。但是,孔学之中的为政又与我们一般意义上的为政有很大的不同,第一,在孔学中,泰伯是为政,而且为政成就了至德;第二,“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这也是为政。孔子为政的核心是正德。第三,孔子本身的实践就是为政,我们看孔子有多少次机会可以进入到政治权利的中心,但是,他不取,在鲁国已经有了卿的地位,他不处,这在别人看来是迂腐,但是恰恰是“回也不愚”之处,而且是聪明至极,因为他看到,这些从政的机会,非但不能为政,却足以损德,根本不能成德,不符合孔门中为政以成德的标准,所以坚决不干。这里的为政是以成德为标准,不是以改变境遇、获得权柄为目标。在中国文化中,做小民,积德不易,做坏事损德也不易;而做大官,权力大,积德容易,损德也容易。
……